迎恩桥

迎恩桥

中文名称 迎恩桥
景点地区 浙江
目录导航

绍兴桥

  简介

  迎恩桥位于绍兴市区西郭运河进城口子处,它是古代绍兴水路进城的西门户。古代皇帝驾临绍兴,百官迎候在此,故取名迎恩桥。孙中山来绍兴时,绍兴各界也在此欢迎。此处是一重要船埠和市场,此桥也称菜市桥。该桥为七折边石拱桥,石级桥面,两边石级分别为13与14级。桥跨径近10米,是绍兴市跨度最大的七折边石拱桥。现桥为明天启六年(1626)重修,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桥长19米,桥面宽2.7米,桥拱高3.77米,桥南石阶11级,桥北石阶18级。雍正十一年(1734)的桥碑记上刻有“见龙在恩”四字,碑已不存。此桥为市文物保护点。此桥收录于《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

绍兴迎恩桥绍兴迎恩桥  相关

  历史上,绍兴府管辖范围非常广,东至宁波府慈溪县界、台州府天台县界,南至金华府义务县界,西至杭州府富阳县、钱塘县界,北至大海。绍兴府所在地——山阴会稽城,共建有九座城门,如:都泗门、南门、偏门、迎恩门等等,现在能保存下来的只有都泗门与迎恩门了,虽然都是从遗址上重新修建。

  迎恩门,又名西郭门,是根据隋朝越国公杨素设计的城门重建,分为水门与旱门两部分,是历史上绍兴府通往外埠的重要路径。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报吴王夫差的一箭之仇,在西郭门附近建箭楼,卧薪尝胆。迎恩门前有一座著名的古桥——迎恩桥,南北向跨越古运河,是绍兴跨度最大的七折边石拱桥,重修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古代皇帝驾临绍兴府,百官需在此迎候,故迎恩门(桥)由此得名。

连城桥

连城迎恩桥连城迎恩桥  连城县隔川乡也有一座势如长虹的迎恩桥。它始建于1868年,跨河向东西而建,长60米,宽5米,有两个桥墩,三个拱洞,呈“观音合掌”即“人”字形屋檐廊桥。
  该桥一边11间,相向22间。每间宽2.5米,共有粗木柱84根。中间建一阁楼,以壮其势。该桥不仅起到为过往行人遮阳避雨、农产品交易的作用,还是该乡的一大地方景观。一副对联概述全部:
  隔水修桥共通富路,川云龙山由蕴英才,
  迎仰尧天人沾惠雨,恩承舜日鲤化飞龙。

扬州桥

  扬州漕河路延伸工程中,发掘出宋大城北门瓮城遗址,使得凤凰桥街中段石桥凸现于老街一侧。该桥虽小,其貌不扬,但名气颇大,即迎恩桥,一般人呼之为凤凰桥。据王振世《扬州览胜录》“迎恩桥”记载:

  迎恩桥俗名凤凰桥,出北门直北二里即至,东距高桥亦二里,东西跨草河,……旧有过桥亭,雕檐峻宇,出没云霞,上可结驷,下可方舟。清高宗南巡,临幸北郊,此桥为翠华所经之路。各官商于桥前建迎恩亭迎銮于此,故名曰迎恩桥。今桥犹存,形制非旧,迎桥亭已毁。

  对照清末《扬州府治城图》,迎恩桥西南近处有一桥方是凤凰桥,跨小迎恩河东西,又称小迎恩桥,因两桥相近,被人统称为凤凰桥。由迎恩桥直行而西,即邗上农桑,杏花村舍故址。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草河录”(上)记有辛未年(1751)乾隆南巡扬州,地方士绅“华祝迎恩”盛况:

  自高桥至砚池之市河故道,辛未浚深,两岸设档点景,名其景曰“华祝迎恩”,故又谓之迎恩河。

  自高桥起至迎恩亭止,两岸排列档子(以板墙蒲包堆砌);淮南北三十总商分工派段,恭设香亭,奏乐演戏,迎銮于此。

汝南桥

  迎恩桥位于河南省汝南县城北,跨汝河,明代称宏济桥、博爱桥,清代称迎恩桥,因靠近天中山又称天中桥。

汝南迎恩桥汝南迎恩桥  迎恩桥原为木桥,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改建成石桥。该桥全部用石块砌成,与赵州桥结构相似。在大券两边附两个小券,美丽大方,雄伟壮观。桥面全长44.6米,宽6.5米,大券跨度为24.8米。两边两个小券跨度约2.73米,高4米,尽端两个小券跨度1.75米,高1.02米,全桥由18道单券组成,券与券之间用0.37-0.43米宽的铁束腰相连,桥面两边各有18根方形望柱,17块栏板,刻有狮子,桃,猴,石榴,鹿,麒麟和武松打虎等图案。大券和小券两面中间刻有龙头,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飞凤,飞龙及两边尽端小券刻的缠枝花,精工细雕,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弘济桥建于何时无可考,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重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