獴属类动物(4)共14种,分布于旧大陆的热带和温带地区,非洲集中了半数以上的獴类。中国有2种獴,即食蟹獴和爪哇獴。食蟹獴体长40~80厘米,尾长27~33厘米;全身浅灰棕色混杂,四肢棕黄,头部两侧自口角经颊部至肩各有1条细纹;体毛和尾毛均较粗长、蓬松,绒毛稀少。喜栖于山林沟谷及溪水旁,多利用树洞、岩隙作窝。早晨或黄昏出洞觅食。经常雌雄相伴,有互相救助的习性。母兽携幼仔出游时,常发出咕咕叫声在前引导。嗅觉异常灵敏,当发现地下有蚯蚓、昆虫幼虫时,立即用前爪和纹鼻端拱土挖掘。春天时常到翻耕过的田地里寻食,冬季则到草堆中搜猎,食物包括蛇、蛙、蟹、鱼、小鸟和多种昆虫,亦能爬树采食鸟卵。妊娠期50~60天,每胎产2~5仔。爪哇獴体型略小,为著名的食蛇动物。动作迅如闪电,能不停地向蛇进攻。獴类亦捕食野鼠,对农、林业有益。
域: | 真核域Eukaryota |
界: | 动物界Animalia |
亚界: | 真后生动物亚界 Eumetazoa |
超门: | 后口动物总门 Deuterostomia |
门: |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
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
下门: | 有颔下门Gnathostomata |
总纲: | 四足总纲 Tetrapoda |
纲: | 哺乳纲Mammalia |
亚纲: | 兽亚纲Theria |
下纲: | 真兽下纲Eutheria |
目: | 食肉目Carnivora |
亚目: | 裂脚亚目Fissipedia |
科: | 獴科Herpestidae |
域: | 真核域Eukaryota |
界: | 动物界Animalia |
亚界: | 真后生动物亚界 Eumetazoa |
超门: | 后口动物总门 Deuterostomia |
门: |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
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
下门: | 有颔下门Gnathostomata |
总纲: | 四足总纲 Tetrapoda |
纲: | 哺乳纲Mammalia |
亚纲: | 兽亚纲Theria |
下纲: | 真兽下纲Eutheria |
目: | 食肉目Carnivora |
亚目: | 裂脚亚目Fissipedia |
科: | 獴科Herpestidae |
短尾獴(学名Herpestes brachyurus) 是生活在东南亚雨林的一种獴。短尾獴体色为红褐或黑色,四肢黑色,头部略灰,下巴有一小块无毛。一般体长60-65厘米(其中尾长约25厘米),体重约1.4公斤。短尾獴生活在马来西亚、文莱、苏门答腊以及菲律宾的一些岛屿上,主要居住于河畔或其它近水地带。
中文学名 | 短尾獴 | 目 | 食肉目 | |
学名 | Herpestes brachyurus | 科 | 獴科 | |
界 | 动物界 | 属 | 獴属 |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种 | 短尾獴 | |
纲 | 哺乳纲 |
灰獴(学名Herpestes edwardsii) 也叫印度灰獴,是一种产于印度南部的獴。它们会爬树,主要生活在灌木林,有时也会在城市中出现。灰獴一般长约60厘米,小规模群居生活,有杀死毒蛇的本领。
中文学名 | 灰獴 | 纲 | 哺乳纲 | |
拉丁学名 | Herpestes edwardsii | 目 | 食肉目 | |
别称 | 印度灰獴 | 科 | 獴科 | |
界 | 动物界 | 属 | 獴属 |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种 | 灰獴 |
埃及獴(学名:Herpestes ichneumon)是食肉目獴科的一种,原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有人工引进。
界 | 动物界 | 科 | 獴科 | |
门 | 脊索动物门 | 亚科 | 獴亚科 | |
纲 | 哺乳纲 | 属 | 獴属 | |
目 | 食肉目 | 种 | 埃及獴 |
红颊獴(Herpestes javanicus)又叫红脸獴、印度獴或爪哇獴,是灵猫科獴属的一个品种,广泛分布亚洲多个不同的地方,分为不同亚种。獴在世界很多地方均可找到,但红颊獴的体型比非洲的亚种细型。
中文学名 | 红颊獴 | 纲 | 哺乳纲 | |
别称 | 红脸獴、印度獴或爪哇獴 | 目 | 食肉目 | |
二名法 | Herpestes javanicus | 科 | 灵猫科 | |
界 | 动物界 | 属 | 獴属 | |
门 | 脊椎动物门 | 种 | 红颊獴 |
长鼻獴(Herpestes naso)是蒙的一种,多分布于非洲,是较没有受到人类开垦威胁的物种之一。
界 | 动物界 | 目 | 食肉目 | 种 | 长鼻獴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科 | 獴科 | ||
纲 | 哺乳纲 | 属 | 獴属 |
领獴(学名:Herpestes semitorquatus)是食肉目獴科的一种,分布于东南亚的婆罗洲,曾被认为与短尾獴(Herpestes brachyurus)为同种。
赤獴(学名Herpestes smithii) 是一种生活在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的山林中的獴科动物。
中文学名 | 赤獴 | 目 | 食肉目 | ||
界 | 动物界 | 科 | 獴科 | ||
门 | 脊索动物门 | 属 | 獴属 | ||
纲 | 哺乳动物纲 |
食蟹獴(学名Herpestes urva、crab-eating mongoose,又名棕蓑猫) 是一种产于中国南方、台湾、印度西北、尼泊尔、缅甸、东南亚等地的獴。食蟹獴体色通常为灰色,面部和颈部两侧有白色的斑点。除了以蟹类为食外,它们也吃鱼、蜗牛、蛙、啮齿类、鸟、爬行类以及昆虫。食蟹獴日行性、家族群聚,指间有半蹼,善泳亦会潜水。一般居住在水边、湿地中,或则靠海丘陵地带。
中文学名 | 食蟹獴 | 体重 | 1050—2250克 | ||
拉丁学名 | Crab-eatingMongoose | 界 | 动物界 | ||
别称 | 山獾、棕蓑猫、石獾 | 目 | 食肉目 | ||
体长 | 40—60厘米 | 科 | 灵猫科 | ||
尾长 | 24—30厘米 | 属 | 獴属 |
纹颈獴(学名Herpestes vitticollis) 是发现于印度南部的一种獴。
中文学名 | 纹颈獴 | 科 | 獴科 | ||
门 | 脊索动物门 | 属 | 獴属 | ||
纲 | 哺乳纲 | 种 | 纹颈獴 | ||
目 | 食肉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