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深藏着并不多方面显示出自己的民族民俗特征。民族的不同,种族的不同,还使人类在形体、肤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传说汉武帝时曾得到过麒麟。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画功臣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11人图像于阁,以表其功。后世多以"麒麟阁"或"麟阁"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又传宋太宗亦获麒麟,满朝称贺。由此可见,麒麟预示征兆的吉祥意义已被广泛认同。
麒麟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于一身,乃吉祥之宝。有角,为龙角,其角极为坚硬,为浅灰色。据古籍的描述,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鹿;尾巴像牛;蹄子像马;圆的头顶,有一对角。但据说麒的开头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毛之虫的意思是有毛的动物)。 麒麟是中国古人创造出的虚幻动物,这种造型是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在中国众多的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的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部实实在在地无处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
内容:身披五彩鳞甲、高大威猛的麒麟.在铿锵有力的锣鼓音乐中跳跃舞动,威武生风、气吞长虹。恢弘浩大的表演场面震撼着每一 个驻足的人,绚丽的色彩漫透着浓郁的喜庆热闹劲儿。
在刚刚过去的黄骅民间文艺演出中.来自齐家务乡的麒麟舞表演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了古老民间文艺的巨大魅力。高大威猛,素有“北方麒麟”之称的黄骅麒麟更体现了与江苏、湖南等地小巧玲珑的“南方麒鱗”不同的粗犷、豪放。
吉祥幸福寓一身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起源于明代的民间舞蹈麒麟舞中的麒轔造型是:.一集龙头、鹿身、马蹄、牛尾、狼额于一身.身披五彩鳞甲。据史料记载。麒麟舞原本是皇宫中的表演艺术,称之为“麒麟圣舞”,为皇家各类庆典中必有的演出,并特用于泰山封禅、祈求太平盛世。听老人们介绍,明朝灭亡之后,黄骅一位皇宫艺术家将他的麒轔舞绝技带回家乡, 麒麟舞得以在此代代相承、流传 至今。
麒麟舞盛行于黄骅市西北部文化古乡齐家务,分布在齐家务乡大王庄、小王庄、桃园、乾符、同居、卸甲村等。表演时,每只麒麟由两个青壮小伙作表演,一前一后协力合作完成表演动作。前者挎麒麟头,做骑麒麟状,后者在麒麟内做尾部表演。一红一绿代表一雌一雄,成对出场,金童玉女端坐其上,有“麒麟送子”之意,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高大威猛的“北方麒麟”
在齐家务小王庄一处闲置的厂房里,记者近距离看到了这个太个儿头的道具时,被深深震撼了:偌大的厂房里,几乎被两个麒麟占满了。麒麟每个高2米,身长最少4米,既色彩绚丽,又高大威猛,让看它的人都觉得自身都那么渺小。“这就是咱北方麒麟与南方麒麟的不同,他们的麒麟太小,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一位表演者自豪的说。
可以称之为“巨大”的道具,扎制起来是费时费力的。黄骅市文化馆的一位同志介绍道,这么巨大的麒麟的扎制全部是手工制作的。传统的扎制方法使用竹木做成骨架后,用纸糊好,再用画笔绘出鲜艳的鳞甲等,这样做出的麒麟容易破损。后来民间艺人改进了工艺,竹木做出骨架后,用彩色丝绸和镭射纸做出一片片鳞甲。把它缝制在麒麟的丝绸外套上,头部、牙齿等部位用油彩绘制,这样做出的麒麟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且结实耐用。
他说,完成这种改进的老艺人名叫杨印海,是齐家务乡大王庄村的一位农民,今年已经70多岁了。他从18岁从师吴宝安学习麒麟的扎制手艺,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在半个世纪的扎制实践中,他根据麒麟的高矮确定其它部位的比例尺寸,平衡度掌握的非常到位。由从前的纸糊到改用丝绸,延长了麒麟的使用寿命,增强了立体感。现今,高大威猛、活灵活现的北方麒麟的完美造型,杨印海老先生功不可没。
在起起落落中传承
黄骅市文化馆一位负责同志说,黄骅麒麟舞经历了形成期和兴盛期后曾中断过若干年。新中国成立后,齐家务的民间艺人重新组织起了麒麟舞。“文革”时间,麒麟舞被打入冷宫,千年沉寂之后,几近失传。八十年代重新步人复苏期。
1999年,桃园村农民企业家刘致广创办“黄骅市麒麟舞民间艺术团”,在保留原来民间流行的麒轔传统特色外,在民间艺术家的指导下进行了改编创新。参加了首都喜迎澳门回归的国家庆典暨全国首届中华舞龙大赛,以及央视“相逢2000年”专题节目的拍摄,获得过“全国第十届群星奖”银奖。麒麟舞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一页,发展到最为鼎盛的时期。可惜的是,因为费用严重透支,桃园表演队被迫解散。于今,只在齐家务和吕桥的几个村中有麒麟舞。
传承下来实属不易
“麒麟舞,能传承下来实属不易。”采访中,很多麒麟舞的组织者和表演者都表示了这样的看法。他们认为,单从麒麟舞自身来说就有两个问题严重制约了它的传承。
首先是道具一一麒麟的制作。单是一对麒麟的扎制,需要三个艺人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勉强完成,而且光是每个麒麟制作的材料费用就达到七八千元。因此制作的时间和成本都很高,所以一般的老百姓根本没有经济实力弄这个。
第二就是对表演者的要求也很高。这位同志说,表演用的麒麟重量都在四五十公斤以上,而且其中的一个人还要踩在一米多的高跷上,身托这么重的道具,还要完成闪、转、腾、挪等系列动作。表演技巧高、难度大,可想而知。要完成一个套路二十分钟的表演,非得是身强力壮,动作敏捷的小伙才行。齐家务乡小王庄的王同庆说:“我今年35岁了,已经从表演者转变成了组织者,年纪到了就不敢再舞了。”
小王庄村王同庆主任介绍说,现在他们村的麒麟舞团是黄骅为数不多的麒麟舞团中比较好的一个,依靠的是企业和村上联合的路子,村里负责组织,也出一少部分资金:而多半的钱由村里的私人企业来出。“麒麟舞是我们这里过年过节的保留节目,人们非常爱看。但是只有有了更多的资金,我们才能保障它的传承。”王主任满含期待地说。
2007年惠州小金口首届麒麟文化节,除“麒麟舞”外,还有龙形拳、醒狮舞等表演。甄林林介绍说,这是为了保护和发掘东江文化遗产,做大做强小金口“麒麟舞”文化品牌。今年是首届麒麟节,以后要争取每年举行一次。
据了解,麒麟是中华民族远古时代吉祥图腾“四灵”之首,象征着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麒麟舞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表达农民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心情,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麒麟舞起源于四川峨眉山一带。1958年,背井离乡的新丰江水库移民将麒麟舞带到了现在的小金口,现辖区共有麒麟队20支,队员200人,最年长的91岁,最小的13岁。2006年6月,参加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被惠州市授予“麒麟舞之乡”的荣誉称号。
麒麟舞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仁兽,客家人视之为吉祥物,舞麒麟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舞麒麟集歌、舞、乐于一体,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在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樟木头镇是东莞市的纯客家镇,麒麟舞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樟木头镇对麒麟舞这门古老民间艺术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出现了五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时间上的转变,从过去冗长的1小时缩短为现在的10分钟左右;二是形式上的转变,从过去单打、双打到现在加入群体打斗表演;三是内容上的转变,从过去仅以拜门表演到现在的文艺演出表演;四是服饰上的转变,从过去旧式的服饰到现在更具时代感的服饰;五是队伍上的转变,从过去以自然村组队到现在跨村表演节目组队。这些转变,极大丰富了客家麒麟艺术内涵,为该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前的樟木头麒麟以耐用著称,整只麒麟是用黄竹扎框,优质沙纸糊面。其最大的特点是体形靓,体宽、个高、尾长;画在麒麟上的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等更是色彩鲜艳、细腻生动,使整只麒麟舞起来威武、轻盈,充满灵性。麒麟纸扎艺术的失传,使得樟木头镇许多人对此怀着几许惆怅,也意识到应当恢复这一祖艺。龙头.鹿角.猪鼻.蛇鳞.虎背.熊腰.前马蹄后牛蹄.狮尾.集各种动物精华于一身的是[麒麟].它什么都象又什么都不象.可谓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传统吉祥的象征.
东方文明.西方文明.古代文化.现代科学.圣人哲理.常人睿智溶为一炉,既有佛.道.儒.医.武的精华,又能见到易理象数框架;既吸取了现代科研方法的老三论和新三论,又采撷了当代最新科研成果.;既对人类文化有了继承和发展,又见文史哲.音体美.数理化.天地生.政治.经济.谋略均有自成体系的论述.融合百家精华,独树一帜的文化,是[麒麟文化],它也是什么都象又什么都不象,可谓宇宙万物规律构筑而成的.是中国和世界人民未来吉祥的象征.
麒麟文化由八大体系构筑而成
一.麒麟哲学 二.麒麟生命科学. 三.麒麟特医学. 四.麒麟美学文艺. 五.麒麟教育学. 六.麒麟实业学. 七.麒麟礼规学. 八.麒麟养生修道学.
麒麟哲学是麒麟文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它继承.整理和吸收了人类认识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悟道,抽出了宇宙万事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八大规律,以及真理观,道德观,伦理观,历史观,人性观等.麒麟哲学体现了麒麟文化的精髓及理论基点,是麒麟文化赖以创制和发展的内核.麒麟文化的其余七大体系正是麒麟哲学体系的延伸,放大和具体运用.
麒麟哲学体系中的八大规律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阴阳根本律; 第二,五行生克制化律; 第三,天人合一律; 第四,中成极反律;第五,因果律; 第六,宇宙自控调谐律; 第七,质量互变律; 第八,蛹动螺旋律;
以后,向大家介绍八大规律.
舞麒麟有十多人就可以进行套路表演。表演套路有沙仙戏麒麟、沙仙驯麒麟,四门八点拳术(南拳派系中的十字门),有空手对白刃和各种刀枪棍兵器的武术表演。是融合诗句对联、声乐鼓点、美术和武术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中一首麒麟会狮歌唱道:
问:狮子旺龙又旺龙,问你带有几条龙?
答:狮子旺龙又旺龙,我今带有九条龙。
问:狮子什盘来舞卷,谁人带你下山来?
答:狮子什盘来舞卷,嵋仙带我下山来。
麒麟舞开始时,随着鼓手的一声高喝,鼓声、唢呐声四起,十多头麒麟围成一圈,左右摆动着头,大头娃奔走其间,手持红布或青枝,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挑逗着麒麟。麒麟神态各异,有的乐、有的怒,有的凌空腾起、有的匍匐在地。整套麒麟舞将武功融入充满生活气息的完整套路中,可即兴发挥,诙谐幽默,特别是大头崽戏麒麟的表演,融入生活搞笑细节,让宾客观后捧腹大笑。
在小金口,舞麒麟是村民耕作之余最大的乐趣。每逢附近村落有人办红白喜事或店铺开张,都会邀请麒麟队前去表演,并赏红包、糖果等物品。每年春节、元宵等节日,麒麟队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大吉,有的甚至沿途舞到深圳、河源、东莞等地,来回几个月,回家正好春耕。
制作和说明
麒麟为手工制造,制成后要择黄道吉日,在山中开光点睛,使其有灵气。麒麟头样式不一,分为白鸽狮、斗牛狮、扁鼻狮、大头狮几种,其中“白鸽狮”头最重。麒麟头(白鸽狮)直径50厘米,高38厘米,重2.5~6公斤。白鸽狮头用糯米浆糊制,其它几种麒麟头用老黄竹编制。麒麟(白鸽狮)的身被至少长3.2米、宽2米。麒麟头(白鸽狮)上画有一龙二凤一八卦的图案和各种吉祥饰物,头和身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为“龙风呈祥,驱邪佑吉,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之意。
麒麟舞盛行于黄骅市西北部文化古乡齐家务,分布在齐家务乡大王庄、小王庄、桃园、乾符、同居、卸甲村等。表演时,每只麒麟由两个青壮小伙作表演,一前一后协力合作完成表演动作。前者挎麒麟头,做骑麒麟状,后者在麒麟内做尾部表演。一红一绿代表一雌一雄,成对出场,金童玉女端坐其上,有“麒麟送子”之意,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高大威猛的“北方麒麟”在齐家务小王庄一处闲置的厂房里,记者近距离看到了这个太个儿头的道具时,被深深震撼了:偌大的厂房里,几乎被两个麒麟占满了。麒麟每个高2米,身长最少4米,既色彩绚丽,又高大威猛,让看它的人都觉得自身都那么渺小。“这就是咱北方麒麟与南方麒麟的不同,他们的麒麟太小,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一位表演者自豪的说。
可以称之为“巨大”的道具,扎制起来是费时费力的。黄骅市文化馆的一位同志介绍道,这么巨大的麒麟的扎制全部是手工制作的。传统的扎制方法使用竹木做成骨架后,用纸糊好,再用画笔绘出鲜艳的鳞甲等,这样做出的麒麟容易破损。后来民间艺人改进了工艺,竹木做出骨架后,用彩色丝绸和镭射纸做出一片片鳞甲。把它缝制在麒麟的丝绸外套上,头部、牙齿等部位用油彩绘制,这样做出的麒麟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且结实耐用。
他说,完成这种改进的老艺人名叫杨印海,是齐家务乡大王庄村的一位农民,今年已经70多岁了。他从18岁从师吴宝安学习麒麟的扎制手艺,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在半个世纪的扎制实践中,他根据麒麟的高矮确定其它部位的比例尺寸,平衡度掌握的非常到位。由从前的纸糊到改用丝绸,延长了麒麟的使用寿命,增强了立体感。现今,高大威猛、活灵活现的北方麒麟的完美造型,杨印海老先生功不可没。
在起起落落中传承 此前的樟木头麒麟以耐用著称,整只麒麟是用黄竹扎框,优质沙纸糊面。其最大的特点是体形靓,体宽、个高、尾长;画在麒麟上的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等更是色彩鲜艳、细腻生动,使整只麒麟舞起来威武、轻盈,充满灵性。
黄骅市文化馆一位负责同志说,黄骅麒麟舞经历了形成期和兴盛期后曾中断过若干年。新中国成立后,齐家务的民间艺人重新组织起了麒麟舞。“文革”时间,麒麟舞被打入冷宫,千年沉寂之后,几近失传。八十年代重新步人复苏期。
1999年,桃园村农民企业家刘致广创办“黄骅市麒麟舞民间艺术团”,在保留原来民间流行的麒轔传统特色外,在民间艺术家的指导下进行了改编创新。参加了首都喜迎澳门回归的国家庆典暨全国首届中华舞龙大赛,以及央视“相逢2000年”专题节目的拍摄,获得过“全国第十届群星奖”银奖。麒麟舞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一页,发展到最为鼎盛的时期。可惜的是,因为费用严重透支,桃园表演队被迫解散。于今,只在齐家务和吕桥的几个村中有麒麟舞。
传承下来实属不易
“麒麟舞,能传承下来实属不易。”采访中,很多麒麟舞的组织者和表演者都表示了这样的看法。他们认为,单从麒麟舞自身来说就有两个问题严重制约了它的传承。
首先是道具一一麒麟的制作。单是一对麒麟的扎制,需要三个艺人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勉强完成,而且光是每个麒麟制作的材料费用就达到七八千元。因此制作的时间和成本都很高,所以一般的老百姓根本没有经济实力弄这个。
第二就是对表演者的要求也很高。这位同志说,表演用的麒麟重量都在四五十公斤以上,而且其中的一个人还要踩在一米多的高跷上,身托这么重的道具,还要完成闪、转、腾、挪等系列动作。表演技巧高、难度大,可想而知。要完成一个套路二十分钟的表演,非得是身强力壮,动作敏捷的小伙才行。齐家务乡小王庄的王同庆说:“我今年35岁了,已经从表演者转变成了组织者,年纪到了就不敢再舞了。”
小王庄村王同庆主任介绍说,现在他们村的麒麟舞团是黄骅为数不多的麒麟舞团中比较好的一个,依靠的是企业和村上联合的路子,村里负责组织,也出一少部分资金:而多半的钱由村里的私人企业来出。“麒麟舞是我们这里过年过节的保留节目,人们非常爱看。但是只有有了更多的资金,我们才能保障它的传承。”王主任满含期待地说。
2007年惠州小金口首届麒麟文化节,除“麒麟舞”外,还有龙形拳、醒狮舞等表演。甄林林介绍说,这是为了保护和发掘东江文化遗产,做大做强小金口“麒麟舞”文化品牌。今年是首届麒麟节,以后要争取每年举行一次。中国麒麟文化
一、麒麟的创造与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所谓"集美",通俗地说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一个事物上的一种表现。这种理念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因而,麒麟所选择的鹿、牛、马、鱼等吉祥动物进行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国属于原始动物崇拜,并在古代一种帝王的象征,同时,还被纳入神学政治的范畴之中。《宋书·符瑞志》云:"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瑞应图》亦曰:"王者承先圣法度,无所遗失,则白鹿来。"后来,当人们崇拜神仙时,白鹿又被当作仙家的神畜。中国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蒙古秘史》一书中早有白鹿与始祖神诞生的神话传说。满族中有《抓罗妈妈》鹿神神话。在养驯鹿的鄂伦春、鄂温克族和打猎的赫哲人中,鹿常常是萨满巫师的神灵,并以为萨满常化成鹿形出现,甚至于萨满巫术中都坚信萨满的真魂可以化为鹿身斗法,鹿胜则萨满胜,鹿死则萨满生命也终结。在民间,鹿还以长寿仙兽的形象出现,在多种场合用以表达祝寿、祈寿的主题。此外,鹿还与"禄"谐音,象征福气、奉禄。
牛,在上古时期就走向祭坛,成为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神圣物。民间传说牛是来到人间帮助人类的天上神灵,其在田野默默耕耘,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财富,而且它身上所体现的奉献精神,也给人类以精神的财富。牛崇拜在中国各族民间都很普遍,在西北各地有公牛崇拜,在南方多水牛崇拜。史书记载战国时代的秦国己设有怒特祠专祀神牛,这是古代最早记录的耕牛崇拜。象中国的纳西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等少数民族都将牛视为创世神兽。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白族、鄂温克族、傣族等地区亦都有祭招神牛习俗。
马,被认为是聪明、忠诚、勇敢而耐劳的动物,具有高贵、飘逸、优雅的气质。《易经》中将马象征天,即"乾为天"。马崇拜多流行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猎民族中,他们以马为主要乘运动力。清代文献中多有祭马神礼仪和修建马冲庙的记述。另外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师盟誓时常有以白马为祭马,认为白马属阳,为天神所驱使。青牛属阴,为地神所享用。在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中都有祭天神或牲畜保护神时选神马、献神马的习俗。这种神马不准女人骑用,可随处吃走,不准驱赶,甚至可以随意在田中啃吃青苗。神马多选全白色,全尾全鬃,从不修剪,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绸作为标记。
鱼,作为一类水生动物的总称,其身上的鳞皮被珍视为吉祥、美丽的装饰,"鱼鳞锦",就是传统的吉祥纹样。鱼崇拜一直在中国汉族、满族、藏族、蒙古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等民族广泛流传,许多神话中都有说大地是驮在巨大的鱼背上的故事传颂。,"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上的世界图像,也把人间大地放在两条巨大的鱼之上。鱼又与"余"谐音,成为生活富足、美满的象征。
中国古人将以上几种吉祥动物创造性地进行组合,建构了麒麟这一神兽的形象,符合长期以来培养、铸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艺术欣赏力。
二、麒麟的传承与儒家思想
麒麟,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比如,说其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因而被称为"仁兽"。西凉武昭王《麒麟颂》曰: "一角圆蹄,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而后处,不蹈陷阱,不罹罗罟。"《宋书·符瑞志》曰:"含仁而戴义,不饮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说苑》亦有:"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的记载。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发展传承中被广大民众和统治阶级所接受,正是因为这种"仁兽"所具备的品质正符合几千年来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风范。
儒家学派是由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就其目的、功用、宗旨和结构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以教化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学派,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学","仁'可以说是儒学中伦理学说的根本和最高道德准则,其主旨是"爱人",亦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有"仁爱之心",并以"爱人"与否这样一个道德标准来确定人们是否应该受到尊敬和重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秦始皇运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打击,但秦朝"二世而亡"。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魏晋时代,玄学盛行,虽然嵇康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礼",但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的圣人。隋唐时代,佛学昌盛,儒、释、道三教并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学说。宋代理学兴起,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儒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直到五四运动,儒学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返了。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的主导地位和深远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在民间传说中,麒麟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的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五,徵在贤明。"字样。既告众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孙,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孔子家人将一彩绣系在职角上,以示谢意。周敬王末年时,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时,竟挖出了那条当初系于麟角的彩绣。以后,人们又引申出玉书三卷,孔子精读后成为圣人。至今,在文庙、学宫中还以《麟吐玉书》为装饰,以示祥瑞降临,圣贤诞生。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社会动 荡不安。传说麒麟见于郊野,为人所贱,孔子喟叹麒麟"出非其 时",标志着世界的日暮途穷和哲人的穷困,所写《春秋》于此绝笔,故《春秋》又别称"麟史"、"麟经"。
三、麒麟的吉祥意义与人类的趋利心性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深藏着并不多方面显示出自己的民族民俗特征。民族的不同,种族的不同,还使人类在形体、肤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又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征。有关人类基本心理特征相同的理论,学术界称之为"心性同一说"。其中之一便是趋利心性。
趋利心性的"利",不可狭隘地理解为利益、钱财,它泛指对人类有利的一切事项,是人类向往、追求吉祥、幸福,希望万事万物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对事物的发展往往作有利于自身的解释或赋予其有利于自身的特征的一种心理特点。审视古往今来存在过、存在着的人们,不论何种民族、何种文化,他们都具备这样的心理。没有人向往灾难、祸患,没有人希望万事万物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基督教、佛教教义要求人们吃苦、禁欲,其指归也在于解脱原罪,了却前缘,导引人们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体现了这种趋利心性。麒麟崇拜也同样具备这样的心性。如同在传统文化反思中提出的中国叙事文艺作品"大团圆"的结局一样。这也是麒麟之所以久传不衰的主要缘故。
传说汉武帝时曾得到过麒麟。元狩元年(公元前1盟年)冬十月帝行幸雍祠五峙,获得"白麟",主祥瑞,帝作白麟之歌,为此将原来的年号元朔改为元狩,以庆吉祥。此外,他还修筑了麒麟阁(一说萧何造),赏赐群臣白金。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画功臣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11人图像于阁,以表其功。后世多以"麒麟阁"或"麟阁"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又传宋太宗亦获麒麟,满朝称贺。由此可见,麒麟预示征兆的吉祥意义已被广泛认同。
四、麒麟的造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麒麟,是上古中国人最企望出现的吉祥动物,它们的出现表示一代的幸福。因此,那时的人们希望麒麟总是伴随着自己,给自己带来幸运和光明,而辟除不祥。当上古时代的这种信仰被传承下来的同时,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义也随之被广大民众公认且牢牢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种意念的象征,某种意境的表现,某种力量的显示,并启发人们的想像,引导人们的精神去契合某种意念,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给人们以希望、安慰和某种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一)求子与育子●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希望早立于嗣,多生儿女,子孙满堂,多子多福,并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将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视为最大的不孝。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无论从妇女怀孕,还是到婴儿降生、百晬儿、及其他庆贺活动,无不体现出人们为此所做的不懈的祈福努力。因为麒麟曾降临过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因而人们相信麒麟既可以送子,又可以佑子。于是,以"麒麟送子"为主题的民俗文化现象不仅见于图画、祝祷之语,而且也见于岁时活动,表现形式十分广泛,意在祈求、祝愿早生贵子,子孙贤德。
近代湖南长沙每逢新正之月,都要举办耍龙灯活动。届时,每当耍龙灯的耍到有不孕妇女的人家时,主家都要加送礼物,并 让龙围绕不孕妇女舞一圈,然后将龙身缩短,上面骑一小孩,在堂前绕行一周,以示麒麟送子。山东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祈子的方式,是由不育妇女扶着载有小孩的纸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里转一圈,亦有人将彩绣系于麟角,以求麒麟送子。
就《麒麟送子》的图案而言,既有繁,又有简。繁者或以童子为中心,戴长命锁,持莲抱笙;或为童子骑麒麟,角挂一书:或为童子背后有一仕女护送,仕女张伞持扇。简者为童子骑麒麟,手持莲花。在民间版画作品中,还多配吉祥联语"天上麒麟儿,地下状元郎"。
(二)建筑装饰物● 砖木雕刻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方式,题材丰富,刻工精良,赋予建筑造型以生动形象。砖雕多用于砖结构建筑贴面和木结构建筑的砖墙外檐;木雕除在建筑外檐使用外,更多地用于内檐装修。天津砖雕当属砖雕艺术之佼佼者,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还属瓦作兼作的细活,砖雕艺人被称之为"刻花活儿"的。道光年间,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形成闻名于世的"天津刻砖"。而垂花门、内外据雀替、额枋、花罩和四扇屏、花板、花牙等装饰上的木雕工艺亦堪称一绝。
中国的建筑尤其是居民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盛行在房檐、房山墙、门楣、窗框、影壁、柱础、板墙、屋脊、抱鼓石等处以砖雕、木雕或石雕的方式装饰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麒麟便是其中常用的吉祥动物。有的在大门的两侧装饰石雕麒麟,既显示门庭高贵,又镇宅避邪。
(三)佩饰与纹样● 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以麒麟的工艺造像作为护身符佩戴在身上,其质地有金、银、铜、玉等,尤其讲究为婴幼儿佩戴"麒麟锁",以此为孩子祈祷长命百岁。 此外,以麒麟的艺术造型为图案的传统纹样也被广泛使用。唐代武则天时,以麒麟作纹饰绣于袍服,名曰"麒麟袍",专门赏赐给三品以上的武将穿用。清代时,将麒麟绣于武官一品的"补子"上,成为等级制度的标志。在民间剪纸、年画、刺绣、腊染等工艺美术品中,都留下了麒麟那鲜活的影子。
(四)赞语与祝词● 民间多以"麒麟儿"、"麟儿"、"麟子"等为美称赞扬别人家的孩子。如南朝《陈书·除陵传》曰:"时宝志上人者,世称其有道,陵年数岁,家人携以侯之,宝志手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绝,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以"麟子凤雏"比喻贵族子孙;以"麟趾"祝颂子孙贤惠;以"麟趾呈样"作为结婚喜联的横批,祝颂生育仁厚的后代;以"麟肝凤髓"比喻极为稀有的食品;以"麟角凤嘴"、"凤毛麟角"称赞和说明物品珍贵。
编辑本段玉麒麟 玉麒麟是仙人掌类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它具有翠绿而美丽的叶片,茎叶均具肉质,株形优雅,酷似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麒麟,故得名玉麒麟。玉麒麟性喜阳光充足,但又耐半荫,稍旱也不会干死,适于家庭盆栽观赏。 玉麒麟一般用扦插法繁殖,在4至10月期间均可扦插。扦插时间,应选晴天的上午为好。插稳剪下后,扦插于沙床(盆)。扦插后放荫处养护。保持湿润,但切忌积水,积水会沤烂插穗。待出根后即可移植。 玉麒麟性喜排水、透气良好的土壤。盆栽用土可用鱼塘泥晒干打碎后混入20%的沙配制;或用菜园土、腐叶土各4份和沙2份混合配制。栽植上盆后,要浇定根水。以后看实际情况,每隔两三天浇水一次,浇水量可比一般阔叶花卉少些,但要比无叶仙人掌花卉略多些。玉麒麟在生长期每月施一次淡薄液肥即可。玉麒麟冬季落叶休眠,在我国北方,应在"寒露"节移人室内越冬;在我国南方宜置于背北向阳无霜害之处越冬。冬季浇水要比生长季节少,保持盆土微湿即可。冬季应停止施肥。在酷暑季节,不论南方和北方均应避免烈日的曝晒,以免影响生长和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