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无辑者姓名。系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孙子》以辑注形式传世的重要刊本。《宋史·艺文志》著录有吉天保辑《十家孙子会注》十五卷,无注者姓名。学者一般认为,现存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十三卷即是此书。二者卷数不侔,是《宋史·艺文志》“十五”为“十三”之误。二者注家之数不同,一说杜佑本不注《孙子》,其注乃《通典》之文,去佑不数,正合十家;一说吉天保辑本原本十一家,书名取其成数,故称十家;一说该书原本十家注,郑友贤“辑且补之”,并附自己《遗说》于其后,故为十一家。
该书十一注家是:三国魏曹操,南朝梁孟氏,唐李筌、杜佑、杜牧、陈皞、贾林,宋梅尧臣、王皙、何氏、张预。日本昌平坂学问所又有《十家注孙子》,其十家为曹操、王凌、张子尚、贾诩、李筌、杜牧、陈皞、孙镐、梅尧臣和王皙,未著辑者。
《十一家注孙子》流传至今的版本有三个系统:一是宋刻本,二是《道藏》本,三是清孙星衍据《道藏》本校订本。宋刊本避讳至“廓”字,推断当为南宋宁宗(赵扩)时(1195~1224)所刻。《道藏》本为明正统十年(1445)内府所刻,考其注者排列顺序和称谓,与宋刻本相同,当是源于宋本,但将三卷析为十三卷,更名为《孙子注解》。孙星衍校本以《道藏》本为底本,对十一家在该书的编排顺序进行了订正,对十三篇文字也作了许多校勘,并改名为《孙子十家注》。该书宋、明、清代传本颇多。其刻工精善,为近世研究《孙子》者所重视,但在校勘方面则有较大缺失。现存主要版本有上海图书馆藏宋刊《十一家注孙子》三卷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刊《十一家注孙子》三卷足本和残本。另有中华书局1961年影印本《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本、日本宽文年间(1661~1672)刊本和朝鲜枫山官库活字本等。其中尤以清代孙星衍校本《孙子十家注》刊印和翻刻最广。
关于该书的卷数,宋刊本原为三卷,明正统十年(1449)内府刻《道藏》本将三卷析为十三卷。之后,明嘉靖谈恺本、清孙星衍校勘本等均分为十三卷。据有关书目记载,十一家注释除杜佑注外,均曾有过单行本,今只见有《魏武帝注孙子》和梅尧臣《孙子注一卷》单行本存世,其他注释主要靠《十一家注孙子》流传下来。书后附有宋郑友贤《十家注孙子遗说》,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回答了30个问题,以阐释《孙子》的思想。
《十一家注孙子》中,各家注释繁简不一,一般认为曹操、杜牧、陈皞三家注较有特色,号为三家注《孙子》;宋人梅尧臣注、张预注后人亦评价较高。各家注释互有异同,但大都是后人在前人注释的基础上进行注释,或以为前人注释有误予以纠正,或以为前人注释简略予以补充,或对前人注释予以肯定或评说,也有注释完全相同者。诸家注释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对原文中的字词、名物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训释解说,尤其是从军事的角度探讨了《孙子》的底蕴;二是结合古代名将实践和战争实例进行解说,史论结合,便于读者理解《孙子》本意;三是引历代兵书及著名军事家的言论印证,并加以评论,便于读者把握古代军事学术的承继源流;四是在注释《孙子》的同时,也阐发了注释者的军事思想。
《十一家注孙子》是对《孙子》注释的集成之作,有关资料丰富,便于读者比较,是研究《孙子》的必读之书。郑友贤《遗说》称:“学兵之徒,非十家之说,亦不能窥武之藩篱,寻流而之源,由径而入户,于武之法,不可谓无功矣。”该书所载《孙子》本文与《武经》本《孙子》相比,差异约近百处,二者各有优劣,是校勘《孙子》本文的必备之书。
(本词条内容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授权提供,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