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在陕西西安沙坡村,1965年在西安三兆村,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1],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均曾出土。其中何家村出土者直径4.5 厘米,最小。法门寺出土的两件薰球中有一件直径12.8厘米,最大。一般的直径则为 5厘米左右。银薰球的外壳皆自中部分为两半,一侧用活轴连接,另一侧上下缘分别装有小钩和钮,两半可开合、扣紧。球顶装银链、银钩。陆游《老学庵笔记》说北宋汴梁贵族妇女乘坐犊车时,“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而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唐代薰球的使用方式大约也是悬挂在犊车之旁或床帐之间。只有象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不装链、不能悬挂的那类香球,才可置于被褥当中。而特小的香球还可能在酒筵上行“抛打令”时使用,如白居易诗所云:“香球趁拍回环匝,花盏抛巡取次飞。”《冥音录》云:“每宴饮,即飞球舞盏,为佐酒长夜之欢”。
唐代银薰球的外壳皆有镂空的花纹,既起装饰作用又便于香烟逸散。花纹多以卷草、禽果为题材,柔枝劲蔓,簇结缠绕,布满器表,而瑞鸟嘉果穿插点缀其间,显得玲珑剔透,富于变化。有些银薰球部分花纹鎏金,更加璀璨夺目。中国古代薰香器的种类虽多,但集构造之灵巧、装饰之优美与质地之贵重于一体者,很少能有超过唐代银薰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