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赋新词强说愁

为赋新词强说愁

作者 辛弃疾
作品名称 为赋新词强说愁
作品出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丑奴儿(1)·书博山(2)道中壁》辛弃疾

选自《稼轩长短句》

少年(3)不识(4)愁滋味,爱上层楼(5)。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6)。

而今识尽(7)愁滋味,欲说还休(8)。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字词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词牌名。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明白。

(5)层楼:高楼。

(6)强(qiǎng)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huán)休:想说而最终却没有说。

作品译文

译文

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却爱去文人墨客聚集的酒楼。

喜欢到文人墨客聚集的酒楼,为写一首新词而硬是描绘愁苦的意境 。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将这种忧愁描绘出来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知怎么说起,踯躅良久,最后却说了句完全不相干的话。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闲居在江西上饶带湖时所作。辛弃疾一生有着满腔的报国热情,力主抗金,收复故国。但被弹劾罢官归隐田园,他那北伐抗金、杀敌报国的壮志便无法实现了,心中苦闷与忧愁自是非常浓烈。[4]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