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剧◎悲喜剧[汉语拼音]bēi xǐ jù
[英文]tragicomedy;tragicomic
[词典解释]是戏剧的一个类别,悲剧和喜剧因素在同一剧中出现,多半结局圆满。
[特征] 正剧的外部表现特征,主要在于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它既指
完美的收场、幸福的结局,又指生活的肯定方面或生活的否定方面。
正剧中主人公的选择,不再像过去的悲剧或喜剧那样受限制,它可以是崇高伟大的英雄,也可是卑鄙龌龊的小人。正剧的题材既可以是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或伦理道德问题,也可以是接近于市民生活的凡人小事,剧情中既有令人感伤流泪或不完美结局的悲剧因素,又有批判现实的不合理,正义获得胜利的喜剧色彩。主人公也像悲剧人物那样追求着历史的必然要求,所不同的是,这种要求在悲剧中不可能实现,而在正剧中则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在喜剧中,不合乎历史潮流的要求被当作现实的目的而被追求着,博马舍而在正剧中,不合乎历史潮流的要求则被否定掉。
悲喜剧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从悲剧与喜剧中改革出来的资产阶级的“近代戏”,故又称“启蒙戏剧”。
代表剧它是“介乎英雄悲剧和轻快喜剧之间的中间类引严肃戏剧”。博马舍第一个把这种戏
剧称之为“正剧”。
正剧有两种类型。其一为传奇剧类型。剧中人物从逆境转入顺境,全靠一种偶然的机遇:或遇贤明官吏,或
出现一救世主等。另一种类型为英雄正剧。新旧两种力量的较量进入到决战的时刻,新生力量已强大到足以战胜
腐朽势力的程度。
古今中外很多的剧作家留下了著名的悲喜剧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有:
贺敬之、丁毅:《白毛女》
苏叔阳:《丹心谱》
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2),《终成眷属》(1602),《一报还一报》(1604)。
汤显祖(明):牡丹亭
王实甫(元):西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