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德先辈从粤北珠玑巷南迁,最后落籍猎德村,从宋朝开村,猎德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民族是汉族。经历代繁衍生息,猎德巳发展至四千余人,姓氏有李、梁、林等共81个。[7]该村属沙河镇。含猎德东、西两村。猎德村
猎德街道因大部分原为猎德村地域,故名。
猎德炮台鸦片战争狙击英法联军
猎德炮台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在鸦片战争中成为广州东面水路的重要防御工事。
两次鸦片战争中的猎德:1840年,英军派军舰封锁广州所有入口河道,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12月,为了防御英军军舰入侵,猎德村民和清兵用沙石堵塞村前的珠江水道,并设置河道水闸。
1841年,正月初,清政府钦差大臣林则徐抵猎德视察河防要隘。正月十二日,英军攻陷了始建于1817年的猎德炮台。
1842年,修复猎德炮台,安装大炮35门,驻兵60名。
1856年,英军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攻陷猎德炮台。
1857年,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城,猎德等炮台被击毁,广州城陷。
1880年,清政府改建猎德炮台。现猎德炮台遗迹不存。
猎德市镇
由于鸦片战争的原因,猎德村前的珠江水道被堵塞或设置水闸,导致河道不通。为此,进入广州的商船多数停泊在猎德水闸前,再转运广州,猎德逐渐发展成市镇。清朝官府曾在此设立税务关卡和监狱。鸦片战争后,随着河道逐渐疏通,至民国3年水闸拆除,河道完全畅通,船只可以直通大沙头,猎德市镇因此而消失。
1922年至1923年,猎德与附近村民千余人组成义勇队,协同海军反击陈炯明叛军,协助孙中山保卫广州城。
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日军进村时一些来不及逃走的妇女被强女干。
1943年,猎德汉奸带日军进村,将全村老少集中操场,13名村民被日军杀害。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美国盟军飞机轰炸天河机场,误中猎德民居,炸毁房屋50多间,死伤四五十人。
猎德码头可追溯至南宋时珠江边
南宋时期猎德在珠江边已设码头。历史上猎德村无马路,村民出行或到对岸耕种,要从码头登船。上世纪80年代,猎德码头多达4个,以装卸建筑材料为主。珠江新城规划后,4个码头全部被拆除。
1955年,开辟猎德路,这是猎德历史上的第一条马路。
1961年,猎德通自来水和电。开始时由每个生产队在大街边设水站,社员购水牌担水回家。上世纪90年代,在市人大副主任赖竹岩亲自过问下,进行管道改造,自来水通到每家每户。
1972年,猎德有三个生产队首次各购买一台电视机,供社员集体观看。
1979年,猎德办起天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猎德光达珠绣品厂。
1985年,开通第一辆公共汽车。
2000年,位于珠江新城的村属企业———四座美居中心陆续落成,成为广州大型综合家私城,是村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猎德逐渐发展成广州著名的水果市场,一年四季都有船运水果来出售。1994年珠江新城征地后,猎德的水果市场因此而消失。
珠江新城
1992年,广州市政府贴出布告,为开发珠江新城征用土地。猎德村
1993年,村与市土地开发中心签订《预征协议》。
1994年,村与开发中心再签订《交地协议》。从此,猎德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完毕。
1999年12月2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天河区成立猎德街道办事处。[8]
2002年,天河区政府同意猎德村撤消村民委员会,建立公司,实现撤村改制。
2007年9月,猎德村址土地拍卖,11万平方米商业金融业用地拍得46亿元,被媒体称为广州单幅最贵土地;10月15日,猎德村正式开始全面拆迁,成为广州首个改造的城中村
新猎德住宅区由37栋新楼分作6排东西方向排开,呈流线型设计,充满动感。空中俯瞰,每一排的形状都似一条龙舟,而在猎德传统中,龙舟赛都是六条传统龙舟齐发,这一设计正是对猎德龙舟传统的契合。新楼预计2008年初动工新建,猎德村民于2010年春节前入住。
在传统文化的保留上,规划主要考虑了龙舟文化和宗祠文化。在保留龙舟文化方面,规划中专门建了一个池塘,使之与猎德涌相连,让龙舟可以自由出入。而在宗祠文化方面,除了保留文物保护单位龙母庙外,规划还将原来散落于村中的宗祠拆除,另设了一个宗祠区,将所有宗祠集中于该区。该区内将复建李氏、梁氏、麦氏等五个公祠。猎德村内的古老街巷名也体现在住宅区内,猎德放弃了数字和字母的命名方式,选取37个具有历史底蕴的街巷名为37栋新楼命名,如紫来楼、青云楼、怀德楼等。
2008年1月15日,作为广州首个整体改造的城中村———猎德城中村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历时三年后,在经历了搬迁安置、工程建设、摇珠分房后,6000多猎德村民迁入新居。
猎德村借珠江新城兴建的东风,2007年拆迁兴建37栋复建房,一举晋身CBD地段新贵。
建成的新猎德村(安置区)减少了居住用地,增加商业、绿地、公益性设施用地;总建设用地13.1万平方米,由37栋高层住宅、一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和一所幼儿园组成,绿地率由改造前的5%提高到30%,增加绿化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密度由原来的60%降低到28%,学校、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肉菜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严格按相关法规要求的标准配置。
同时,猎德村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村民房屋出租收益从改造前的每月每户800元提高到4000元,增长5倍;村民自有房屋价值从改造前的4000元/平方米提高到30000元/平方米,增长7倍多;村集体年收入从改造前1亿元提高到5亿元,增长5倍;村民每年人均分红从改造前的5000元提高到30000元,增长6倍。通过村民集中居住,猎德还节约土地247亩,节地率达52%。[1][5]
截至2021年10月31日,下辖7个社区居委会。[2]
7个社区居委会:猎德社区居委会、远洋明珠社区居委会、南国花园社区居委会、利民社区居委会、誉城苑社区居委会、华海社区居委会、广粤国际社区居委会。[2]
猎德街道2021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统计用区划代码 |
城乡分类代码 |
名称 |
---|---|---|
440106013001 |
111 |
猎德社区 |
440106013004 |
111 |
远洋明珠社区 |
440106013005 |
111 |
南国花园社区 |
440106013006 |
111 |
利民社区 |
440106013007 |
111 |
誉城苑社区 |
440106013008 |
111 |
华海社区 |
440106013009 |
111 |
广粤国际社区 |
统计用区划代码 |
城乡分类代码 |
名称 |
---|---|---|
440106013001 |
111 |
猎德社区 |
440106013004 |
111 |
远洋明珠社区 |
440106013005 |
111 |
南国花园社区 |
440106013006 |
111 |
利民社区 |
440106013007 |
111 |
誉城苑社区 |
440106013008 |
111 |
华海社区 |
440106013009 |
111 |
广粤国际社区 |
东与誉城苑社区居民委员会为邻,南与临江大道紧靠,西与利雅湾接壤,北与兴民路及花城大道相连,村址面积470亩。另外还有发展经济用地约350亩。猎德涌从村中流过,将村庄分为东、西村。
猎德街道地处天河区西南部,三面是主干道,一面临江,东起华南快速干线,与员村街道相依;南到珠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到广州大道中,与越秀区五羊邨相接;北至花城大道,与冼村街道相邻,面积3.6平方千米。
猎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至2004年,猎德共有李、梁、林81个姓氏,户籍人口4741人,外来暂住人员30000人。
猎德龙舟在广州是民间各乡村之间的一种相互拜访,四周走亲戚的一种传统活动。猎德龙舟
龙舟一般是由上好的昆典木造成,但要经久耐用,就必须得有恰当的保存方式,猎德村民,百年前就发现用水浸昆典木的方式,可以使昆典木历久而弥新。这种方法沿用至今,当龙舟闲置的时候,把它埋在水底泥中,每年的四月底,人们就会将龙舟从河里挖起,经过一番的装扮(猎德的龙舟会在船身的两边画上漂亮的图案,在广州的龙船中是极少有的),就可以再重新下水了,在正式使用前还需要进行拜祭的仪式,当地称为“采青”,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从初一到初五,每日都有固定的村要去探亲,人家也会来拜访,初五是端午节,也是最多龙舟来猎德探亲的一天,因此这天河的两岸都会围满人,各路的摄影爱好者也早早地霸好了有利的位置,网上看到香港有个摄影团体每年都组织来的,还看到有旅行团来参观。虽说是探亲,但真正有亲戚关系的可能已经是上几代之前的事了,一直流传下来更多是各村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继续发扬的伟大使命,虽然没有亲戚关系,但每条龙舟来到都会有茶水和饼供应,大家都亲切地相互尊称“兄弟”“老表”。
龙船饭是猎德龙舟的另一个特色,每天划完龙舟回来,先回家洗过澡,然后集中在祠堂,吃的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一边谈论着哪里哪里的龙船快,哪个村哪个乡的变化大,一边喝上两杯,酒菜便被吃的干干净净!以前在开饭前,还会专门给小朋友派龙船饭,希望小朋友龙精虎猛、快高长大。
在悠久的历史下,必然会创造不少辉煌的成绩,猎德有民间第一支的女子龙舟队,2004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上猎德男子龙舟队和女子龙舟队分别获得传统龙竞速和“艳龙”的冠军,成为双冠王,在其他大大小小的比赛上也屡获殊荣。
猎德码头,位于天河临江路,因城市道路建设,猎德码头已不复存在,只有公交线路的猎德码头站还在延续这当地猎德码头居民的记忆。
猎德街道主要交通干线有猎德大道、临江大道、华夏路等。
猎德村猎德小学创建于1929年,当时由猎德村公产级村民借集资建成。解放后,学校由政府接管转为公办学校,1978年至1999年20年间,猎德村先后三次建新校舍,一次比一次规模大,档次高。1993年猎德村发动村民捐款共集资300多万元在原珠江边猎德码头建成了当时较高标准的新校园。新校园刚建成,由于珠江新城的规划,又要搬迁,于是,猎德村再次投资1300多万元,于1999年5月建成了现在的新校园。校园占地面积从1978年1440平方米至现在17000平方米。猎德小学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大专以上学历占教师人数73.6%,其中本科7人,占教师人数的18.4%;大专21人,占教师人数的55.2%,教师平均年龄34.6岁,在职教师中共党员9人,积极申请入党的教师7人,团员8人。教师敬业爱岗、爱护学生,坚持全面育人,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努力。一直以来,学校在体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学校的特色,1994年至2000年连续七年获广州市广播操、队形队列操比赛一等奖;1998年被区为“田径传统训练项目学校”;2000年获天河区第三届小学生足球冠军、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五名、游泳团体总分第七名;2001年被区体育局定为“足球训练点”;学校2005年1月被评为天河区一级学校,于2007年1月被评为广州市第七批绿色学校。
2007年,猎德村改造,广州天河区猎德小学的所有学生在2007年8月31日全部到力迅上筑小学(暂用名)报到,他们将是该小学的第一批学生。力迅上筑小区建成只有一年多,这所配套的小学虽然刚落成,但在师资和硬件设施上已准备好,离原来的猎德小学约10分钟路程。
在区、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猎德村委大力支持下,学校的硬件、软件不断提升,六层的教学楼有足够的课室给学生上课,有足够的场地建设各种功能室、校园网络,各课室配置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设备,学校还有200多米的环形跑道、小型足球场和篮球场,一个50×25米的游泳池,生均占有用地面积、建筑面积达到了省一级学校的标准。
截至2011年末,猎德街道有市第二少年宫、广州歌剧院、市图书馆、省博物馆等多家大型文化场所;有文化站1个,为省特级有文化站,常年举办各种文艺活动;有文化站辖图书室,文化室6个。
截至2011年末,猎德街道有社区全民健身路径9条。
猎德街道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卫站、消毒站。
2011年,猎德街道向38户低保户、7户低收户和23户边缘户共发放救济金38.5万元,节日慰问金2万元;“4050”社会资助人员参保73人,收缴社保费60.20万元;办理老年人社会保障卡195张,发放长者保健金52.8万元;办理医疗保险670人,养老保险264人。
2011年,猎德街道举办招聘会3场,47家企业现场提供岗位1080个,应聘人数660人,达成意向139人;登记失业781人,完成就业659人,就业率达84.35%;公益性岗位安置130人,完成率130%;农民工岗前培训120人,完成率100%;岗位技能培训61人。
猎德涌位于广州天河区,起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内,途径五山文教区、天河商务区、珠江新城,在猎德村汇入珠江前航道,全长约4.3公里。
以前的猎德涌,河水清澈,夏天的时候,小孩还大人都会在和里游泳。可惜随着猎德不断的城市化,猎德涌也越来越脏,成了广州著名的臭水涌。
随着政府对它的整治,著名的臭水涌将称为广州天河的新一景,涌边两岸将会修筑飘出的人行栈道,配合以瀑布等人造景观和系列的灯光工程将会相当美观。
猎德村猎德宗祠
宗祠猎德的文化遗迹。猎德村现存祠堂约10座,如珍珠般散落在村内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密度如此之高,在整个广州市无出其右者。祠堂分宗族祠堂和私家祠堂两类,宗族祠堂有李氏大宗祠、林氏大宗祠和梁氏宗祠各1座,私家祠堂6座。此外,村内还有家塾两座。这些祠堂始建于嘉庆、道光、光绪年间不等,是岭南古建筑文化的结晶。其中的雕刻艺术更是经数百年而光芒不散,雕梁画栋、镂窗刻檐,神韵尤在。从材料上看,有木雕、石雕、砖雕;从内容上看,有人物、花鸟、故事等。在各个祠堂里,精细的刀法,神情毕肖的人物,富于立体感的画面仍清晰可见。万福李公祠的廊下大梁,整体饰以雕刻,雕刀深入木头尺许,形象之生动,造型之大气,让人叹服不已。
猎德街道有市级文物登记保护单位龙母庙。
猎德村猎德开村始祖李铨,于北宋徽宗年间(1101-1126年)来到猎德定居,开垦芜田为耕地,约有900年历史,已繁衍了第31代。据宋元丰三年(1080年)的《元丰九域制》记载,猎德是当时广州南海郡番禺县七镇之一。
猎德村名极雅。西汉著名思想家杨雄在其著作《法言义疏·学行》中有“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的句子。猎德的意思是追求完美的道德的意思,村人认为这就是村名的来源。
猎德村历史上出过2个进士、2个解元、9个举人、86个秀才。今天猎德有约300人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