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特蕾莎和母亲及弟弟路易·约瑟夫1778年12月19日[4],玛丽·特蕾莎在凡尔赛宫内出生,她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结婚七年后迎来的第一个孩子[4]。由于玛丽·安托瓦内特生产的房间内过于拥挤并且通风不畅,因此王后在生产的过程中几乎要死于窒息[4]。但万幸的是,房间的窗户最终被打开,玛丽·安托瓦内特也因为吸入了新鲜的空气而最终清醒过来[4]。由于生产过程过于可怕,路易斯十六禁止公众观看王后生产,只允许亲密的家庭成员和少数几个值得信赖的朝臣见证王室下一代的诞生[5]。当王后苏醒过来时,她对女儿的诞生感到十分喜悦[6]:
可怜的小家伙,你不需要继承王位,但你对我来说将是最珍贵的!儿子将属于国家——你将属于我[6]。
玛丽·特蕾莎在她出生的当天接受了洗礼[4][3]。她的名字“玛丽·特蕾莎”来源于她的外祖母,当时在位的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女王玛丽娅·特蕾莎[4]。而“夏洛特”则是为了纪念她母亲最喜欢的姐姐,在家中被称为“夏洛特”的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后玛丽亚·卡罗莱纳[4]。
玛丽·特蕾莎和她的家庭教师玛丽·特蕾莎周围的侍从由她的家庭教师维多利亚·德·罗昂领导,但后来,由于维多利亚·德·罗昂的丈夫破产,她不得不辞去了这份工作[3],这个位置后来被王后最亲密的朋友之一的波利尼亚克公爵夫人约兰德·玛蒂娜·加布里埃尔取代[3]。路易十六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喜欢宠爱女儿,而她的母亲则更为严厉[3]。玛丽·安托瓦内特认为,她的女儿不应该长得像路易十六的未出嫁的姑姑们那般目中无人[3]。她经常邀请地位较为低下的孩子们来同玛丽·特蕾莎一起用餐玩耍,并且鼓励孩子们将他们的玩具送给穷人[3]。与她作为一名忽视穷人困境的唯物主义王后形象相反,玛丽·安托瓦内特试图教女儿了解别人的苦难[7]。在1784年元旦[7],她把一些漂亮的玩具带到玛丽·特蕾斯的住所并告诉她[7]:
我本想把这些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你,但是冬天很难熬,有一群不快乐的人,他们没有面包吃,没有衣服穿,没有柴可以生火。我把我所有的钱都给了他们,没有留下一点钱给你买礼物,所以今年就没有礼物了[7]。
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孩,玛丽·特蕾莎被认为很有魅力,她有着美丽的蓝眼睛,并继承了母亲和外祖母的美貌[8]。
随着玛丽·特蕾莎逐渐长大成人,法国的革命也正蓄势待发[4]。社会不满情绪与严重的预算赤字交织在一起激起了反专制主义者情绪的爆发[2]。1789年[2],由于法国对美国革命的支持导致国家破产和干旱造成的粮食价格上涨[2],再加上所有的一切问题都被以鄙视和嘲笑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为主要任务的宣传者的恶意过度宣传,法国迅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2]。
随着对王后的攻击变得越来越恶毒,君主制的声望也一落千丈[2]。在凡尔赛宫的宫廷内,嫉妒和对外国人的憎恶是对玛丽·安托瓦内特不满和愤怒的主要原因[1]。她在包括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二世在内的一些在宫廷内有权有势的人中十分不收欢迎[1],这也使得一些指责她一系列的性丑闻和使国家陷入财政崩溃的粗俗的小册子得以印刷和发行[1]。虽然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王后的行为并不足以煽动仇恨,但这些小册子对君主政体造成的损害被证明是引发动乱的催化剂[1]。
然而,日益恶化的政治局势对玛丽·特蕾莎的影响微乎其微,对她来说更直接的悲剧则是她的妹妹索菲于1787年去世[5],而随即两年后,她的弟弟法国王太子路易·约瑟夫也因肺结核在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开幕的一个月后不幸去世[5]。
1789年7月14日[5],当巴士底狱被武装暴徒袭击时,革命的局势达到了高潮[5]。由于玛丽·特蕾莎的一些家庭成员因人身安全问题而被送往国外,11岁的玛丽·特蕾莎的生活开始受到革命的影响[5]。阿图瓦伯爵(后来的查理十世)、她的叔叔以及王室孩子们的家庭教师波利尼亚克公爵夫人都在路易十六的命令下移居海外[5]。
家庭教师波利尼亚克公爵夫人的位置也被图尔泽尔侯爵夫人路易丝-伊丽莎白取代,路易丝-伊丽莎白的女儿波琳后来也成为了玛丽·特蕾莎的终身挚友[5]。
10月6日初[9],若干名巴黎妇女和数千名国民卫队士兵闯入凡尔赛宫,要求国王迁入巴黎居住[9]。他们与卫兵发生小规模冲突,几名卫兵被杀死[9]。王后一度衣冠不整地带着孩子躲避[9]。当晚路易十六一家被迫搬入位于巴黎的杜伊勒里宫,行动自由受到了极大限制[9]。
随着政治形势的恶化,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意识到他们有生命危险,在阿克塞尔·冯·费尔森伯爵的帮助下国王夫妇开始计划出逃[10]。计划原拟定王室成员将会逃至保皇党的据点,位于蒙梅迪东北边的要塞[10]。然而国王一行人在瓦雷纳被截获,他们又被护送回巴黎[10]。
1792年8月10日[11],路易十六被废黜[11],但君主制在9月21日以前并没有被废除[11]。8月13日[11],路易十六一家都被囚禁在圣殿塔里[11]。1793年1月21日[11],路易十六在断头台上被处死,当时玛丽·特蕾莎的弟弟路易·查理被保皇党承认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七[11]。
大约6个月后[12],在1793年7月3日的晚上[12],守卫进入王室成员的住所,强行带走了8岁的路易·查理,并把他交给一个名为安托万·西蒙的皮匠和圣殿塔专员照顾[12]。此时,塔中只剩下玛丽·安托瓦内特、玛丽·特蕾莎和路易十六的妹妹伊丽莎白[12]。一个月后的8月2日晚[12],玛丽·安托瓦内特被带往巴黎古监狱,玛丽·特蕾莎被留在塔中由她的姑姑伊丽莎白照顾[12],紧接着,伊丽莎白也于1794年5月9日被带走[12],并在第二天被处决[12]。在囚禁在圣殿中的王室成员里,玛丽·特蕾莎是唯一一个在雅各宾专政中幸存下来的[12][13]。
身处圣殿塔的玛丽·特蕾莎感到十分孤寂无趣[14]。她将她所拥有的两本祈祷书读了一遍又一遍,以至于她对这两本书感到十分厌倦[14]。但她想要更多书籍的要求被政府官员拒绝,许多其他的要求也经常遭到拒绝,而她则经常不得不忍受她的弟弟被殴打时的哭喊声[14]。5月11日[14],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拜访了玛丽·特蕾莎,但是没有留下任何对话记录[14]。在她被囚禁期间,玛丽·特蕾莎从未被告知她的家庭发生了什么[14]。她只知道她父亲去世了[14]。1795年8月下旬[14],她的侍女蕾妮·德·尚特雷纳夫人最终将其家人的遭遇告诉了玛丽·特蕾莎[14]。当她得知他们的命运时,悲痛欲绝的玛丽·特蕾莎开始哭泣,她大声地发出痛苦和悲伤的呜咽声[14]。
只有当雅各宾专政结束后,玛丽·特蕾莎才被允许离开法国[5]。1795年12月18日[5],在她十七岁生日前夕,为了交换出被法国俘虏的革命家,玛丽·特蕾莎被释放[5]。她来到了由她表兄弗朗茨二世所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同时也是其母亲的出生地——维也纳[5][13]。
1796年,玛丽·特蕾莎在维也纳在离开圣殿塔的22天后[5],玛丽·特蕾莎于1796年1月9日晚抵达维也纳[5]。她后来离开了维也纳并搬到位于库尔兰的米托[15](即现今拉脱维亚的叶尔加瓦[15]),在米托,她父亲幸存下来的最年长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作为俄罗斯沙皇保罗一世的客人居住于此[15]。在玛丽·特蕾莎的弟弟去世后,普罗旺斯伯爵宣布自己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八[15]。由于自己没有子嗣,路易十八希望自己的侄女能够嫁给他的弟弟阿图瓦伯爵的长子路易·安托万[15]。玛丽·特蕾莎同意了[15]。
路易·安托万是一个害羞、口吃的年轻人[15]。他父亲试图说服路易十八取消这桩婚事[15]。然而,婚礼依旧于1799年6月10日在叶尔加瓦宫内举行[15]。这对夫妇没有生育子女[15]。王室一家搬到了英国居住,他们定居在位于白金汉郡的哈特韦尔府[15]。而阿图瓦伯爵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爱丁堡度过,他被安排在荷里路德宫内居住[15]。随着拿破仑一世于1814年退位和第一次波旁王朝复辟[15],玛丽·特蕾莎的多年流亡生涯也就此告一段落[15],路易十八也在他的哥哥路易十六去世后的二十一年后继承了法国王位[15][13]。
1823年波旁王朝一家,左一为玛丽·特蕾莎路易十八试图在自由主义者和由阿图瓦伯爵领导的极端保皇派之间找到折衷的方法[16]。他还处置了许多自称是玛丽·特蕾莎失散多年的弟弟路易十七的人,这些人给玛丽·特蕾莎带来了许多麻烦[5]。
玛丽·特蕾莎发现她的归来令许多人情绪不安,并且她受到了许多支持共和国和拿破仑的法国人的怀疑[5]。她参观了她弟弟的逝世地,以及安葬她父母的马德琳墓地[5]。1815年1月18日[16],法国王室成员的遗体被挖掘出来[16],并于1815年1月21日[16],在路易十六被处决的22周年之际[16],被重新安葬在法国王室墓地圣丹尼教堂内[16]。
1815年3月[17],拿破仑卷土重来,并且迅速赢得了支持[17],并在被称为“百日王朝”的时期内推翻了刚刚复辟的波旁王朝[17]。路易十八逃离了法国[16],但当时身处波尔多的玛丽·特蕾莎却试图集结当地的军队反抗拿破仑[5]。军队同意保护她的人身安全,但是不与拿破仑的军队发生内战[5]。尽管拿破仑在军队抵达波尔多时下令逮捕玛丽·特蕾莎,但她依旧没有离开波尔多[5]。当玛丽·特蕾莎相信自己的反抗失败后,为了避免波尔多遭到无谓的破坏,她最终同意离开[5]。由于她的所作所为,拿破仑说她是“家里唯一的男人。”[5]
1815年6月18日[17],当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后[17],波旁王朝再次恢复元气,路易十八重新回到法国[17]。
1820年2月13日[18],阿图瓦伯爵的幼子贝里公爵夏尔·斐迪南遭到反波旁和拿破仑党的支持者,一个名为皮埃尔·卢韦尔的马具商人的暗杀[18]。但不久之后,王室成员们兴奋地得知了夏尔·斐迪南的遗孀,贝里公爵夫人玛丽·卡罗琳怀孕的消息[18]。1820年9月29日[18],玛丽·卡罗琳生下了一个被称为“奇迹之子”的儿子亨利[18],后来,他作为法国王位的波旁王朝觊觎者[18],取得了尚博伯爵的头衔[18]。
1824年9月16日[16],路易十八去世[16],他的弟弟阿图瓦伯爵,继承了他的王位,被称为查理十世[16]。玛丽·特蕾莎的丈夫成为了法国王位的继承人[3],她也因此获得了法国王太子妃的头衔[3]。然而,社会上反君主主义的气氛又一次高涨起来[19]。查理十世对极端保皇党的支持使他疏远了许多来自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成员[19]。
1830年8月2日[19],在七月革命持续了三天之后[19],查理十世将王位让与他的儿子路易·安托万,并和家人去了朗布依埃城堡[19],路易·安托万又依次将王位让与他的侄子,年仅九岁的波尔多公爵[19]。然而,事实上,被查理十世要求成为摄政王的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却在众议院任命他为法国国王的情况下接受了王位[5]。
8月4日[5],玛丽·特蕾莎和家人离开了朗布依埃城堡开始了新的流亡生活[5]。8月16日[5],玛丽·特蕾莎一行人抵达了位于瑟堡的港口[5],并登上了一艘开往英国的船只[5]。
直到前国王路易十九于1833年作为玛丽·特蕾莎的表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的客人选择搬到布拉格之前[20],王室一家一直在位于爱丁堡的摄政台居住[20]。他们搬进了布拉格城堡内的豪华套房[14]。之后,王室一家离开了布拉格并且搬到了戈里齐亚附近的科罗里尼伯爵庄园(现意大利境内)[14]。1836年[14],玛丽·特蕾莎悉心照料患病的叔叔,但他最后还是因霍乱去世[14]。
玛丽·特蕾莎的丈夫死于1844年[19],并被葬在他父亲的旁边[19]。随后,她搬到了位于维也纳郊外的一座巴罗克风格的城堡[3],她整天都在城堡内散步、读书、缝纫和祈祷[3]。1848年[18],路易·菲利普的统治在一场革命中结束[18],法国再次成为共和国[18]。
1851年10月19日[3],在她母亲被处决的58周年之后的第三天[3],玛丽·特蕾莎因肺炎去世[3]。她被安葬在位于戈里齐亚的圣方济各会修道院教堂的地下室里[19],和她的丈夫路易十九一起被安葬在查理十世的身边[19]。与她已故的叔叔一样,玛丽·特蕾莎一直是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5]。
年份 | 影视类型 | 剧名 | 饰演者 |
1938[21] | 电影[21] | 《绝代艳后》[21] | 玛丽莲·诺尔登[22] |
2006[23] | 电影[23] | 《绝代艳后》(美版)[23] | 罗莉安·麦斯卡洛(2岁)弗洛莉·贝茨(6岁)[24] |
2006[25] | 电影[25] | 《绝代艳后》(法版)[25] | 克罗伊·罗切里奥[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