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辛庄镇

西辛庄镇

人口 15606人(2017)
中文名 西辛庄镇
所属地区 山西省孝义市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村庄

西泉村大王庄村沿家沟村杜西沟村郝家湾村

宜官村辞凡沟村韩家沿村西沟沿村中洼村

夹道村西歧沟村吴西庄村西辛庄村贺岭村

下马宽村王才堡村太子里村南上庄村盆子坡村

南庄沟村刘家沿村交子里村芦子里村庄沟村

兴文村陶口源村 林林洼村面向塔村高塘坂村

崔家庄村槐树沟村东庄沿村四家坪村

梁家沿村康家沿村

构造

构造指地质构造。西辛庄镇境内的地质构造基本呈北东、东南向单斜构造,在单斜构造上又发育着次一级的状、盆状褶曲,呈缓坡状起伏。据卫星航测和钻探结果表明:规模较大的是面向塔背斜,南端位于面向塔村西,轴向北40延长2.5公里,两翼倾角5--10,局部达15在该背斜西500米处,有一向斜构造,即面向塔背斜,基本与该背斜平行,延长3公里,两倾角5--10。此外还有林林洼、太子里、贺岭、南庄沟、王才堡等地的背斜构造。

地貌

西辛庄镇的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702与东经11130之间,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呈一北东向。全镇总面积72.94平方千米,折合国土面积113080亩。境内制高点为东庄沿,海拔1157米,次为凤凰岭,海拔1100米。全境属于典型的丘陵土石山区。自古生代后,吕梁山脉相对上升,后期受新生界松散岩的堆积,在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下,其地壳持续缓慢差异性上升,侵蚀基准面积相对下降,广泛堆积有第四系黄土物质,由于黄土本身结构疏松,富含钙质,抗侵蚀能力极弱,在长期地表水营利的作用下,侵蚀堆积频繁,使得侵蚀性的沟谷急剧发育并下切非常强烈,尤以近代垦植指数不断增加,地表径流随之加大,使下伏基岩裸露,其地面形成了无数羽毛状30---80米的沟谷地貌单元,即梁地为狭长条形,峁地为丘状形,沟壑为阶梯型,沟底为V形且随侵蚀度而异。据统计在全镇国土面积中,2--6的面积占32%,6--15的面积占27%,15--25的面积占26%,25以上的面积占15%。

水文

水文亦称水资源。

河流

西辛庄镇境内主要河流有两条,即西泉河和贺岭河。西泉河发源于交口县温泉乡傅家庄东南流至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汇入汾河。西歧沟至大王庄一段在西辛庄镇境内,长1公里。流域面积26.1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在400立方米/秒。贺岭河发源于西辛庄村,东南流至盆子坡,会合王才堡河,再东南流至陶口源,会合芦子河,再东南流至岩庄入灵石县境,长16.5公里。

水库

20世纪70年代初,王才堡村组织施工建起一座库容量百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后因泥砂淤埋现已废变为塘坝。

植被

西辛庄镇境域的植被群落和种类分布范围较为复杂。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石质山地,自然植被以山地灌丛河灌木草丛类植物为主,其次为次生林木植物。其覆盖度在30%左右,植物主要为灌丛桦 树种。灌木草丛类植物分布部位低于海拔1000米以下,草丛为禾本科草类与混生灌木杂生。草木植物为:苔草、白羊草、铁杆嵩、黄百草、野古草、萎陵菜、歪头草、花野豌豆、野菊花、针茅、玉竹、石竹、梨芦等。灌木植物为:胡枝子、醋柳、虎榛子、黄梨玫等。

在农田占用的区域内,自然植被只有在非耕地和农田沟坡,为旱生植物群落。在水份条件较差的阳坡处,以草本植物群落为主,如白羊草、艾 、狼尾草等;在水份条件较好的阳坡处,着生以铁杆 、萎陵菜为主;在东西向沟坡一般为稀疏草灌混合植物群落,主要有牛技子、木瓜羽茅、紫豌豆、茵陈等;在陡壁或悬崖处,常见有酸枣、枸杞、胡技子、文冠果等灌木植物,并着生有稀疏的草本植物。此外,在镇境内还有天然牧草地和人工草地9134.10亩。

矿产资源

井田

西辛庄镇境域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全镇有四个井田。即王才堡井田,总计地层厚118米,煤层厚8.96米,含煤7.09%。其中太原组地层厚80米,煤层厚7.61米,含煤3.55%。贺岭井田,总计地层厚122米,煤层厚8.3米,含煤6.2%。其中太原组地层厚80米,煤层厚7.42米,含煤9.28%:山西组地层厚42米,煤层厚0.88米,含煤2.1%。辛庄井田总计地层厚121米,煤层厚9.8米,含煤8.4%,其中太原组地层厚80米,煤层厚8.85米,含煤11.06%;山西组地层厚41米,煤层厚0.95米,含煤2.32%。南上庄井田太原组地层厚80米,煤层厚7.2米,含煤9%。

储量

西辛庄镇境域各井田各级煤储量和总储量分别为:辛庄井田A+A2级储量5018.5万吨,A1+A2+B级储量10364.9万吨,A1+A2+B+C1级储量17830.7万吨。贺岭井田A+A2级储量2855.4万吨,A1+A2+B级储量13496.3万吨,A1+A2+B+C1级储量21275.4万吨。王才堡井田A+A2级储量3468.1万吨,A1+A2+B级储量9328.7万吨,A1+A2+B+C1级储量38871.2万吨。南上庄井田A1+A2+B级储量116.2万吨,A1+A2+B+C1级储量9808.4万吨。全镇井田A+A2级储量11342万吨,A1+A2+B级储量33306.1万吨,A1+A2+B+C1级储量87795.7万吨。

煤质

西辛庄镇境域4个井田的11、9煤层均为肥煤。其各煤层的含硫量变化规律是太原组高于山西组,太原组煤层为高硫煤,不宜单独炼焦;山西组煤层为中、低硫煤,有机含量0.14—0.91%,经洗选后,全硫含量小于1%,符合炼焦要求,其灰分都在44—46之间,各井田瓦斯量低,为一级瓦斯矿井。

古迹遗存

宋宣皇圣母陵

据明万历朝《汾州府志》和清乾隆朝《孝义县志》记:“宋·宣皇圣母陵,在孝义县西南乡60里的王才里”,即今王才堡村。

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八月,册谥祖父赵敬谓“间恭睿太上皇”,祖母刘氏册谥“简穆皇太后”。宣皇圣母即间穆皇太后。另外,赵匡胤还册谥父亲赵弘殷谓“宣祖”,宣皇圣母即是宣祖的母亲。

宣皇圣母陵址,位于王才堡村内。墓高3.5米,直径7米,墓呈圆状型。村委为了保存古墓,投资5万余元,用石块和水泥砌成花纹壁面,古墓的表层得到了加固,使古墓更加古风韵致。1999年,赵族后裔从海外归来,专门去王才堡村祭祀先祖。

北汉刘宣王陵

清乾隆《孝义县志》记:“北汉刘宣王陵址在城西南乡60里下马宽村”。刘宣王墓址位于下马宽村北侧柏山,墓址呈圆型,高1.5米,直径5米。清光绪六年(1880年)《孝义县志》记:刘宣王陵“在县西乡六十里。相传有突厥祠墓,居民以其能致风雨,岁时祭祷,值冬雪情致倍佳”。前刘宣王墓地,柏树丛生,风景秀丽。抗日战争爆发后,柏树渐被砍光,墓址无人顾理。

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孝义市西辛庄镇下马宽村,距离市中心西南35公里。该寺始建于北宋,元、明、清各代都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扩建和维修。现保存基本完整,2004年8月孝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吕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寺南北长175米,东西长54米,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寺院整体建筑布局严谨宏大,左右对称,中轴线排列有:山门(乐楼)、正殿、东西偏殿、送子观音殿、登板楼(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地藏王殿与十八罗汉殿、七佛殿与五王殿、禅堂院、藏经楼共五进庭院,计有殿堂房舍108间,全部殿堂均为砖券拱成的无梁殿。
山门面阔五间,长30米,进深10.7米,上筑有乐楼。一进庭院为正殿院,深29.3米。北为正殿,面阔五间,宽22.6米,重檐进深8.6米,其中出檐1.6米,内奉佛像五尊;正殿外前方有佛阁,宽5.6米,进深3.1米,内奉弥勒佛塑像,朱柱彩梁,上绘有山水画,佛阁立柱旁镶有双龙戏珠及松鹤等木刻;正殿下方有地洞入口高2.7米,宽1.61米,砖券拱成;地洞两侧各有行龙壁龛一个,绿边兰底镶金龙;正殿前方有东西偏殿各7间,每间偏殿宽3.5米,通高4.2米,进深7.9米,其中出檐1.6米,拱高3.4米。正殿与偏殿出檐上都铺有琉璃瓦及吻兽。
二进庭院为送子观音殿,面阔三间,宽15.3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进深8米;送子观音殿东西各有偏殿三间(15.3*8)平方米,地洞由正殿后钻上地面,再由送子观音殿中进入地下到达四大天王殿。
三进庭院为大雄宝殿院,进深36米,宽27米。北为大雄宝殿,面阔三间,宽12.1米,通高4.7米,进深7.6米,拱高3.6米;大雄宝殿西为地藏王殿,面阔三间,宽12.1米,进深7.5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大雄宝殿东为十八罗汉殿,面阔三间,宽12.1米,进深7.5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大雄宝殿院东侧为十八罗汉殿和五王殿共10间(7.2*36)平方米,大雄宝殿院西侧为七佛殿和送子观音殿共10间(7.2*36)平方米,南为登板楼即乐楼(24*6.7)平方米,乐楼东侧为钟楼(9*7.5)平方米,西侧为鼓楼(9*7.5)平方米。登板楼地面下为由地洞进入的四大天王殿,四大天王殿东西各有两间(6.5*8)平方米。
四进庭院为禅堂院,共有3所院子,分别8间、9间、11间,禅堂院之间有门洞相连。
五进庭院为藏经殿,共两层。下面一层面阔五间,宽21.3米,进深6米,拱高3.4米,由西侧台阶经门洞到上面一层,面阔三间,宽12米,立柱6根,斗拱出檐,进深9.5米,其中出檐2.7米,通高4.6米,拱高3.4米。
寺内曾藏有石碑三十多枚,但在“破四旧”及“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村民捣碎,现仅余碑的bixi底座一对,现保存完整,石龟长1.5米,宽0.87米,高0.45米,做工精巧,神态生动,为石刻中精品。

张四姐庙

崔家庄村建有张四姐圣母庙。张四姐个人详情无证稽考,据民间流传的《张四姐大闹温阳县》捣官府杀恶富济百姓的行为推断,张四姐是位农民起义军中的巾帼英雄。《张四姐大闹温阳县》的故事在吕梁山区几乎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张四姐庙为四合院庙院,占地约2500平方米。正殿坐北面南,为无梁砖灰结构。整殿内有张四姐圣母塑像,殿东侧有马王爷塑像,传说是四姐的坐骑。庙院东西梁厢各建厦窑洞四孔,中间为戏场,庙院坐南面北有乐楼(戏台)。山门口外东侧有拴马桩,传说为张四姐坐骑使用。拴马桩用石材锲成,桩头与桩颈部分雕刻售像,桩柱呈四方型,高约三米。历经年累月分吹雨淋,已满柱疤痕,但它仍屹然而立,保存于今,成为崔家庄村乡土文化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正殿两旁设有走廊通往后院。后院居中坐窑洞3孔,供奉财神等俗神。

旧时,四姐圣母庙逢年三月十七日(农历),有娘娘庙会三日。“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庙内各尊神像均被毁损,戏台改建成小学教室,殿堂成了“公社”社员的磨面坊。

张四姐庙,现金存有几面石碑,其中有断截成两块的碑文记载:圣母庙曾在宋、元、明时期有过修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集邻村四社和商贾殷富的捐银200余两,动工大修,焕然一新。依次残碑推究,四姐圣母庙在北宋前已建。那么,本庙是五代十国建的,还是盛唐时期建的,有待进一步考证。

顺义楼

据《 》记,明朝前,西泉村设有望胜楼,清时改称顺义楼,因楼上立有真武帝君尊像,因此群众习称真武十字楼。鉴于真武君居楼上,庶民居楼下,村名顺然称楼底村。

宋时,温泉县辖西泉村,驻有重兵,筑高台便于将军远眺温泉战事,称望胜楼(台)。到了明嘉靖七年(1528年),在原望胜楼(台)的基础上,推倒进行改建扩建。顺义楼三层结构,高15米。一层为砖砌拱礅十字窑孔口,通穿四大街;根据石砖相衔,呈正方形,长、宽约6米、十字窑孔洞宽3.5米;十字洞口上方的廊檐,砌嵌石刻字匾:东洞口“齐翼”,南洞口“宾月”,西洞口“拱乾”,北洞口“朝阳”。二、三层木质构筑,四柱托顶,四角斗拱,中向四侧拔高,翼角荤飞,顶部覆盖五彩琉璃瓦,檐斗拱排脊兽,垂钩铜铃,流金溢彩。整体建筑,风格独特,气势轩昂,呈现出古迹的光华,顺义楼朝东向,建有乐楼,并建有道士讲经的到场。

明嘉靖八年(1529年), 州知州为顺义楼撰文碑记。清雍正二年(1724年),修葺。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在破“四旧”风潮中,“革命造反派”将顺义楼二、三层摧毁殆尽。现金的顺义楼,只留底层残礅,让人看后万分痛惜。

普济寺

普济寺座于康家沿村金斗山上。旧时,金斗山寺院金碧射日,山间松柏绕密,整个寺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构思巧妙。

1936年(民25年)1月,以毛泽东为总政委,彭德怀为总司令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时,在孝义西部山区与阎锡山军队激战,是年3月10日,毛泽东带领指挥部人员登上金斗山普济寺,指挥兑九峪镇(今名兑镇村)战斗。

普济寺建于北汉时期,五层殿堂组成,本寺院由梁家沿、康家沿、高塘坂等18村共建。一层院有如来佛殿,10眼窑孔连成无梁殿堂,其中8眼窑口有洞檐、圆栏、吻兽等,山门面东。二三层院有阎王、地王殿,10孔窑无梁殿堂两侧,建有钟、鼓楼,山门面西。四层院有二郎神殿,八角楼阁,乐楼(戏台),台口北向,面对殿堂。逢年三月十日庙会三日,写戏闹社火,山门朝南。五层院有窑洞9孔,存放祭祀仪仗和祭器等物。民国初期,寺院有僧人20余人,主持张清泉(53岁入寺院,古城铁匠巷村人),弟子法号净升(交口县人)。抗日战争期间,寺院渐毁。现金已成了光秃秃的黄土山丘。

古代,境内各村社建寺庙甚多。明成化年间,西辛庄村建观音堂;明万历期间,杜西沟村建王马庙;清康熙九年(1670年),贺岭村建龙王庙、文昌楼等。其余村社普遍建有玉皇庙、龙王庙、马王庙、河神庙、送子娘娘寺等。上述古庙古迹,今已无存,多数改为学校校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