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镰大鼓

钢镰大鼓

流行区域 鄂东北的大悟、广水、红安和河南省南部的罗山、光山、新县等地
名称 钢镰大鼓
目录导航

简要介绍

  钢镰大鼓又称钢镰 鼓书,由 河南省 光山县传入湖北,为了与流行于 湖北省南方的湖北大鼓相区别,也称之为北路子大鼓。流行于鄂东北的大悟、 广水、 红安和河南省南部的罗山、光山、新县等地。每当农闲季节和喜庆节日,随处可见艺人的演唱。早期,艺人以走乡串户、沿门乞唱的活动方式谋生,后来发展成“点棚打场”的专业性演出。

发展历史

  钢镰大鼓的发展历史无文字典籍可考。多数艺人认为钢镰大鼓来自北方,脱胎于北方的 犁铧大鼓。这种鼓书,在早期的演唱中,艺人是使用两块犁铧碎片击打伴奏,后改为月牙形的钢镰或铜镰,以增加美观。因鄂东北地域与河南相接,语音接近,所以犁铧大鼓很早便在与河南交界的湖北大悟、广水、红安一带流传。后来,在辗转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调,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当地独特风格的地方曲种。当该曲种继续向南发展中,艺人改钢镰为木质云板,改“ 京腔”为当地语言音调,于是,便逐渐形成现在的湖北大鼓,又叫南路大鼓。

演唱形式

  钢镰大鼓艺人行艺的方式多种多样:

  一是 赶庙会。这是艺人最为活跃的场合。因农村赶庙会(或 物资交流会)的人多,演出有较多的收入,而且各路艺人相逢,可相互观摩学艺,有时还在会上打场对垒,以比高低。但因庙会次数有限,所以艺人赶会,一年中难得遇上几次。

钢镰大鼓钢镰大鼓  二是赴酒宴。农村中婚姻嫁娶,生子祝寿,都要设酒摆宴,只要打听到谁家有喜庆吉日,艺人便前去赶酒。在主人门口燃放一小挂鞭炮,再唱些吉利颂扬之词,就会得到一餐酒饭,或得点钱财。如果认为艺人唱得好,主人还会把他留下,为客人们助兴演唱,报酬则更为丰厚。

  三是坐乡湾。这是艺人们行艺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农闲时,在农村场坝或农舍堂屋,摆桌开卷,每晚说书,十天半月或更长时间。由村里牵头人派到各家吃饭,各家出碗米升粮或其它农产品,如花生、鸡蛋之类。艺人可在白天到集市上变卖换钱。

  四是坐茶馆。这是技艺较高的艺人的行艺方式,可给茶馆招徕更多顾客,收入由茶馆老板和艺人按一定比例分成。

  五是走乡串户,沿门乞唱,艺人谓之说门书。这种早期的行艺行为,现在部分艺人还在沿用,他们因水平较差,收入较少,除晚上定点演唱外,白天还就近走乡串户,弥补收入。

  钢镰大鼓以坐唱形式为主,有时也站唱,并辅以一定的动作表演。左手执两块月牙形钢镰,右手执木签击鼓(七寸小鼓),两手配合,击出有节奏的鼓声和钢镰碰击声。钢镰和鼓既是伴奏乐器,也是表演道具。

  钢镰大鼓以鄂 东北地区方言声调行腔和 说白。艺人有“长书三唱 七说,短书七唱三白”之说,意即长书以说为主,以唱为辅;短书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书帽和小段则全唱。唱词讲究音韵,全段书通常是一韵到底。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也有不规则的多字句,因此,常用一些衬词来填充音节上的不足。

  在说书之前,艺人总要先说唱一些逗趣的题外段子,吸引观众,以俟观众到齐,并使场内安静,艺人称为 打闹台,之后才转入 正书。打闹台要视具体情况,可长可短, 见景生情。此外,艺人十分重视书前的韵腔,从中可看出艺人的技术水平,即艺人所说:“ 说书人 中不中(即好不好),要听头三哼”。到正书开始,就要求越说越紧凑,艺人常说:“先松后紧,越听越有瘾;先紧后松,说到末了都不中。”因此,一般都是说到引人入胜处结束。

主要唱腔

  钢镰大鼓的唱腔以 四平腔为主,在鄂东北各地演出形式虽大致相同,但唱腔却是因地域、传人及演唱人的不同而互有差异,名称亦不同。大悟境内的唱腔分 高腔、平腔、变腔、新腔;而红安境内的唱腔则有一字板、二流扣、快板、陡板、 喉音等不同的曲牌及演唱方法,因此,说书人 书路相同,唱腔不同,各唱各的腔,十人九异。唱腔是根据当地 民间小调创编的,腔以好听、顺口,又与鼓镰声协调为佳。

   高腔四平

  高腔四平艺人称之谓高腔。高腔气质高亢明亮,刚健有力,艺人演唱时,有较多的表演动作,比其他的艺人显得更为生动活泼。

  用高腔演唱的钢镰大鼓唱腔有高腔四平、高腔慢四平与高腔慢四平 叹调。高腔四平的唱词以七字 句式最为常见,而高腔慢四平、高腔慢四平叹调则可唱七字句,亦可唱十字句。它们的音乐多为上、下旬式结构。高腔四平的上句一般多分作两个 分句,分句间以 鼓板过门;下旬则一气呵成。上句的句尾落音比较自由,一般落在 简谱“2”、“3”、“1”、“6”上;下旬一般落在“5”上。高腔慢四平音调可长可短,节奏可松可紧,往往因人、因曲目而异。高腔慢四平叹调与高腔慢四平属于同一类型。

   平腔四平

  平腔四平与高腔四平的唱腔、 结构相似,高腔的旋律起伏较大,常出现七度、六度、五度、四度的大跳。而平腔旋律虽有时也出现大跳,但较之高腔则要少得多。根据不同的用途和不同情绪的要求,平腔又有平腔四平、平腔引腔、平腔叹调之分。平腔引腔是平腔四平的腔头,由一句唱词及衬词构成,音律悠长,节奏松散,长者可达二十余板,一句之后即刻导入平腔四平。平腔四平是一个节奏规整的四句式结构,主要用于表演故事,它与腔头相连接,二者 一张一弛、一松一紧,对比鲜明而富有情趣。平腔四平叹调是从平腔四平中 分蘖出来的一个支腔,多用于表现忧伤哀怨的情绪。

   变腔四平

  变腔似说似唱,特别在中长篇书目中更为突出。唱腔由四句构成,第一、第二句均落在“5”,第三句落在“6”,第四句落在“5”。

  除上述三种派别的基本唱腔外,还有新腔四平、新腔四平叹调。新腔四平、新腔四平叹调等腔均取材于鄂东北民间的 田歌、灯歌、小调。既可以 顶板开唱,亦可以让板开唱。与流行于全省的 湖北大鼓(南路子)更为接近,是钢镰大鼓向湖北大鼓演变过程中的中间形态。

  各种唱腔在演唱曲目时,均各唱各的调,各用各的腔,不互相混用。

代表曲目

  钢镰大鼓的传统曲目有《 粉妆楼》、《 呼延庆打擂》、 《平顶山》、《金鞭记》、 《飞剑奇侠》、《四宝图》、《济公和尚闹东京》、 《飞龙传》、《妙排 火牛阵》、 《乾隆皇帝游江南》、《二十古人闹 昆阳》、《五子反唐》等。

  建国后又创作了很多反映现代题材的新曲目,如《鼓书逢春》、《巧设迷魂阵》、《李师长三捉 刘亚清》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