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 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 .青铜铸的 铜鼎
青铜铸造的 铜鼎。传说夏禹曾收 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 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 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 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 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 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 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 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后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 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 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 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 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 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 制沉雄厚实, 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 青铜艺术品。
鼎作为古代象征这权力的艺术文物,流传至今的仍然完整保护好的鼎已经不多了,这其中具有文化气息的青瓷鼎更是百里挑一。鼎是我国 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 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的 铜鼎。青铜器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后朝历代基本都有仿造青铜器的作品诞生,特别是在唐宋以后直至清末,从三足鼎演变而来的三组香炉备受人们喜爱。而今天要介绍的这款三足鼎,是比较早期的一件作品: 青瓷三足鼎。青瓷是中国最早起源的瓷器种类,从商周起源直至唐宋间才陨落,烧造时间持续了一千多年,更不乏精品。虽然这件藏品算不上青瓷的精品之作,但其完整的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此类作品应该算是当时人们家中的必备之品。此鼎直径16.5cm,高16cm,应属于日常用器。胎体施釉较薄,晶莹润透,鼎盖保存完整,鼎身饰以 弦纹,简单朴素,是难得一见之珍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鼎:一般为圆腹,立耳,三足,少数为方形,四足,鼎耳可以穿杠或搭钩。 鼎原系人类创造的一种烹饪器,是用来煮肉的。目前见到的最早实物,有河北安磁山, 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钵形鼎,盆形鼎,其时代为公元前五六千年。 奴隶社会鼎成为最重要的礼器,不同的鼎有不同的用场,从而形成了一套用鼎制度。鼎有三类:一是 镬鼎,系用以煮牲及鱼,腊的大鼎。著名的司母戊鼎便是镬鼎的代表。第二类鼎是设食鼎,说曰正鼎,有的学者命名为 升鼎,其主要功能用,是盛放镬鼎煮熟的肉食。第三类鼎是 羞鼎,又称陪鼎。它是用牲及禽兽肉为主料制作而成的。镬肉及盛到正鼎内的肉是无滋味的,所以食用时还需要以羞鼎内的羞味调和裹汁。统治者地位越高,用鼎规格就越高。在鼎的形制方面,晚商周初大体近似。西周晚期至春秋,多为圆底、附耳、蹄足。晋国率先创制新款式的铜器。春秋晚期鼎式的多样化。战国中期以后,普遍兴用素面附耳鼎,直至秦汉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