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鸡

小田鸡

别名 小秧鸡
拉丁学名 Porzanapusilla
脊索动物门
鹤形目
英文名称 Baillon'sCrake
亚种 7亚种
田鸡属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小田鸡小田鸡(23)小田鸡有7个亚种,亚种之间的区别主要依据体形大小、上下体羽毛的颜色及深浅、喉和胸的颜色以及腹部有无条纹。成鸟两性相似。头顶、枕、后颈橄榄褐色,具黑色中央纵纹,后颈的条纹不清晰,其余上体橄榄褐色或棕褐色,具黑色纵纹,肩羽、背、腰、尾上覆羽和内侧翅覆羽具白色斑点。尾羽黑褐色,羽缘棕褐色。翅覆羽橄榄褐色,内侧覆羽具宽黑色纵纹和白斑。飞羽黑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羽缘白色,次级飞羽羽端具白色小斑点。有蓝灰色眉纹和棕褐色穿眼纹。颏、喉棕灰色,颊、颈侧和胸蓝灰色,胸羽的羽端沾棕色。腹、两胁和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横斑纹。腋羽和翅下覆羽灰褐色,腋羽具少量白斑,尾下覆羽有黑白两色横斑纹。雌鸟喉白色,下体羽色较淡。[1]

幼鸟下体棕白色,颈侧、胸和两胁淡红褐色,从面部到胸常有斑点,两胁杂有白纹。雏鸟全黑色,绒羽尖端染有绿色。[1]

虹膜红色,幼鸟虹膜红褐色。嘴角绿色,嘴峰和端部色较深。腿和脚黄绿色至污绿色,爪角褐色。[1]

大小量度:体重♂33-50克,♀42-45克;体长♂150-190毫米,♀175-182毫米;嘴峰♂15-20毫米,♀15-17毫米;翅♂82-93毫米,♀80-89毫米;尾♂35-45毫米,♀41-50毫米;跗蹠♂24-29毫米,♀23-27毫米。(注:雄性--♂;雌性--♀)[1]

栖息环境

分布于海拔400-1100米的中、低山水域附近,栖息于沼泽、苇荡、蒲丛和稻田中、山地森林、平原草地、湖泊、水塘、河流、水库、沼泽等湿地生境,尤以富有芦苇等水边植物又有开阔明水面的湖沼及其邻近草地灌丛地区较喜欢。有时也出现于水稻田和盐田及其附近草丛与泄丛中。繁殖季节栖息地以低而密的草丛为特征,或成片的植物如芦苇、薹草、莎草、灯心草、藨草、虉草等;非繁殖季节栖息地较为广泛,包括低山丘陵地带、林缘溪流、沼泽化草甸和农田附近、水稻田及其杂草丛生处。[1]

生活习性

迁徙

小田鸡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为夏候鸟,每年4月上、中旬迁来,9-10月南迁,居留期约5个月。在北戴河秋季曾见有少数小田鸡南迁时途经此地,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主要路过期,在秦岭、北京、白洋淀和河南桐柏山均为夏候鸟,甚至在长江以南的安徽石臼湖3-4月及8月亦可见到,因此估计小田鸡在长江以北为夏候鸟,在长江以南为旅鸟,有些则飞到华南及其以南地区越冬,但冬季在河北和江苏等地也出现过大群或小群。[1]

习性

清晨和傍晚到夜间最活跃,常单独活动。性胆怯,善隐蔽,受惊即迅速窜入植物中,或突然起飞,但飞不高很快落下。能在地上草丛中穿行,也能在水面植物上敏捷而快速的奔跑,很少游泳和潜水,也不喜欢飞行。遇危险时多通过奔跑和匿藏来逃避,被迫时才突然飞起,飞行慢而迟缓,而且一般飞不多远又很快落入草丛或泄丛。鸣声柔和而低,像吹哨声。[1]

食性

杂食性,但食谱中大部分为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包括鞘翅目、半翅目、蜻蜒目、襀翅目、石蛾科和蚊科,也吃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小甲壳类、小鱼以及绿色植物和种子(包括薹草),在笼养条件下还吃小蜥蜴和壁虎。常在植物茂密处及其附近活动,喜欢在水较浅而即将干涸的泥坑中觅食。在地面上落叶堆中或浅水中探食,偶而在较深的水中觅食,通常一边在漂浮植物和折断的芦苇上行走和游泳,一边觅食,还可一再潜水捕捉食物。有时也在水边泥地上或水中植物上奔跑觅食,很少通过游泳或潜水觅食。[1]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小田鸡分布图小田鸡分布图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澳大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保加利亚、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埃及、埃塞俄比亚、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黎巴嫩、利比亚、马其顿、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来西亚、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荷兰、新西兰、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葡萄牙、罗马尼亚、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新加坡、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斯威士兰、瑞士、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越南、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旅鸟: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喀麦隆、丹麦、法罗群岛、芬兰、香港、爱尔兰、卢森堡、斯洛伐克、瑞典、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阿拉伯联合大公国、英国。

繁殖于欧洲南部,往东经中亚,贝加尔湖、西伯利亚南部、蒙古,一直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越冬于非洲东部和南部、伊朗、印度、斯里兰卡、泰国、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1]

中国分布

广泛分布,见于北京(通县)、天津(团泊洼)、河北(白洋淀、北戴河)、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乌梁素海)、辽宁(双台子河口、东沟、大连、盖县、辽中、义县)、吉林(白城、公主岭、安图、敦化)、黑龙江(扎龙、哈尔滨、兴凯湖、牡丹江、佳木斯、绥化、伊春、松花江、黑河、大兴安岭)、江苏(徐州、连云港、盐城、东台)、浙江(舟山、温州、平阳)、安徽(石臼湖)、福建(福州、闽侯)、江西(乐安敖溪水库)、山东(青岛大沽口)、河南(桐柏山)、湖北(江汉湖群)、湖南(东洞庭湖)、广西(北部湾北部)、云南(昆明、新平、耿马、蒙自)、陕西(秦岭)、甘肃(庆阳、平凉、兰州、河西走廊、天水、武都)、青海(西宁)、宁夏(平罗、贺兰、银川、永宁、吴忠、青铜峡、灵武)、新疆(于田、喀什、莎车、叶城、塔里木河、天山、巴音布鲁克、察布查尔、伊犁河、巴里坤)、台湾(台中、南投、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新竹、澎湖)和香港。[1]

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河北、河南、陕西南部、新疆西部;迁徙时经过广东、青海、甘肃、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部分越冬于云南和广东,偶尔漂泊到香港和台湾。[1]

繁殖方式

繁殖期因各地纬度不同而略有差异。在中国扎龙地区繁殖期为5-6月。单配制,有领域性,仅在繁殖季节维持配偶关系。巢建于水边密集的植物丛中,或在沼泽地中较高的丘地上或芦苇堆上。雌雄均参与营巢,巢材以芦苇为主,杂以其他草的茎、叶等,巢浅而疏松,呈圆盘状,外径10-12厘米,内径8-10厘米,巢高约13厘米,深约4厘米。5月下旬开始产卵,一般隔日产1枚,每窝卵4-10枚,常见为6-9枚。卵椭圆形,土黄色,上面布有暗红色小斑块。卵的大小为19.1-21.8毫米×26.0-30.7毫米。窝卵足数后开始孵卵,孵卵以雌鸟为主。孵化期19-21天。雏鸟为早成鸟,孵出后不久可离巢。由双亲喂养和照顾,几天后可自行觅食,约35-45日龄长出飞羽,长出飞羽前可独立生活,1岁可开始繁殖。[1]

亚种分化

小田鸡(7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1. 小田鸡新西兰亚种 Porzana pusilla affinis
2. 小田鸡欧洲亚种 Porzana pusilla intermedia
3. 小田鸡新几内亚亚种 Porzana pusilla mayri
4. 小田鸡南亚亚种 Porzana pusilla mira
5. 小田鸡南非亚种 Porzana pusilla obcura
6. 小田鸡澳大利亚亚种 Porzana pusilla palustris
7. 小田鸡指名亚种 Porzana pusilla pusilla

保护现状

小田鸡(7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1. 小田鸡新西兰亚种 Porzana pusilla affinis
2. 小田鸡欧洲亚种 Porzana pusilla intermedia
3. 小田鸡新几内亚亚种 Porzana pusilla mayri
4. 小田鸡南亚亚种 Porzana pusilla mira
5. 小田鸡南非亚种 Porzana pusilla obcura
6. 小田鸡澳大利亚亚种 Porzana pusilla palustris
7. 小田鸡指名亚种 Porzana pusilla pusilla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词条图册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