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詹,为闽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人,生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年),中进士后任国子监四门助教,著有《四门集》十卷。
潘湖环湖百余里,在泉郡南门外西南十里许。
潘湖村落约形成于东晋·大兴(318—321年)年间。斯时因永嘉之乱,中原动荡,衣冠名族逃难入闽中,沿江河湖海边沿而卜居。时潘湖尚在海边,率先来此垦殖者潘姓,故名。后又有陈、林、郑等姓,别称此地为“浮屠宅”。“浮屠”即梵语“佛”之意。
隋末唐初,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鄱阳县文士欧阳韶字通盛号伯善,游学武荣州(泉州旧称,治所在今南安丰州),泛舟沿江而下,至泉州湾向西凹入之处,见此间山明水秀,宛如故乡鄱阳湖一般佳丽,遂隐居于此筑庐而居,初命其地曰“欧宅”。
及至唐·建中(780-783年)间,欧阳氏居者渐繁,而潘氏及诸姓式微,村名渐被“鄱湖”所取代,村前内海也取名“鄱湖”,以此纪念故乡鄱阳湖。
欧阳韶6世孙欧阳詹诞生于潘湖,迨唐·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一举首登龙虎榜,开闽中科第先河;继而7世孙、欧阳詹之三子欧阳秬亦于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故村雅称曰“金湖”,而外乡人则唤“欧湖”。此外,族人也纷纷把巷、道、塘、湖、山等冠上“欧”字为名。如今,潘湖村内还有古地名欧厝、欧湖、欧巷、欧塘、欧石……湖口、临漳、田洋,村前内海平静如湖,村后有山如狮状,村名还有“狮湖”、“湖山”之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欧阳詹 、 欧阳秬 》)
唐、宋时,潘湖属晋江县登嬴里辖。宋、元以后,潘湖由于泥沙的冲积,渐成沙洲,这里湖面平平整整,又有“平湖”之名。明、清属晋江县三十五都。
唐、宋乃至元代,潘湖欧阳氏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闽书》载:“潘湖环湖百余里,沿湖而居,唐、宋时弦诵相闻,科第不乏,擢第者几三十。”除欧阳詹、欧阳秬外,《族谱》中载录的还如:唐代欧阳征 、欧阳衍、欧阳謩、欧阳埴、欧阳偃、欧阳复等;宋代欧阳璟、欧阳玑、欧阳震、欧阳识、欧阳宣、欧阳琰、欧阳寅等;元代 欧阳至 等。欧阳、黄两姓更迭据明·曾衍谅重编《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潘湖》和《晋江黄氏通书》等载:莆田军城金墩处士、赠徵仕郎黄权(1271—1351年)少名亨,字本经,又字秀卿,号天麟,行千二,年轻饱学,有志尚,元·大德十年(1306年)偕子黄凤(原配洪氏所生,少名洲,字仕凤,号潘山,晚号十四致政)来官泉郡蒙古学教授。致政后,慕欧阳詹故里“鄱湖”(欧厝)之盛名,泰定五年戊辰(即天顺元年,1328年)春三月遂寄寓于泉郡城南潘湖。越年,经文友伐柯为媒,黄权入赘潘湖欧阳氏,妻欧阳仪长女欧阳馥英,生子仕龙、仕虎。因欧阳家世代称,其家乏人,即承其物业,籍隶阳图四甲。黄凤卒葬晋江廿四都布金院后教授山。
明代之前,潘湖欧阳氏桂兰辈出,簪缨相继,一派繁荣,但传至明初欧阳仪这一代,却突然举族搬迁外地,留下一个大谜团。《泉州欧阳氏族谱》有载:“元末明兴,洪武二年己酉(1369年)遭乌蜂之变,始由潘湖分散。”该《族谱》亦载:欧阳仪之8子在逃难后,分处泉州府城白水营、北门欧厝及其所属的晋江三欧、南安井园、同安鼎尾各县,还有漳州府所属的龙溪塔潭等县城乡。至今潘湖已无欧阳氏族人了。
欧阳仪之婿元处士赠徵仕郎黄权留居潘湖,并没有随迁。其子也没有随女方姓欧阳,而姓黄,自此黄氏子孙于此繁衍生息,蔚为潘湖金墩黄氏望族;黄权成为潘湖黄氏的开基祖。潘湖也是台湾黄氏金墩派的祖地,今台湾有数万人;海外侨胞众多,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
欧阳氏举族迁离潘湖的原因
关于欧阳氏举族迁离潘湖的原因,有多种说法:
①《族谱》所记是“乌蜂之变”,以致难以在潘湖安居立足,如前述。有人认为这是假托之辞,因为入赘 欧阳门的黄氏先祖黄权并没有一起迁离避难,后来还蔚为望族。
②潘湖村内口口相传下来的说法是,欧阳族人不少人在元朝当官,如欧阳至曾任元代知县。明朝建立后,为避朝廷迫害,欧阳氏一族才举族避祸离去。但这一说法同样令人费解,因为泉州有族人在元朝当官的氏姓很多,为何仅欧阳氏要举族避祸?
③又说与欧阳平章案有关。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要铲除原籍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的欧阳平章一族。欧阳平章早年随徐寿辉起兵反元,元灭后,久与朱元璋相抗拒。洪武初,天下既定,朱元璋视平章为叛民,将其族列入另册。
潘湖欧阳氏确与江西吉安的欧阳氏有一定族亲关系。潘湖欧阳氏肇基始祖欧阳韶字师盛号伯善即来自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而南唐·潘湖欧厝人欧阳郴曾赴吉州当推官,并在吉州定居,他的曾嗣孙就是鼎鼎大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但是,潘湖欧阳氏是否牵涉欧阳平章案,则于史无征。
何况,朱元璋是出了名的铁血之君,对待政敌向来不忌惮“诛九族”,依理欧阳家的女婿黄权也应一道避祸才对,然而为什么黄权会安心定居潘湖,这也给后世学者留下不解之谜。
黄光升(1506—1586年),字明举,号葵峰,明·潘湖垵边临漳人,父黄绶。明嘉靖七年(1528年)举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隆庆四年(1570年)致仕,回归故里潘湖垵边。晚年著书立说于南安葵山董埔。万历十四年(1586年)卒,赐祭葬,赠太子少保,谥恭肃。子乔栋,以荫授临安知府。(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黄凤翔(1539—1614年),少名凤翥,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祖籍潘湖欧祠山金墩,文山铺开族祖。生于泉州城内熙春铺市曹巷黄宅。嘉靖四十年(1561年)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榜眼及第,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以养亲归。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卒于泉州府城,年七十六,墓在泉州东郊田头亭下路虎头山南麓。天启初赐谥文简。(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黄锡衮(1621-170),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明末清初·潘湖人,属湖口尚德天伦房,为黄权之12世孙,曾祖金湖黄一鲁(滨南),祖父仁颖书院山长黄魁南,父黄振宇(明南)。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联第会元、三甲第十五名进士,授广西巡抚,不赴。入清,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康熙廿五年(1686年)以老谢事归里。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五月卒于家,年八十七,诰赠太子太傅、柱国光禄大夫,谥文僖,赐祭葬。墓在晋江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锡衮、黄一鲁》)
黄立本(1695—1780年),字克学,号金湖,清·台湾淡水艋岬金湖人,祖籍福建泉州城南三十五都潘湖湖口。 黄立本是湖口长房黄志夏子,黄芳琮孙,黄锡衮曾孙。恩贡生,历官台北府学训导、大兴顺天府同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台湾知府,雍正二年(1724年)以中宪大夫致仕在籍调用。乾隆四十五年卒于台,寿八十五;茔在台湾淡水艋岬忠山之原。(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立本》)
此外,还如明代举人、学博黄凯、宁波同知黄鹏江;清初洪濑金墩进士黄士藻、举人黄绳武、福州府教授黄寅亮、黄朝珪等。
在晋江潘湖欧厝四门府第门口,为唐龙虎榜甲第进士欧阳詹立。
在晋江潘湖湖口状元衙仁颖书院口,为唐御史黄滔孙后唐状元黄仁颖立。
一在潘湖临漳,一在阳义铺终节坊南、清忠侍御坊北,约今圆石巷口一带,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为潘湖八世孙刑部尚书黄光升立。民国初尚在,后毁。坊匾、坊主中央名石、建坊官员题名石俱在,今为南建筑博物馆收藏。 ( 《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一在潘湖欧祠山,一在阳义铺理学名臣坊南、冠英坊北,即奎章巷偏北街中,为金墩文山九世孙明·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进士第二名黄凤翔立。道光尚存,后毁。( 《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在晋江潘湖湖口卿相堂,为潘湖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立。
宗祠规制
鄱湖宗祠始建于何时无考,应为明代,为黄氏宗祠。后来,由于潘湖已没有欧阳氏居住,黄氏裔孙不忍外祖失祀,而将宗祠分成前、后两殿,分别祭祀两姓先祖。
鄱湖宗祠位于潘湖村南面,建筑面积762平方米,共四落,隐匿在潘湖村的小巷民房之间。从外观看来,砖石门墙,红色琉璃瓦顶,凹形门路,中门大开,是典型的闽南式建筑。
大门匾额上书“鄱湖宗祠”四个金字。门联:“江夏传芳扬祖德,金墩衍派振家声。”
前殿三落,奉祀黄氏本家列祖列宗。厅堂轩廊明亮,正中央挂着的黑底金字匾额“金墩衍派”,两边墙上挂满许多匾额,有“奉直大夫”、“奉政大夫”、“教谕”、“成均掌教”、“贡元”等。
后殿一落,供奉外祖欧阳氏先祖牌位,包括欧阳詹及其子欧阳秬,是欧阳詹故居纪念堂。屋门上嵌有“欧阳詹故宅”字样的石匾。殿内有神龛、供桌,屋檐上高挂“进士”匾额,旁边挂有南宋·朱熹为纪念欧阳詹 的“不二祠”所撰楹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周围的墙上挂满欧阳詹画像、生平简介、族谱摘录等。
每年祭祖时,先祭祀过黄氏内祖后,接着祭祀外祖欧阳氏。
后世唐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唐进士韦中令门下欧阳澥、后唐状元掌院学士黄仁颖、南唐乡贡进士欧阳偃、宋观文殿大学士欧阳珣、元处士天麟黄权、明儒林学士黄永、明进士龙游知县黄应、潘湖八世孙明进士户刑尚书黄光升、潘湖九世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潘湖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清洪濑金墩黄士藻、潘湖十五世孙清湖口台湾知府黄立本承行周之风接踵而至。还被称为“八闽文化先驱者”。——《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撰曰:詹为闽文祖,后贤者皆其属孙;詹为闽文宗,后贤者皆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