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院乡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东部,宁波三门湾新区核心区域,东为力洋镇,西南接越溪乡,西连桃源街道,北靠茶山与桥头胡街道为邻,乡驻地距县城18.5公里,总面积78.41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70.57公里,海岸线长4.5公里,海域面积7.07平方公里。全乡辖14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7531户,人口2.5万余人。
1949年建国初期建立茶院乡人民政府(1949年——1950年称柘浦乡),1950年6月分设茶院、杜岙二个乡,创建“茶院乡党小组”,1953年成立党支部,1956年1月调整乡的建制,由原茶院、杜岙、庙岭、毛屿四个乡合并改称茶院乡,成立乡党总支委员会和乡政府,1958年10月,宁、象二县合并,茶院乡改名为茶院、杜岙二大管理区。1961年11月,宁、象二县分开,茶院、杜岙二个管理区合并为茶院公社。1968年5月成立茶院公社革委会。1981年1月成立茶院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撤消人民公社建制,改称茶院乡。1992年撤区并乡,茶院、毛屿两乡合并为茶院乡,乡政府所在地茶院茶院村。
全乡辖14个行政村(茶院村、下徐村、后坑李村、柘浦王村、铜岭脚村、杜岙村、道士桥村、许民村、庙岭村、东腾村、南溪村、塘厂村、升龙村、毛屿村),[2]
2005年投资80余万元完成敬老院扩建工程。全乡享受低保527人,五保集中供养48人,供养率100%,失土农民养老保险参保294人。全面落实农村医保工作,连续三年名列全县前位。全面完成社保扩面工作,积极启动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五年来共募集善款50余万元,累计发放救助款500余万元。紧抓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2002至2006年累计培训3686人,其中转移就业培训786人,培训转移就业率达65%。
一、农业经济持续发展。2002年至2006年,茶院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2004年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全乡2006年有茶叶种植面积6000亩,杨梅种植面积5000亩,海淡水养殖面积9850亩。打响了宝岩寺梅花鹿、铜岭脚番薯面、“成才”柑桔等一批名、特、优产品。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2至2006年累计投入资金1500万元,建成庙岭、南溪等4个农业示范区,完成县水利责任状项目36个,完成沙畈塘5200亩土地整理工程。实现土地流转11000亩,完成低产田改造6000亩,植树造林800余亩,维修、疏通渠道2500米。落实扶贫资金1270余万元,扶持了毛屿、许民、道士桥等11个村,共28个项目。落实下山移民资金243万元,安置8个自然村715人。积极推进退宅还耕,全乡共有7个自然村把退宅还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现已通过国土部门验收总面积达63亩。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2006年被县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二、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按照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结合该乡实际,通过强民营、重技改、创环境,全乡工业经济实现了新突破。坚持工业兴乡方略,强化协调服务,加大技改投入,2002年至2006年共投入技改资金4.2亿元。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规模企业比2001年多了5家,达到17家。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累计利用外资额达1200万美元,2004年获招商引资铜奖。宁东园区已完成征地3200亩,土地征地的后续工作也顺利进行,为茶院经济的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商业流通、邮电通信、交通运输、酒店餐饮等行业都得以长足发展,开元新世纪大酒店2003年开业以来共实现三产增加值1.1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乡域集镇商贸业稳步发展,建成小小超市茶院加盟店、永丰大药房等一批商业经营点,完成放心店创建14家。
2002至2006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3399.8万元,其中新中学1094.8万元。全面调整教育布局,实施“名师”工程,落实了奖教基金和“大红鹰”奖学金。茶院中学2006年考入重点中学14人,其中5人被宁海中学录取,录取分数线为全县最高,不管是录取人数还是录取分数线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03年顺利通过教育强乡和省级“东海明珠”工程验收。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下徐村、南溪村、塘厂村被评为市级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村村通”工程得到全面落实,在全县居于领先水平。辖区学校:茶院中学,茶院中心小学等
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目前正在改建的盛宁线宁海力洋至城区段道路改建工程是宁波市公路主干线之一,也是宁海县“一环八射三纵七连”主干线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始于茶院乡杜岙村,终于桃源街道花山村,路线全长约15.529公里,计划历时工期为36个月。其中花山隧道全长2415米,为双向三车道结构,不管从长度还是宽度都属宁波之最[3]。
景点:盖苍山,许家山[4]
农家乐:鸡笼山渔家乐,阿旺农家乐,茶院悦来休闲农庄(毛屿港农家乐)
茶院村[5]位于茶院乡所在地,由7个自然村组成(由张家、上徐、下王、坑口、郑公头、泥树浪、紫山头),全村共有1850户,5800人,耕地面积3753亩,山林面积21990亩。2006年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10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6万元,村民人均经济收入4176元。茶院村是乡政府所在地,各种基础设施齐全,有文广大楼、中学、卫生院、邮电、供电等部门,交通网络齐全。茶院村自然资源优势明显,有低山缓坡荒山近800亩,有茶叶基地600亩,杨梅基地300亩。有张家自然村毛竹基地1000亩,白茶基地100亩。还有财寿杨梅基地、成才柑桔基地;有郑公头紫色蕃茹基地;有下王自然村的波尔山羊基地。
近几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关怀下,茶院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茶院正朝着卫生村、先进村、文明村迈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即将实施
【注音】chá yuàn
【英文】Tea courtyard
【释义】
①专事某种茶务的院落
清康熙《长兴县志》:“顾渚芽茶,唐代宗大历五年(770),置贡茶院于顾渚山。宋初贡而后罢。元改贡茶院为磨茶院。”宋贡焙改易建瓯后,顾渚产茶不复研膏。元朝时,湖州以造“金字末茶为进”。
②监督茶叶交易的官署
清道光《东阳县志》:茶院,在沿东五十里独山深坞,“唐宋时有司常治茶于此,设茶院,名茶院坞”。
③设供人饮茶的所
《海盐县图经》:茶院,在县西南二十七里,“吴越王钱锈幸金粟寺,令寺僧于此设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