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寝,残月下帘旌①。梦见秣陵②惆怅事③,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
①“帘旌”,帘额,即帘子上部所缀软帘。白居易《旧房》:“床帷半故帘旌断。”李商隐《正月崇让宅》:“蝙拂帘旌终展转。”
②“秣陵”,即金陵,今南京市。
③下边所写梦境本是美满的,醒后因旧欢不能再遇,就变为惆怅了。用“惆怅事”一语点明梦境,又可包括其他情事,明了而又含蓄。[1]
皇甫松《梦江南》共有两首,另一首《梦江南·兰烬落》非常著名。这首《梦江南·楼上寝》所写是梦境中的情事,相对于另一首,在时间、地点、对象、主旨的朦胧美,给读者的遐想空间及含义的丰富性方面要稍逊一筹。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词的一开头,写梦醒后的深夜景象,是做梦人身处的客观环境。主人公寝息于高楼上,夜很深很深了,西沉的残月收尽了楼头帘子上的余晖,夜色又归于黯淡。这一描写将此时此刻高楼上的居者孤独凄清的心情渲染了出来。“残月”的“残”同“缺”义近。月的圆缺常常被人用来比喻人的离合聚散。“残月”实际上暗示了楼上的居者孤单无偶,引逗出下边所写的梦境。
“梦见”句纯为叙述之语,是联结全词前后的纽带。前两句,是梦者身处的实境,后两句,则是梦中情景。“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岑参《春梦》),梦是飘忽无定的,可以瞬息千里,这是梦的一般特点。此词却不同,主人公所梦见的只是江南一隅——秣陵(即金陵,今南京市),这是他深情忆恋的所在。梦中情景,本是梦者对过去一段美好生活的追忆,本不应有“惆怅”。其实这“惆怅事”正点明词是从梦醒后的角度来写的。旧日的欢情除了见之于梦,再也无法得以重温,面对着的又是残月收晖,万籁俱寂的深夜,怨怀无托,不能不迷惘惆怅。“桃花柳絮满江城”,是梦中秣陵的迷人春景;“双髻坐吹笙”,是梦中相遇的女子。这是一幅景如画、人姣美的春景图。景物和人物互相映照,将人物衬托得十分娇艳,而且,她还吹奏着悠扬的笙乐。貌美艺高,更足动人。但这一切只不过是梦境中的“一饷贪欢”而已。这两句有虚实结合的妙处。虚,即所谓“梦见”,它是梦中景色,梦中欢情;实,指梦中情景,本是昔日的真境遇。旧欢不可再遇,积思成梦,梦境如蜃楼,醒后愈觉凄清。虚中有实,实事早虚,婉转曲折地表达了梦者往事成空的怅恨。
刘熙载说:“(唐)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艺概·词曲概》)此词体制固小,而以婉约为宗,情味深长,耐人咀嚼,所以为好。至于“儿女情多”,则本是《花间》特色,气类所聚,无怪其然。故陈廷悼《词则·大雅集》称赞这首词;“梦境画境,婉转凄清,亦飞卿之流亚也。”
皇甫松
晚唐文学家。字子奇,自称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皇甫湜(777—835)之子,父子文学并称。早年科举失意,屡试不第,未能出仕;后期隐居不出,死后唐昭宗追赠为进士。皇甫松著作有诗词、小说等,词最为著称,在晚唐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收录在《花间集》中有12首,《梦江南》2首、《采莲子》2首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