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溪竹板桥造纸

朗溪竹板桥造纸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文化遗产名称:朗溪竹板桥造纸

所属地区:重庆·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遗产编号:Ⅷ—14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遗产级别:市

技艺简介

彭水自治县朗溪乡田湾村竹板桥刘氏继承和发展了蔡伦造纸术,利用长溪河两岸丰富的竹资源生产环保草纸,家家有作坊,人人会造纸,被世人称之为“大山里的蔡伦部落”。 竹板桥刘氏造纸,大致经历了4次变迁,2次工艺改进。造纸作坊先是在欧家洞,后搬到长溪河边,再搬上右岸半坡,最后才定居到地址上。工艺上也做了制料和舀纸成型上的两次改进。20世纪50年代,他们大胆引进生石灰浸竹工艺,取缔了蒸煮制料的办法,用碾压法取替了碓捣法;20世纪70年代由刘开胜创研舀纸工艺, 改每次成型1张为2张,提高工效一倍;改变原始型张,提高了产品的经济价值。

朗溪竹板桥造纸系流传于彭水朗溪竹板桥等地的传统造纸术。早在唐宋时期,彭水竹板桥人就学会了土法造纸,至今已有约300年历史,传承了11代。

朗溪竹板桥土纸是传统工艺草纸,其规格为22×44厘米,具有色泽金黄,厚簿均匀,绵实有韧性,汲水性能好,易燃烧等特征。

制作方法

朗溪竹板桥造纸工序十分复杂,有“七十二道脚手,除开吹那一口”的说法。其工艺流程主要有:取料、制料、制浆、成型、干燥、包装及保管。工具有:砍刀及其刀荚、舀子、作坊、木榨、地甑、浆缸、料池、石碾、石碓、刮刀、凉杆、木锤、搅拌器、木桶、水漂、牛等。

造纸工序

1、备料。包括制造纤维、浸泡和胶合剂三个方面。纸纤维备料有伐竹、破碎生料;发酵用料为生石灰粉;胶合剂的备料一是采摘桦树叶,二是种植草本植物“桦叶”。

2、制料。一是制作竹纤维,含鲊料、清洗、发汗、浸泡、碾压等工序。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采用造地甑直接蒸煮生料为熟料的办法。二是制作胶合剂。采摘桦树叶晒干、碾磨,兑水调制;或者采“桦叶”捣碎取汁。

3、制浆。主要有踩揉纤维、装缸加水、分纤搅匀、添加胶汁等。

4、成型。主要有舀纸、去水、揭纸等工序,也是关键工序。

5、干燥。采用晾晒来完成。

6、包装。按“叠、合、捆”进行捆扎包装。

技艺价值

朗溪竹板桥造纸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老造纸术的传统工艺,代代相传,不断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保留了蔡伦造纸术的传统工艺。二是发展了传统造纸术。三是保留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号子、山歌,现仍在传唱;同时仍保留着多种禁忌,加重了它的神秘感,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传承危机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大量印刷制品占领这一市场,朗溪竹板桥土纸的生存空间日渐萎缩。青年人不愿再居住在闭塞的山沟里学技艺,纷纷外出打工,后继乏人,生存困难。朗溪竹板桥造纸术面临失传危机,急需抢救、保护。.[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