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吐蜜又称豆馅烧饼,是京津一带的传统小吃,也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蜜,即为豆馅。在烤制过程中,豆馅因受热膨胀,从烧饼边上的自然开口吐出,最终挂在烧饼边上定型,故而得名“蛤蟆吐蜜”。
据传,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随军将士为使军粮便于携带,就在一种用面粉烤制的饼上涂抹羊油脂。有刘姓人家经过几代人尝试,探索出工序多达26道的“蛤蟆吐蜜”,并将之完整地传承下来。[5]
此小吃因形似圆鼓的蛤蟆而得名。外酥里软,香甜可口。
原料:面粉、酵母、温水、白芝麻、豆沙馅。[6]
蛤蟆吐蜜(3)1.盆内加面粉、老酵面、小苏打粉、清水和成面团,略饧片刻。
2.饧好的面团搓成长条,摘成约25克一个的小面剂,擀成圆皮,包入适量豆沙馅,把口封严捏牢,按扁,即成饼坯。
3.饼坯刷少量水粘上芝麻,入炉烤熟。饼熟后则裂开,露出豆沙馅。
1.面团要揉匀饧透,揉至光滑为宜;
2.入炉烤时不宜用旺火,以免烤焦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