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掌

棉花掌

中文名 棉花掌
原意 棉花涨
目录导航

最新现状

  近一年间,中国棉价犹如过山车,翻倍上涨,又对折下跌,在这个8月又回到了原点。然而,无论棉价大涨还是大跌,纺织企业都没得到什么好处。作为中国纺织业重要原材料的棉花,已经成为行业不得不尽快破解的难题。

  

从棉花掌到棉花套,纺织业很受伤

  去年9月开始,我国棉花价格节节攀升,从每吨18000元一路暴涨,突破30000元关口,最高报价甚至到了34000元,涨幅近90%,被人们取谐音戏称“棉花掌”;今年3月起,棉价又开始一路暴跌,从每吨34000元一路狂泻至目前的19000元左右,跌幅高达44%。被棉价套牢的人又给它取了新名“棉花套”。

棉花棉花  然而,从“棉花掌”到“棉花套”,多数纺织企业都没能捞到好处。

  去年下半年棉价疯涨时,由于企业正常运转要保持至少20天的库存,纺织企业不得不疯狂采购。结果纺织企业在售价不涨的同时,不得不接受棉花“一天一个价”的成本压力,而依靠热钱炒作的“中间商”转手一吨棉纱就能赚1万元。

  今年3月开始,棉价连续下挫,纱厂等纺织业中游企业又被高价位的库存“套牢”。中国棉花信息网数据显示,我国纱线库存自2010年11月以来持续攀升,6月创出历史新高,达到35.2天,远远高于去年同期的8.96天。而截至7月底,我国棉花商业库存总量为135万吨,高于去年同期的120吨,更显著高于2008年和2009年的95万吨和90万吨。

  “前期棉价大涨时,企业因担心原料供应短缺而大量抢购棉花。当时的进货成本比目前的棉价普遍高出三四成。现在高库存碰上价格暴跌、需求不振,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使一部分纺织企业的资金周转陷入困境。”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说。

  在广东大朗、山东德州等地,不少去年的囤棉大户,如今像捧着烫手山芋,无所适从。“现在是晚出手一天,就亏一天;卖一吨,赔一吨。”一位山东棉纱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囤棉时的价格为每吨30000元,按1.1的织成比,那么一吨纱线的原料成本就近33000元。而32支纯棉纱的报价已经跌到27400元,一周内的跌幅就达3.4%。“再加上水、电、租金、人工等费用,每卖一吨棉纱恐怕就要亏掉近万元。”

  除了库存,下游企业压价采购、持续观望,也加剧了产业链中游纺织企业的困难程度。

  “棉价跌了貌似对纺织企业利好,其实不然。一些外商反而以此为借口压价。实际上,除了棉价跌了,劳动力、能源、租金等成本都涨了,企业还有汇率风险,很多加工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日子更不好过了。”深圳华兴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毓长说。

  实际上,不仅是中小企业,我国规模以上棉纺企业也开始陷入棉花困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4月、5月两个月,我国棉纺织企业平均利润率仅4.90%;平均产销率下降至97.90%,达到2009年四季度以来最低水平。我国棉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9.25%,其中5月份亏损企业亏损额较4月增长113.3%。中国棉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朱北娜表示,6月纱价比3月下跌了20%,布价下跌了17%,而且棉价仍在持续下跌,严重影响了棉纺企业的市场信心。

纺织业为何不堪棉花一击

  面对棉价起落,纺织业为何如此受伤?

  纺织业应对棉价波动乏力,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棉花流通。“棉花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就算付出再多银子,你也可能买不回来。”纺织业内人士套用流行歌词形容,纺织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但其原材料的市场化程度远远滞后于制造业,无形中减弱了企业利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目前我国棉花进口实行配额制,配额内进口关税为1%,超过进口配额的部分征收较高关税。据中国棉花协会秘书长王建红介绍,无论哪种配额,纺织企业只能拿到其中的2/3,而且这些企业应具有一定规模,且前一年有进口实际。最终拿到配额的纺织企业仅约1000家,但是我国仅规模以上棉纺企业就有1.2万户。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企业无法利用国际市场价格“洼地”来平抑成本。    

  其次,宏观调控的措施有限,效果有限,也间接地导致企业原材料成本波动较大。王建红介绍,我国国家储备棉数量有限。历史上,国储棉最高容量不足400万吨,但我国棉花年消费量逾千万吨,因此,收储时往往能起到“托市”的作用,但抛储时,抑制价格暴涨的效果并不明显。

  此外,纺织业融资难,也使其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捉襟见肘。近两年以来,纺织企业普遍反映原料、能源、劳动力、税费等支出增幅较大,部分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幅度少则20%、多则翻倍,导致企业现金流紧张。而银行等信贷机构一直将纺织业设为“限制性行业”,在目前收紧流动性的大环境下,企业贷款难度普遍加大,而且利率提高。这也使企业通过调库存来降低成本的难度增加。

  除去种种外因,我国纺织业,尤其是棉纺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原因。

  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链较长,但仍属于枣核型:处于产业链两端研发设计环节与营销服务环节的企业较少,处于中端制造环节的企业众多。制造环节利润较薄,受成本制约最大,最容易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尤其是棉纺业,尽管产能很高,产业规模很大,但以中小企业为主,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能力较差,整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益。

  棉花价格剧烈波动对做中低端产品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影响最大。这些企业缺乏议价能力,如果订单要求棉纤维加工,那么它就无法使用替代纤维。而接单、生产与交单之间存在一定周期,如果在此期间棉价大涨,就可能造成订单还未交付企业已经开始亏损的情况。因此只能通过停工限产等手段来避免更大的损失。

  保持行业稳定,既需引入新工具,也需加快调整升级

  展望后市,棉价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目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可能进一步拖累本已疲软的全球经济,导致大宗商品走势不稳;国内外棉花丰收几成定局,库存消费比却仍在上升,也加重了棉价前景的复杂多变。

  面对这样的局面,纺织业必须既紧盯现实,又着眼长远,完善管理工具,加快升级步伐。

  看近期,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熨平周期性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尽量延长行业的平稳运行周期。其中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利用期货市场。

  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突出,期货价格往往引导着现货市场的走向。与国内钢铁、有色金属等企业不同,尽管纺织企业的原料也涉及大宗商品,但其涉足期货市场的企业较少。但如果利用好这个风险管理工具,就能有效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例如,福建凤竹纺织于2010年9月—10月开展棉花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利用期货合约临时替代现货市场买卖,对买进棉花的价格进行锁定。最终,其2010年度因期货交易累计实现收益4377万元,占全年业绩的45.12%。

  看长远,提高纺织业的抗风险能力,尤其是保障棉纺行业稳定运行,还需要加快科技投入,推进纤维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替代性纤维和纤维循环利用。

  “涤纶短纤、粘胶短纤与棉花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加强替代性原材料的开发,多增加一些非棉纤维、超仿真纤维、超纺棉纤维,这是行业科技开发的一个战略性任务。”孙淮滨说,循环利用废旧纺织品,也是增加纤维原料的一个途径,可以大大降低对棉花及其产品的依赖。“不过,这些新型纤维从推广到赢得消费者认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政策扶持。”

  除了科技研发,企业还需加快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品牌来化解原材料成本压力。“品牌服装的价格早就不用成本来衡量了。”深圳歌力思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新说,“做品牌,毛利率本来就有80%,只要保持品质,即便提价,顾客也会接受。”

  除此之外,纺织业还呼吁国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调控,丰富调控措施和手段,促进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少企业反映,目前纺织业提高抵御棉价波动的能力,还需要国家出台一揽子的政策,从税收、财政、流通等多个领域发力。“在进口配额不能取消的情况下,希望配额更多地用于纺织企业。” 朱北娜说。

以前资料

 棉花掌 棉花掌  南京海关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江苏口岸进口棉花26.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3倍,进口平均价格为1776.1美元/吨,涨幅高达37%。江苏是纺织服装行业大省,面对原材料价格高涨的重压,民企占七成的江苏纺织服装企业多数能够平稳消化且保有一定利润。但如果棉价继续上涨,纺织服装行业将面临困局。“棉花价格可能将长期高位运行,稳定在2万元(每吨)以上吧。”纺织业内专家告诉笔者,“涨价有内在原因,前面几年一直在1万元(每吨)左右低位,其实是不正常的。”分析显示,近年来全球棉花需求持续增长,市场供需关系是决定棉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另外,游资推动也是因素之一。国际市场方面,据国际棉花咨询协会(ICAC)的数据,2009/2010年度全球棉花库存结束了连续5年的高库存期。在国内,棉花价格也不断攀高。10月25日,郑州期货交易所主力合约2011年5月的棉花价格较上个交易日每吨上涨1255元,达到5%的涨停板,26日又继续上涨。同时,由于棉农收益不增,意向植棉面积继续减少。近两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约1400万亩。山东德州棉花协会称,2010/2011年度该市意向植棉面积比2009/2010年度减少10%以上。由于今年棉纺企业利润普遍较好,而在下游的服装企业,由于原料成本只占总成本的一部分,所以也能够艰难消化。

  近日,不少火锅店的菜单上找不到平时常见的蘑菇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都和蘑菇价格上涨有关。据了解,今年蘑菇批发价比去年同期上涨两成多,上市量也有所减少。对此,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是由于种植蘑菇的原材料棉籽壳涨价所致。记者从桥西蔬菜批发市场了解到,今年蘑菇批发价一直处于高位,每公斤都在七八元,前几天最高时是8.5元/公斤。“主要是棉籽壳的价格贵了,尤其是入秋开始收棉花以后涨得特别厉害,基本上是涨了去年的—倍。”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棉花籽是食用菌生长的优质原料之一。把棉花籽和其他辅料按照一定比例堆在一起发酵,之后再做成食用菌菌棒,蘑菇就长出来啦。但是今年棉花价格上涨,棉籽壳价格也水涨船高。  都知道一个名词叫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现在是棉花的价格膨胀了一下,结果连累到了蘑菇,不知道下一个受牵连涨价的又会是什么呢。

原因

  持续涨价背后  “供不应求是目前棉花涨价的主要动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2010年上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弱,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得到恢复,棉花需求量大增。农业部数据显示,1~6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是888亿美元,同比增加了22%。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棉纺制品出口市场不景气,棉价低迷,棉农种棉积极性受挫,2009年中国棉花播种面积减少了1240万亩。中国2009年棉花总产量是637万吨,比2008年下降了112万吨,在棉花产量正常的年份,棉花缺口在400万吨左右,2009年的减产导致今年棉花缺口进一步加大。同时,今年8月黄河流域雨水比较多,对正处于花蕾期的棉花生长极为不利,导致棉花单产减少,质量下降,李汝忠预计,今年棉花总产量将下降20%~3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棉纺原料供应量与需求量相差269万吨,而2010年相差626万吨,比去年增加357万吨,棉花缺口明显。国际方面,巴基斯坦洪灾导致的棉花减产、中国和巴西的进口需求大增、印度限制棉花出口、美元持续贬值、国际棉花期货市场的推动……都影响到国内棉价。为了缓解棉花市场的供需矛盾,中国政府于8月10日开始抛储,但是从趋势来看,抛储价格高开低走,8月底探底反弹,9月中旬之后加速上涨。对于棉花市场的异常表现,中信证券分析师毛长青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今年棉花减产表现明显,市场对于未来棉花价格的预期会更高。目前,山东、新疆等棉花主产地已经陆续开始收购新棉,山东部分地区籽棉最高收购价超过6元/斤。新棉上市是否会使当前的棉花价格趋稳?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杜敏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国家储备棉库存有限,在减产预期下,棉花需求依然旺盛,市场缺口很大,新棉上市对遏制棉花价格作用有限,未来涨价趋势仍将蔓延。

价格指数

  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Index328)25日突破2万元/吨大关,昨日再涨408元/吨,达到20644元/吨,为10年来的最高水平。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棉花期货价格中秋假期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报21685元/吨,该合约今年以来的涨幅已经高达31%。

棉花减产推动棉价上涨

  棉花价格的大幅上涨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国内棉花减产是涨价的基础。同时国际市场上棉花价格的上涨也给国内棉花价格带来推动力,国际棉花价格自今年7月份开始累积涨幅已经达到35%。

  随着棉花价格的飙升,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发改委将联合财政部、农业部、工商总局等七部委今日召开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七部委可能联合调控棉花价格。

  “调控政策可能会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抛储;另一方面则是降低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退税。”华泰长城期货棉花分析师周建锐分析。

  最近的一次棉花抛储计划从8月10日开始,但棉花价格不仅没有受到压制反而出现加速上涨。此外,有分析师认为,即使是小幅下调出口退税率,对棉花需求的抑制作用也有限,棉价难大幅回落。

布批发价涨五成

  在中大布匹市场从事批发生意的老板周大锋告诉记者,销量较大的全棉平布2009年1月份时为4.5元/米,到现在已经涨到了6.5元/米。从2009年1月份到现在大部分的布料价格都上涨了35%~50%左右。在广州开发区做服装生意的陈小姐告诉记者,“今年秋装上衣的批发价格普遍都在200~300元之间,零售价格达到400~500元。”

  广州永安美景服装总经理王学明表示,今年棉布价涨了50%左右,秋、冬装的价格将上调6%~8%。(陈芳)

影响

  纺织行业新洗牌  棉花一般占棉纺织企业成本的60%~70%,其价格的上涨波及下游产业,不少中小纺织企业表示,棉花价格的涨幅已经让企业“不堪重负”。就纺织行业而言,目前各环节承受能力逐步减弱,棉纱、棉布、棉制品价格涨幅逐级递减,限产压时、减少棉花用量现象已经出现。山东烟台北方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采购部负责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棉花价格的上涨对公司的订单和出口都造成很大冲击,今年的棉花采购相当困难。对于一些实力雄厚的纺织企业而言,可以依靠丰富的库存来应对当前的涨价压力,或者直接发展自己的棉花种植基地,而对于资金紧张的中小纺织企业而言,只能选择减产或者停产。河北邯郸德源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规模较小的纺织企业,该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面对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压力,公司的利润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而当前棉花价格的高涨使得公司处在生死的边缘。“我们希望国家在税收政策等方面能有所倾斜,给企业一条活路。”该负责人说。纺织工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年出口创汇额占中国商品出口创汇总额的五分之一,全行业就业人数超过2000多万。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纺织业在经历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影响之后,刚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却又要承受棉花涨价甚至是短缺的煎熬。而在杜敏看来,目前棉价持续上涨,表明纺织企业还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棉花价格仍在市场所能消化和接受的范围之内。对于纺织企业而言,必须在新产品研发、品牌培育等方面下功夫,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真正掌握国际市场的议价权和主动权。“棉价上涨会加速纺织行业的重组和整合,促使产业的集中度上升,一批中小企业将会被淘汰,这也是产业调整的大趋势。”杜敏说。

调控

棉花政策棉花政策  调控之手  棉花价格的过快上涨,已引起国家相关部委的重视。2010年10月14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召开棉花宏观调控联席会议,分析形势,研究稳定棉花市场的措施。要求有关部门按照各自分工,联合出手,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恶意炒作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同时做好其他调控预案。此前的9月27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七部委联合召开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表示通过做好储备调节和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保持棉花总量基本平衡,促进纺织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然而,8月以来,尽管国家积极展开抛储行为,但是由于棉花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市场涨价预期加剧,棉花价格节节攀高。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相关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棉花现货价格受期货带动,而ICE是目前全球棉花最重要的定价中心。国家应该考虑如何控制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特别是期货市场。“中国在面对国际价格涨跌的时候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从长远来说,这对整个行业发展不利。”该人士说。而李汝忠认为,国家应该从长远考虑,出台相关政策,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总产量;同时通过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保障国内棉花不低于70%的自给率,这样才能基本上维护国家整个纺织业的安全。棉花生产大国印度建立了棉花最低支持价格,并通过印度棉花公司资助棉花发展项目;巴基斯坦也建立了棉花保护价格;从1994年开始,墨西哥实施了扶植农业计划,对种植三年以上的棉农每公顷补贴73美元,植保卫生补贴129美元。美国棉农则享受美国政府提供的高达89%的补贴,即每卖100美元棉花政府补贴89美元,有效地保证了美国棉花的稳定生产。而中国棉农目前仅享有国家每亩15元的良种补贴。相对而言,中国棉花产业基础显得异常脆弱。对此,杜敏表示,棉花价格的不稳定是影响农民种棉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国家应该对棉花采取最低保护价措施,在适当的时候启动,从而保证种植户的利益。“国家的宏调政策,无论是从粮农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还是农业保险包括棉花的基地建设方面,都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杜敏说。 

农业

棉花棉花  近期,国内棉花价格一路上涨,浙江省玉环经济开发区内盐碱地上的3000多亩棉花丰产又增效。 11月9日下午,笔者经过小青村时,发现以往路边、屋舍前晒棉花的热闹场景不见了,只见装得鼓鼓囊囊的一袋袋棉花放在路旁,一辆大货车停在那里,棉农们抬的抬、背的背,将路边或家里的棉花往车子上装。  “昨天棉花每斤收购价是6元,今天就涨到6.2元,一天一个价,如果每斤涨到7元,一袋120斤重的棉花就有744元的收入,我的10袋棉花一天就可收入7000多元,这么高的价格,还十分畅销!”正在抬棉花的棉农金仕春夫妻俩乐呵呵地告诉笔者,前几年棉农们收采下来的棉花要放在太阳底下晒,现在是上午收采下来的棉花因为有露水需要晒一下,下午收采下来的就基本不需要晒,行贩都统统给过秤拉走了。加上今年自然灾害少,棉农勤管理,棉花亩产将在450斤到500斤。  “我们三兄弟,每户都种有棉花50多亩,今年已各有收入六七万元,最多的超过了八万元,” 金仕春说,“以前种棉花没什么赚头,今年的情况挺不错。”  据悉,前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开发区内的2000多亩约60万斤棉花很难卖出,棉农家里散放的、袋装棉花堆积成山,无奈中棉农只能以每斤1.8元-2元价格销售。今年,受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且新疆的棉花减产,棉花收购价格创出了历史新高,每斤已超过了6元,比去年上涨了一倍。面对棉花的增产增收,棉农们都乐开了怀。 

评价

  在近期的市场中,棉价的上涨无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上涨本身并没有啥可怕的,可怕的是棉花一天一个价,这无疑是值得警惕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国内棉价价格飙升而导致的全球大宗商品商品的大涨,更是可能反过来对于我们的市场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从有关市场传来的消息显示,美国洲际交易所(ICE)棉花期货周一收于涨停,并触及纪录新高。分析师称,部分原因来自中国期棉的强劲上涨。除了棉花之外,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价格也出现了上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消息称,美国农业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出口商向中国出口30万吨大豆。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的需求强劲,对世界的大豆价格产生了支撑。炒作“中国需求”,无疑是近年来国际游资的一大手段。从最初的成品油、大米,到现在的棉花、大豆,似乎中国需要什么,什么价格都要上涨。当前,我们一直在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对出口导向的企业产生过大的打击。但是,原材料成本的高涨,仍然会从另一个角度打击这些企业,这无疑从一个方面也显示出目前整个世界金融环境的复杂性。总体来说,资源类商品的价格上涨态势与国际局势紧张和所谓的“中国需求”因素没有必然联系。因为需求因素而导致的价格上涨仍然会表现在供求基本面当中,而显然,当前的国际市场已经与传统的供求基本面相距甚远。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贬值的美元。对于政府有关部门来说,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整个金融形势的复杂性,特别是对于一些趁机发财的投机者予以坚决的打击。同时,采取一些手段来稳定市场供给,只有这样才能给予投机者致命一击。否则,一旦涨价潮来临,无疑将对于中国经济产生极大地危害。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