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港镇

滨海港镇

所属地区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
中文名称 滨海港镇
面积 180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概况

  港镇地处黄河故道两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陈毅、黄克诚、贺绿汀、邹韬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生活过,红色文化故事流传至今,激励着港镇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滨海港镇20余种海产品在港口市场中转运往省内外市场,尤以海蜇、小海虾最为量大质优。有常年从事海产品加工企业8家,“海之行”品牌的海蜇丝、海泥螺、海英菜等系列产品已打入城市超级市场。全镇从事农副产品、海产品、特经产品的经纪人近500人,活跃在全国各地市场。2007年港镇紧紧围绕“加快发展不动摇,进位争先登台阶”的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特色产业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推进为突破,以优化环境为保障,突出抓好“主攻投入、重抓收入、优化环境、维护稳定”四大工作重点,全年完成GDP5.53亿元,财政收入2491万元,固定资产投入4.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36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24%、51%、16.5%。7%。[1]

滨海港镇图册滨海港镇图册(14) 滨海港镇图册滨海港镇图册(15)

面积人口

滨海港镇图册滨海港镇图册(14) 滨海港镇图册滨海港镇图册(15)

基础设施

  该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2]显示,该镇辖21个行政村,191个村民小组,22936户,总人口7.3万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境内海岸线12公里,沿海滩涂、内地废黄河滩地计2万余亩,镇区内有小街、临淮、闸口3个主要集镇,

经济发展

  交通:镇内滨港路、5008公路、沿海大通道纵横贯穿全境,规划待建中的疏港二号公路连结204国道与黄海滩涂,北八滩渠、张弓河、废黄河、翻身河构成紧密的水系交通网,水陆交通便捷。  教育:镇内有中学2所,小学14所,教职工448人,中级职称110人,在校学生近9012人。几年来,镇内基础教育工作成绩喜人,连创佳绩,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位居全县中上游。  卫生、农村改水:镇卫生院在职职工26名,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8人,村级卫生体系已经形成。农村有深水井17口,自来水入村率达100%,入户率达80%。

 

社区建设

  1979年,全镇有镇村企业81家。从1980年开始,镇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引导农民开发本地资源。2003年底,全镇已形成以肉桂、松香、八角、土纸、蒸笼加工、水力发电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有镇村企业40多家,个体企业590多家。这些企业大部分进行了技改更新,提升了产品质量。肉桂是该镇的支柱产业,榃滨肉桂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扶持农民发展肉桂生产,对肉桂产品进行深加工,2000年10月被评为云浮市农业龙头企业 ,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榃滨肉桂基地2003年被评为全国各族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的“三八绿色”工程,并被云浮市科技局定为肉桂专业镇。志利香料厂有泗纶,郁南通门、千官等3间分厂,年产桂皮1000吨、桂油110吨、茴油30吨,年产值达1500万元,创税利115万元。美林生物有限公司、天益肉桂有限公司、胜祥肉桂有限公司、名将矿泉水厂等外向型企业效益也十分显著。2003年,工业总产值9705元,是1980年357万元的27倍。

  该镇的农业以种植为主。全镇有耕地1.90万亩,其中水稻插植面积1.27多万亩。1979年后,水稻生产以提高产量质量为主,2003年水稻年亩产达到940公斤,比1980年增加440多斤,稻谷总产量11887吨,比1980年增加4250多吨。肉桂种植在该镇有悠久历史,建国前肉桂面积0.80万亩,1978年4万亩。2000年,榃滨的肉桂种植、加工被省政府列为省人大2000~2004年“一乡一品”议案新一轮活动实施项目,镇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投入,扶持农民发展肉桂生产。2003年,全镇90%以上的农户都种植肉桂,肉桂种植面积已达10万多亩,年产桂皮3000吨,桂油250吨,桂枝、桂艼等其他桂产品近1万吨

,肉桂收入占农村人均收入的40%,单项人平收入1196元。全镇有林面积18095万亩,水果种植面积0.29万亩,产量1360多吨,松、杉面积6.96万亩,采收松脂1500多吨。2003年农业总产值6926万元,是1980年1049万元的7倍,农村人平纯收入3338元,是1980年114元的29倍。

  该镇特产资源丰富,有“名将”牌自喷矿泉,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农林副产品资源更为丰富,种有肉桂10万亩,混交松杉7万亩,八角近万亩,木薯、箩竹等经济作物也有一定种植规模,是罗定市肉桂主产区,素有“桂乡”之美誉。该镇肉桂系列产品远销欧洲、美加、中东等地区,深受商家欢迎。近年全镇工商业全面发展,现有民营企业628家,其中有规模生产的肉桂产品加工、松脂加工企业11家,还有其他中小型个体、私营企业617家,形成了肉桂、八角、松脂、土纸、蒸笼加工等工业体系。历年招商引资卓有成效,成功引来投资者兴办起罗定市“名将”保健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东林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星晨电子厂、新邦林产化工有限公司等资源型、外向型企业。

人文景观

  国道324线东西横贯镇境,90年代改造为一级水泥路。2003年,已村村通汽车,除湴田、高竹、思甲街道

3个村外,还实现硬底化。1993年6月,建成日供水量500吨的自来水厂。有水电站2座,装机容量120千瓦,已与市电网联网。2003年电话装机4000台,圩镇和部分村委已开通有线电视。2001年重新成立镇电影队,免费到各村巡回放映。2002年装修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的镇文化中心大楼。2003年有中学2所,小学35所,学生8600多人,教职工400多人。有建筑面积3400多平方米、开设3个门诊部、能开展白内障摘除和关节脱位复位等手术的卫生院1间,卫生站13间,医务人员共50多人。

  镇政府驻地榃滨圩,距城区23公里。圩镇原有上、下两条街共长400米。1994年,搬掉阻碍街道建设的鲤鱼山,在324线公路两旁、敬老院至炮竹厂路段建设行政、商饮1条街,新旧街道总长增加到2000多米,并于1997年实现硬底化。2002年,开发卫生院至车田村的商住小区。2003年,改造圩镇下水道、街灯、路面等配套设施,圩镇总面积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60人。

工业经济

  1、 海堤达标工程:海堤因长期受风浪侵蚀,毁损严重,1999年始,各级政府加强海堤治理,兴建50年一遇的海堤达标工程,已投入使用的海堤达标工程宛若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2、 海堤公园:在黄海岸边,建有数座观潮庭,每当潮汛来临时,游客倚于庭上,遥望奔腾不息的海浪,总会呤诗赋词,托物言志,抒发情感。  3、 连体鸳鸯白果树:坐落在滨海港镇友谊村境内的连体鸳鸯白果树,有着208年树龄,冠大如盖,枝繁叶茂。  4、 韬奋希望小学:著名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早期革命期间,曾在此艰苦奋战,后在著名开明绅士杨芷江的掩护下安全离开。1996年底,原临淮中心小学在上海大众的帮助下,新建教育楼一座,邹韬奋长子邹家华亲笔题词"韬奋希望小学";几年来,该校师生勤勉耕耘,好学上进,多次被主管部门评为"优秀希望小学"。

农业经济

  滨海港镇已由农业财政向工业财政转型,2007年,引进项目7个,投资1.6亿元。截至2007年年底全镇累计引进项目15个,投资总额7.2亿元,创税2491万元。提前完成县下达的财政收入目标,财政贡献比2006年增51%,列县内先进位次。

社会事业

  全镇耕地面积0.57万公颂,沿海滩涂、内地废黄海滩地计0.23万公顷,按照稳粮、减棉、增油、扩特经”的思路调整种植结构,全面提升农业结构调整水平,建成了以首乌村为中心的首乌、白术基地,翻身河沿线、废黄海中泓沿线、北八滩渠沿线万亩无公害水稻基地,以友爱村为中心辐射的蚕桑基地。围绕“发展成片造林,完善绿色通道,加快农田林网建设”的林业生产思路,完成成片造林90公顷,农田林网933公顷,经济林木173.33公顷。科学调整养蚕布局,不断引进蚕桑新品种,提高新技术运行水平,全年饲养蚕种1800张,蚕桑业产值144万元。

滨海港镇图册滨海港镇图册(28) 滨海港镇图册滨海港镇图册(29)

历史沿革

滨海港镇图册滨海港镇图册(28) 滨海港镇图册滨海港镇图册(29)

特经作物

  沿海开发序幕拉开,港口集镇、农村环境科学规化,推进速度较快,村村通公路,砂石化路面总长达86公里,保证自来水入户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9%,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在规划中,低收入农户中已有1125户享受低保补助。镇敬老院建设、服务达一流标准,被省民政厅表彰为“文明敬老院”,集中供养148人,占五保户总数的50%。分散居住的老人也落实了管、养责任,确保五保老人安度晚年。

 

滨海港镇图册滨海港镇图册(39) 滨海港镇图册滨海港镇图册(39)

词条图册

滨海港镇图册滨海港镇图册(39) 滨海港镇图册滨海港镇图册(39)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