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

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

品牌 教育科学出版社
开本 32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504151629、7504151629
出版日期 2010年7月1日
目录导航

书信息

名: 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

  作 者:《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编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1

  ISBN: 9787504151629

  开本: 16开

  定价: 25.00元

内容简介

  《百问》对各省区市制定贯彻落实《纲要》实施意见,对各地区《纲要》的编制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广大教育战线工作者、各级各类学校探索落实《纲要》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真切回应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对广大人民群众准确把握和领会《纲要》精神实质意义重大。

图书目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为什么要制定《教育规划纲要》?

  2.《教育规划纲要》是怎样产生的?

  3.怎样理解“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意义?

  4.为什么强国必先强教?

  5.怎样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要坚持“优先发展”?

  7.为什么要坚持“育人为本”?

  8.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创新”?

  9.为什么要坚持“促进公平”?

  10.为什么要坚持“提高质量”?

  11.怎样理解“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12.怎样理解“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13.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14.如何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15.如何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16.如何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17.如何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18.怎样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19.如何坚持德育为先?

  20.如何坚持能力为重?

  21.如何坚持全面发展?

  22.怎样理解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3.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方面要履行哪些职责?

  24.如何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5.如何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26.如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

  27.如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8.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9.如何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30.如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31.如何科学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32.如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33.如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34.如何办好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

  35.如何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36.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7.怎样理解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38.如何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39.如何提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水平?

  40.如何增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41.如何促进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42.如何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43.为什么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44.如何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

  45.如何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46.为什么要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47.如何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48.如何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49.如何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50.如何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51.如何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52.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3.如何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54.为什么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

  55.为什么要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56.如何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57.如何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58.如何加强考试招生的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59.如何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60.如何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61.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62.如何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63.为什么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

  后记

编辑推荐

《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文摘

1.为什么要制定《教育规划纲要》?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与人民群众新期盼,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改善了人民生活。然而,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无论是从国际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看,我国的发展都到了必须更加依靠提高国民素质、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历史阶段。为了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我们认真谋划、全面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

后记

参加本书编写的成员有:吴德刚、陈舜、孙霄兵、韩进、袁振国、姜沛民、陈伟光、高洪、郑富芝、葛道凯、张大良、何秀超、阿布都、管培俊、杨振斌、谢焕忠、张秀琴、刘大为、续梅、胡延品、田慧生、韩民、曾天山、高宝立、杨润勇、张男星、杨银付、高书国。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还有:于发友、于兴国、马延伟、马树超、马雷军、马嘉宾、方勇、方晓东、方铭琳、王大泉、王占军、王民养、王光彦、王建、王素、王烽、王新波、邓友超、冯吉兵、冯杰、卢顺华、卢彩晨、史亚娟、田辉、白文宏、刘占兰、刘芳、刘俊贵、刘洁、刘晓楠、刘培俊、孙世明、孙诚、安延、朱富言、江嵩、许建争、邬跃、吴霓、宋时春、宋毅、张宁娟、张岩、张竺鹏、张彩云、张智、李建忠、李智、李楠(教育部科技司)、李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杨雅文、陈东升、陈金芳、宗秋荣、欧阳河、郑庆贤、金东贤、俞伟跃、姜谨、赵建军(教育部师范司)、赵建军(教育部财务司)、赵煦、郝志军、唐京伟、徐关贞、郭春鸣、高学贵、高慧斌、黄伟、黄兴胜、黄科、舒华、葛维威、蒋志峰、谢敬仁、韩立福、魏秦歌等同志。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