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

中文名 熟读精思
拼音 shúdújīngsī
类型 文言文
目录导航

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1),则亦虚心静虑,勿遽(2)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3),以验其通塞(4),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5)。复以众说互相诘难(6),而求其理之所安(7),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8)而无以立(9)矣。大率(10)徐行却立(11),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12);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13)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1]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⒁身体,对书册,详⒂缓看字,子⒃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⒄。只要多诵⒅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⒆。”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字词解释

(1)纷错:纷繁错杂。

(2)遽(jù):仓促

(3)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

(4)通塞:畅通和堵塞。

(5)自屈:自动屈服。

(6)诘难:追问,责难

(7)安:稳妥。

(8)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夺,更改,修正。

(9)无以立:不能成立。

(10)大率:大多

(11)徐行却立:徐行,慢慢走。却立,退立。

(12)节目:木头节子,节骨眼,这里指关键之处。

(13)姑:姑且,暂且。

(14)正:使……端正。

(15)详缓:仔细从容。

(16)子:通“仔”,“子细”即“仔细”。

(17)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文章没有读熟,就一句一句地在心里硬记。

(18)诵:读。

(19)见(xiàn):同“现”,显现。

(20)急:要紧,急迫。

(21)几案:书桌。

(22)云:说。

(23)亦:也。

(24)漫浪:随随便便。

(25)晓:懂得[1]

熟读精思熟读精思

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但凡要是看书,要把读书用的桌子整理,让桌子干净平稳,将书本整齐地竖放,让身体坐正,面对书本,仔细缓慢地阅读字句。仔细从容分条明细地阅读。要念得字字响亮,每一个字都不要错读,不要少读一个字,不要多读一个字,不要把字词颠倒,不要牵强附会,只是要多诵读几次,自然而然的就上口了,隔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如果书读的熟悉了,不用看解释说明,自已就明白书的大义了。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便是心到,眼到,口到。如果没用心,眼就看不仔细,心眼不专心,只是在盲目朗读,就不会记忆深刻,就算能暂时记下,也不会记的很牢。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用了心去读了,眼和口难道不会跟着到吗?

理解

《童蒙须知》 (一作《训学斋规》)为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写的一篇启蒙读物,收录在《东听雨堂刊书·儒先训要十四种》。《童蒙须知》分衣服冠履、言语不趋、洒扫涓洁、读书楔子、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详细规定。如“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仅仅诵读,决不能记”;“凡为人子弟,须是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

延伸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整齐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得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读书的遍数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所谓说书读得熟了,就是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有心要思考,眼要仔细看,嘴要大声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就不专心一意,就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还会远吗?

中心思想

本课向我们介绍了宋代名家朱熹的读书经验———“熟读精思”,给人以多方面的深刻启示:在学习和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熟读,精读。

作者简介

【拼音】shú dú jīng sī

【解释】精:专一,深入。形容反复地阅读,仔细地思考。

【出处】《宋史·徐中行传》:“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