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主教堂

比萨主教堂

中文名 比萨主教堂
建筑风 罗曼式
位置 意大利比萨
目录导航

建筑设计

它的钟塔和洗礼堂,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是为纪念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攻占巴勒摩而造的。

主体结构

比萨主教堂比萨主教堂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长95米,有四排柱子。中厅用木桁架,侧廊用十字拱。正面高约32米,有四层空券廊作装饰,形体和光影都有丰富的变化。钟塔(1174年)在主教堂东南20多米,圆形,直径大约16米,高8层,中间6层围着空券廊,后来,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塔身开始逐年倾斜。但由于结构的合理性和设计施工的高超技艺,塔体本身并未遭到破坏,并一直流传至今,历时近千年。也就是享誉世界的比萨斜塔。

基本资料

比萨大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处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正面。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鲜明,具有独特的效果。教堂前约60米处是一座洗礼堂,洗礼堂为圆形,直径为39米,总高54米,圆顶上立有3.3米高的施洗约翰铜像。洗礼堂内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诺创作的雕塑《诞生》,其主题是耶稣降生时的情景。画面中圣母玛利亚侧卧其间,下面的羊群,示意耶稣降生是来救赎民众一迷途的羔羊的。

比萨大教堂是罗马-比萨艺术的最高杰作,从1068年开始花了50年始建成。教堂的正面有4层圆柱装饰,正面和入口处大门上的罗马风格的雕像非常精美。特别是现在成为入口的波南诺。皮萨诺建造的门被称为是意大利罗马风格雕塑的代表作。纵深100米的内部用白、黑的条文图案装饰,壮观而明朗,显出东方文化的痕迹,不禁让人想起比萨作为海港的历史。不容错过的是乔万尼·比萨诺建造的讲教坛,由6根柱子和5根有雕刻装饰的支柱支撑,中央是表现信仰、希望、慈爱的雕刻。最精彩的是其戏剧性的画面和人体的哥特式的表现手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讲教坛旁边天花板吊下的一盏青铜灯,就是伽利略发现“钟摆等时性”原理的那盏吊灯。

建筑历史

比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的屋顶。大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处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大门正面。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鲜明,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它是罗马-比萨艺术的最高杰作,从1068年开始花了50年始建成。教堂的正面有4层圆柱装饰,正面和入口处大门上的罗马风格的雕像非常精美。特别是现在成为入口的波南诺?皮萨诺建造的门被称为是意大利罗马风格雕塑的代表作。纵深100米的内部用白、黑的条文图案装饰,壮观而明朗,显出东方文化的痕迹,不禁让人想起比萨作为海港的历史。不容错过的是乔万尼。比萨诺建造的讲教坛,由6根柱子和5根有雕刻装饰的支柱支撑,中央是表现信仰、希望、慈爱的雕刻。最精彩的是其戏剧性的画面和人体的哥特式的表现手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讲教坛旁边天花板吊下的一盏青铜灯,就是伽利略发现“钟摆等时性”原理的那盏吊灯。

公元4世纪以后,欧洲由于基督教活动奉命合法化,各地相继兴建起了教堂建筑。最初的教堂建筑样式是利用当时原有的公会堂,称“巴西里卡”,这种公会堂原是古罗马时的交易市场,后又充作裁判的法庭。所谓“巴西里卡”,即是中央为一长方形中堂,两侧有 较低一点的侧间,在中堂的后部,有一拱门(拱券结构是古罗马时的建筑创造),那里设置一个高出于前面的台座,作为祭坛。后来,在台座前又添设了唱诗班座席;两侧则设读经坛。室内的光线来自侧间上方的窗子,屋顶作平直的斜坡形。这种建筑从外表看来虽然朴素,然而内部装饰却竭尽靡丽之能事:在涂有灰面的墙上镶嵌彩色大理石或金银珠玉等装饰图案,这些壁饰在烛光与窗口采光的反射下,显得神奇眩目。比萨大教堂的建筑样式,并不是纯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掺有罗马式风格的一种建筑样式。

历史背景

公元4世纪以后,欧洲由于基督教活动奉命合法化,各地相继兴建起了教堂建筑。最初的教堂建筑样式是利用当时原有的公会堂,称“巴西里卡”,这种公会堂原是古罗马时的交易市场,后又充作裁判的法庭。所谓“巴西里卡”,即是中央为一长方形中堂,两侧有 较低一点的侧间,在中堂的后部,有一拱门(拱券结构是古罗马时的建筑创造),那里设置一个高出于前面的台座,作为祭坛。后来,在台座前又添设了唱诗班座席;两侧则设读经坛。室内的光线来自侧间上方的窗子,屋顶作平直的斜坡形。这种建筑从外表看来虽然朴素,然而内部装饰却竭尽靡丽之能事:在涂有灰面的墙上镶嵌彩色大理石或金银珠玉等装饰图案,这些壁饰在烛光与窗口采光的反射下,显得神奇眩目。比萨大教堂的建筑样式,并不是纯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掺有罗马式风格的一种建筑样式。何谓“罗马式”建筑?它产生于公元9世纪查理大帝(即查理曼)时期。

自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政局一直是动荡不定的,查理曼皇帝想寻求疆域统一,但帝国缺乏这种统一的经济基础。为了防御外敌,当时的宫殿或教会建筑,都筑成城堡样式,在封建割据的年代里,差不多所有宫廷住宅与教会建筑都筑造得极其厚实,教堂的旁边要加筑塔楼。于是,在结构方面,趋向于一种有机性——有系统的机能上的平衡以及结构与形式上的密切配合,这表现在建筑的结构部分与间隔部分的分工:一方面在筑墙时,把建筑的全面承重改为重点承重,因而出现了承重的墩子或扶壁与间隔轻薄的墙;另一方面是创造了肋料拱顶。一般的教堂,平面仍呈“巴西里卡”式,但加大翼部,成了明显的十字架形,而十字交叉处从平面上看,由于上有突出的圆形或多边形塔楼,渐渐接近正方形。比萨教堂略为例外,它建于1063至1092年间,平面虽是“巴西里卡”式,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然其券拱结构,由于采用层叠券廊,罗马式特征依然十分明显。

比萨教堂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省省会,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中部与南部的建筑一般比较保守,而它附属的塔楼则呈圆形,教堂与塔楼均为大理石结构,前面圆形的比萨洗礼堂在后来风行哥特式时期,受过大规模改建与装修工程,故已失去原来的样子。至于塔楼怎么会倾斜的,要涉及到公元1174年兴建时的情景:原来这座白色大理石塔楼是比萨大教堂一组建筑中属于第3期的工程。原设计为8层,高56米,塔顶的钟楼上还有7个钟,每个钟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当第三层完工时,发现基础沉陷不均匀。那时的责任工程师B·皮萨诺打算在继续建造时将下陷的一边层高加大,以资补救,但结果沉陷得更厉害。当时为了寻求解决的办法,工程曾经数次停顿,但最后还是在倾斜状态下于14世纪全部营建完工。这座偏离垂直线有5.2米的斜塔,成了建筑学上一段奇闻。由于它一直没有再往下倾斜,斜塔终于也成了建筑艺术中世界著名的中世纪不朽之作。不过,据最新的消息,比萨大学的专家们从每年对斜塔的测量中获知,塔的倾斜率在逐年地加速,对此,有人估计斜塔到不了21世纪就会倒塌,因此必须全力以赴地抢救,以免这座艺术古迹毁于一旦。

比萨主教堂比萨主教堂在意大利还有许多斜塔,但没有一座比得上这一座出名,因为它不仅高大壮美,而且还有与众不同的特点:1、它是圆的,这是意大利独一无二的圆塔;2、通体用白大理石造的。伽利略曾拿这座斜塔作为自由落体的试验场地:他拿一大一小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到地面,一下子把传统观念砸开了个口子,动摇了统治一千九百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这54.6米高的塔顶,可偏心有5米多,是自由落体试验再好不过的试验场。循楼梯一圈圈绕着往上走,要拾294级才能到顶。从塔顶望比萨城,一片鲜红的瓦顶,在纯净的蓝天之下,确是明丽壮观。

发展历程

比萨大教堂全貌,最前面的圆形建筑就是洗礼堂(Battistero - Baptistery);教堂的一部分被洗礼堂挡住了,后面就是著名的比萨斜塔。整个建筑群坐落在一个由砖墙围成的大院子里,在院子的西南角有一个供游客进出的大门。到这里参观游览是免费的。全部建筑群完成耗时288年,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也是比萨城的标志性建筑。

为了纪念比萨城的守护神圣母玛丽亚, 1063年比萨人开始在城区东北角的广场上建筑这个具有所谓罗马-比萨风格(Romanesque - Pisa Style)的比萨大教堂(Duomo- the Cathedral)。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诺(Bonanno Pisano)主持设计,另外还有一个圆形的洗礼堂和一个钟塔,构成一组建筑群,这也是意大利仿罗马建筑之典型。正如照片上所看到的:在这组建筑群中,洗礼堂位于主教堂前面,与教堂在同一中轴线上,钟塔在教堂的东南角,这两个圆形建筑在空间上的大小、矮高、远近搭配得当,显得与主教堂非常和谐。教堂的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庄重和谐;始建于1153年的洗礼堂是一座用大理石建造的圆形建筑,其大理石外墙墙面的装饰华美、一圈精致的尖拱券环绕着红色的中央大圆穹顶,再被周围的绿地所映衬,真是美不胜收;比萨斜塔更是广场上的宠儿,实事求是地说,到这里的大部分游客都是冲着斜塔来的。比萨城的著名斜塔实际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是大教堂、钟楼、洗礼堂和墓地所组成的宏伟的整体的一部分。虽然世界上还有一些也是长的东倒西歪的其他斜塔,但是应该承认,比萨斜塔的名气最大。

1654年科学家伽俐略诞生于比萨。据说他用斜塔做了个实验,以证明不管物体的重量如何,从塔顶垂落的物体加速度是一样的。毫无疑问,伽利略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否他是从斜塔上做了这项实验,就说不太准了。不过,比萨斜塔也是一个可提供做引力实验的理想场所,尽管它本身就违反了引力。

建筑特色

比萨大教堂的建筑样式,并不是纯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掺有罗马式风格的一种建筑样式。何谓罗马式建筑?它产生于公元9世纪查理大帝(即查理曼)时期。自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政局一直是动荡不定的,查理曼皇帝想寻求疆域统一,但帝国缺乏这种统一的经济基础。为了防御外敌,当时的宫殿或教会建筑,都筑成城堡样式,在封建割据的年代里,差不多所有宫廷住宅与教会建筑都筑造得极其厚实,教堂的旁边要加筑塔楼。于是,在结构方面,趋向于一种有机性--有系统的机能上的平衡以及结构与形式上的密切配合,这表现在建筑的结构部分与间隔部分的分工:一方面在筑墙时,把建筑的全面承重改为重点承重,因而出现了承重的墩子或扶壁与间隔轻薄的墙;另一方面是创造了肋料拱顶。一般的教堂,平面仍呈巴西里卡式,但加大翼部,成了明显的十字架形,而十字交叉处从平面上看,由于上有突出的圆形或多边形塔楼,渐渐接近正方形。比萨教堂略为例外,它建于1063至1092年间,平面虽是巴西里卡式,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然其券拱结构,由于采用层叠券廊,罗马式特征依然十分明显。

比萨教堂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省省会,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中部与南部的建筑一般比较保守,而它附属的塔楼则呈圆形,教堂与塔楼均为大理石结构,前面圆形的比萨洗礼堂在后来风行哥特式时期,受过大规模改建与装修工程,故已失去原来的样子。至于塔楼怎么会倾斜的,要涉及到公元1174年兴建时的情景:原来这座白色大理石塔楼是比萨大教堂一组建筑中属于第3期的工程。原设计为8层,高56米,塔顶的钟楼上还有7个钟,每个钟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当第三层完工时,发现基础沉陷不均匀。那时的责任工程师B·皮萨诺打算在继续建造时将下陷的一边层高加大,以资补救,但结果沉陷得更厉害。当时为了寻求解决的办法,工程曾经数次停顿,但最后还是在倾斜状态下于14世纪全部营建完工。这座偏离垂直线有5.2米的斜塔,成了建筑学上一段奇闻。由于它一直没有再往下倾斜,

斜塔终于也成了建筑艺术中世界著名的中世纪不朽之作。不过,据最新的消息,比萨大学的专家们从每年对斜塔的测量中获知,塔的倾斜率在逐年地加速,对此,有人估计斜塔到不了21世纪就会倒塌,因此必须全力以赴地抢救,以免这座艺术古迹毁于一旦。

比萨主教堂比萨主教堂在意大利还有许多斜塔,但没有一座比得上这一座出名,因为它不仅高大壮美,而且还有与众不同的特点:1.它是圆的,这是意大利独一无二的圆塔;2.通体用白大理石造的。伽利略曾拿这座斜塔作为自由落体的试验场地:他拿一大一小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到地面,一下子把传统观念砸开了个口子,动摇了统治一千九百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这54.6米高的塔顶,可偏心有5米多,是自由落体试验再好不过的试验场。循楼梯一圈圈绕着往上走,要拾294级才能到顶。从塔顶望比萨城,一片鲜红的瓦顶,在纯净的蓝天之下,确是明丽壮观。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