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马髻

坠马髻

中文名 坠马髻
起源 西汉
目录导航

发式特点

坠马髻,又称堕马髻,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各代微有变化,但其基本特点,偏侧和倒垂的形态未变。坠马髻一般梳发方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

历史发展

坠马髻最早出现在汉代,如今我们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上就能见到汉代坠马髻的形象。后经历代传承,不断发展演变,至在唐天宝年间,又始流行,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里的两位贵夫人所梳的发髻便是坠马髻。唐时有人将蔷薇花低垂拂地形态,譬作堕马髻式唐温庭筠有“倭堕低梳髻”;明吴嘉纪有“岸傍妇,如花枝,不妆首饰髻低垂”诗句。坠马髻主要为已婚中年妇女所喜尚。

史料记载

典源译文

汉桓帝和平元年(150),再加封梁冀食邑一万户,加上以前所封食邑共三万户。弘农人宰宣,秉性奸佞邪恶,想要讨好梁冀,于是上书皇帝说梁冀有周公辅成王那样的功勋,现在既已分封他的儿子,那么他的妻子也应封为邑君。桓帝便封梁冀的妻子孙寿为襄城君。除襄城的租赋外,还享用阳翟县的租赋,每年收入共五千万,加赐赤色印绶,跟长公主相等。孙寿姿色甚美,善于装出一副妖里妖气的样子,把眉毛画得又扁又细,两颊淡抹着像有泪痕的粉妆,发髻偏垂,扭腰作态,双脚似不能支撑体重,扮出一脸巧笑以媚惑梁冀。梁冀也改变了车舆服饰式样,制作了平顶帏幕车、埤帻、狭冠、折上巾、拥身扇、狐尾单衣。孙寿性嫉妒,她能够制服梁冀。梁冀非常宠她,也很怕她。

释义

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寿,孙寿,梁冀妻。一说:发鬂松垂,象要坠落的样子。故又叫“坠马髻”。

运用示例

《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

《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后汉书·五行志一》:“堕马髻者,作一边……始自大将军 梁冀 家所为,京都歙然,诸 夏 皆放效。”

鲁迅 《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 西汉 末年,女人的‘堕马髻’,‘愁眉啼妆’,也说是亡国之兆。”[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