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所属丛书 译文名著精选
译者 徐迟
开本 32开
出版时间 2011-01-01
语种 英语
定价 17元
原版名称 Walden
类别 世界名著
类型 文学作品导读
目录导航

作品简介

《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在《经济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开始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叙述了与农夫和邻里的交往。正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与交往中,作者了解到农民生活的艰难,批判了那些富人奢侈的生活,认为“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渭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接着,在《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中,作者描述了他生活的地方霍尔威尔“真正迷人之处”。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在想象中下田园,并亲自耕耘。作者展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在这样的地方,作者认识到,“生也好,死也好,我们仅仅追求现实”,现实才是生活所应该追求的全部。

在《阅渎》中,作者讨论了他对读书生活的看法,他认为“读得好书,就是说,在实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生活使人加深对现实的看法,但一本优秀的书籍能使人得到进步。

在《寂寞》中,作者描述了在森林中一个人生活所特有的感受——寂寞。作者并没有直接描述,而是通过其他一些动物来反衬心中的感觉,“牛蛙呜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镜的湖面一样,晚风吹起来的微波是谈不上什么风暴的”。虽然寂寞使作者“几乎不能呼吸”,但他认为这并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为“宁静不可能是绝对的”。

作者在这个时期里,虽然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但并不意味着作者真的不想看到其他人。在《访客》中,作者说:“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精神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作者与渔民、猎户、诗人和哲学家来往,一起交换生活的意见,因为作者认为来到这个森林的人,都是“朝圣者”。

在《种豆》中,作者表达了劳动与收获的喜悦。作者并不是为了自己生活的需要而种豆,而是为了自已的自尊。通过自己亲自种植,收获豆子,并将多余的卖出,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人生的快乐与自尊。

在《禽兽为邻》中,作者描述了与自己共同生活在瓦尔登湖边的一些动物。它们在雪地上留下了生活的足迹,让作者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作者认为“也许它们爱这一片湖水,理由跟我的是一样的吧”。也就是说这些动物和自己一样,都是为了自己能够自由的生活才来到这个自由的森林。在《冬天的禽兽》中,作者还描述了冬季在瓦尔登湖的动物,它们使空旷的田野充满了活力。

在《春天》中,作者描述了春天来临后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终于开冻了,“春光来临之前的一切琐碎事”,都在春光的照耀下变得微不足道。“太阳的光线形成了直角.温暖的风吹散了雾和雨”,就这样,新的生命开始了自已的生活。作者这样盛赞春天:“春天的来临,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黄金时代的再现。”

在《结束语》中,作者向所有的人宣讲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理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

创作背景

瓦尔登湖瓦尔登湖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导致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之后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尔登湖》。

作品目录

瓦尔登湖瓦尔登湖  [3]* 经济篇(Economy)

* 我的生活所在;我的生活追求 / 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Where I Lived, and What I Lived For)

* 阅读(Reading)

* 声音 / 声(Sounds )

* 孤独 / 寂寞(Solitude)

*访客(Visitors)

* 豆田 / 种豆(The Bean-Field)

* 村子(The Village)

* 湖(The Ponds)

* 贝克田庄(Baker Farm)

* 更高的法则 / 更高的规律(Higher Laws)

*禽兽为邻('Brute Neighbors)

* 室内取暖(House-warming)

* 昔日的居民 / 旧居民;冬天的访客(Former Inhabitants; and Winter Visitors)

* 冬天的禽兽(Winter Animals )

* 冬天的湖(The Pond in Winter)

* 春天(Spring )

* 结束语(Conclusion)

作品鉴赏

《瓦尔登湖》是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先驱梭罗的作品。梭罗于1817年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4]就是因为茶叶事件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那个小镇,他亦是人类不抵抗运动的先驱,现代环保主义的鼻祖。梭罗认为人除了必需的物品,其他一无所有也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他在19世纪(1848年)干了一件罕见的事情,就是拿了一把斧头,到康科德郊外的林中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然后每年劳动6周,其余时间用来阅读和思考。他的一切所需均依靠自己动手获取,这样在湖畔生活了两年,之后将湖畔生活写成了被称作超验主义圣经的《瓦尔登湖》一书。

《瓦尔登湖》与徐迟

《瓦尔登湖》最早是由徐迟翻译到中国的。那个版本于80年代中前期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绿颜色的封皮儿。徐迟是湖北省作协的著名作家,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写陈景润的;《地质之光》,写李四光的。在70年代末“科学的春天”的背景下,它们创造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后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课本。上海译文的那个版本,在国内并没有取得特别大的影响,销量平平。

读到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是在80年代后期的三年大阅读中完成的。

1996年末,82岁的徐迟坠楼(跳楼?)身亡,再次引起人们对《瓦尔登湖》的注目。

海子海子《瓦尔登湖》与海子

海子1983年毕业于北大法律系,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执教。1986年,政法大学迁址昌平,海子随学校到了昌平。

海子1986年读到的最好的书就是《瓦尔登湖》。1995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子的诗》,至今已销了8万册。其中就选有海子1986年写的一首诗《梭罗这人有脑子》——通过海子,至少有8万人知道了梭罗。

但让《瓦尔登湖》大放光芒的,还不是海子这首诗,而是海子的死。

海子1989年3月26日卧轨自杀。自杀时身边带了4本书,其中就有一本《瓦尔登湖》。

通过骆一禾、西川等友人的怀念海子的文章,大家知道了海子死前这一细节,接受了《瓦尔登湖》是本好书。

海子的朋友骆一禾,原为北京出版社《十月》的编辑,为出版海子诗集致死,传为文坛佳话。他、海子、西川三人为同学,又是情同手足的诗歌兄弟。他们三人的友谊,在北京很著名。海子和骆一禾两个人的死,集中在那么一段时间,为《瓦尔登湖》平添了一道神秘的色彩。

《瓦尔登湖》与苇岸

真正让《瓦尔登湖》为国内出版界全面接受的,还有一个人,就是苇岸。

苇岸1960年生,昌平人。中国人民大学某分校毕业,在校学的是哲学,毕业后分在昌平某中专学校执教。苇岸早期写诗,同顾城等朦胧诗人有较多的交往,后转写散文。海子到昌平后,他们交往较多。昌平三个文人,“各执一端”,海子写诗,苇岸写散文,星竹写小说。

苇岸1987年从海子处知道《瓦尔登湖》,一连读了两遍,甚为喜爱。苇岸自己是这样写的:“当我读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我的确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这就是我在诗歌路上浅尝辄止,最终转向散文写作的原因。”《瓦尔登湖》促使了苇岸从诗歌写作转向散文写作,梭罗成为苇岸散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源头之一。

《瓦尔登湖》虽是诗质的,但形式是散文,所以相较海子,《瓦尔登湖》对苇岸的影响更深,也更持久。

苇岸在国内散文界的影响,1995年以后迭起。他的代表作《大地上的事情》,共有70则,其中至少有两则是写梭罗的《瓦尔登湖》或与梭罗有关的。他另外还有一篇《人必须忠于自己》的散文是写梭罗和《瓦尔登湖》。他一共写了三篇回忆和怀念海子的文章,其中有两篇都写到《瓦尔登湖》。

1995年4月,苇岸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通过他的书和一些媒体朋友所做的工作,苇岸让《瓦尔登湖》的影响继续在文化界传播。1996年12月,国内重量级出版社三联书店终于出版了《梭罗集》,该书分上下两册,精装,黑色封皮儿,上面有一帧梭罗的小像。那是三联一套介绍美国文化的书中的一种,我手头上就有《梭罗集》、《爱默生集》、《林肯集》。《梭罗集》共收集了梭罗四本书:《在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一周》、《缅因森林》、《瓦尔登湖》、《科德角》。《瓦尔登湖》的译者为许崇信、林本春。我们在很多外国散文集中,都可以见到这两个人的影子。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封面上打出来的是《瓦尔登湖》,但在目录上却是《瓦尔登湖或林中生活》。这反映了作者或出版社的某种心态——即既知道《瓦尔登湖》的市场影响,想借这影响来做文章,又想在翻译上有点儿创新。他们的翻译借鉴了徐迟的很多地方,把翻译得不顺的地方做了些处理。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推测,未必准确。但有一点儿我是很相信的,如果1996年底三联书店推出来的是《瓦尔登湖》的单行本,那么后来的那么些故事恐怕根本就不会存在了。

1996年12月徐迟的死,并没有给《瓦尔登湖》带来直接的市场销售。

在海子自杀10年后,苇岸1999年春死于肝癌。这个世界上,梭罗的门徒——三个将梭罗推介到中国的人相继去世。

苇岸是这个时代少有的有信仰、坚持自己原则、按原则生活、将生活和艺术创作融为一体的作家。他的死,以及他对《瓦尔登湖》的推崇,再次让文学界认识到《瓦尔登湖》的价值。

1999年,工人出版社推出了苇岸一个较完整的集子,《太阳升起以后》,2001年前后,湖北美术出版社推出了一本苇岸作品选集,全书除选了苇岸的部分代表作外,还附了部分文友对苇岸的追忆、怀念文章。该书另有一个特点是,版面设计比较精美,每页都有一些风景或其他方面的精美插图。

苇岸的书,目前只有这三个版本,但它远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市场销量。苇岸的价值,中国文化界还未认识到。相较于海子死后的热闹,苇岸更为落寞。

此后几年中,我只看到祝勇在中青报上写过一篇名称好像是《病中读苇岸》的文章。一平曾经写过一篇《光明的豆粒》,也是谈苇岸创作的。但没有哪一篇文章全面总结苇岸的写作。

199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王光林翻译的《瓦尔登湖》,改名《湖滨散记》,2003年夏,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了张知遥翻译的《瓦尔登湖》。哈尔滨出版社的翻译特点就是把徐迟的再细化,说白点就是把一根橡皮筋拉长了再拉长。梭罗的写作,本身就是极为细致,有的地方还有些晦涩,如果再过分细致地把它拉长,可能问题就出来了。另外, 这两个版本的译者本身并不从事创作,他们对语言的直译性要强一些,对语感的把握,相对要弱点儿。

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另外,世界知识社出了一本,只是没找到是哪个人翻译的。据说排版紧巴巴的。

2003,《瓦尔登湖》再生年

2003年初,由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瓦尔登湖》面市。该书印制非常精美,每个页码都做了专页设计,至今销量达6万册。是所有版本中销得最好的。

该书实际上是由书商全程操作的。

译者也是武汉人,名叫戴欢——《瓦尔登湖》再次与武汉结缘。

戴欢,1963年生,80年代中后期在武汉从事诗歌理论探索,当时主推深幻主义诗歌。90年代初下海,经营书店5年,做书商5年,操刀图书3年。做图书期间,做得最好的一本书是《脱口秀》,正版盗版总计销售40来万册。自己操刀做书,代表是《魔鬼系列》。但总的来说,他做书成绩一般。

戴欢新版的《瓦尔登湖》,从总体上翻译仍没有超过徐迟版,但在某些地方,比徐迟翻译得更好。因为长期写作的人,语言的直感一直存在。从各方面综合评定,它是目前比较成功的一个版本。

译者将书稿送给北京的一个书商,书商操作到位,渠道畅通,终至《瓦尔登湖》成为文艺类畅销书。许多卖场均摆在显眼位置推介。戴欢在翻译《瓦尔登湖》时,并没有预计到它会畅销。他只把它当作一个比较重要的译本来译而已。却不知道,市场条件已经成熟,《瓦尔登湖》,该热了。

梭罗一个多世纪以前在美国种下的树苗,谁也没有想到,在21世纪的中国,结下了硕果。世事就是这样,难以言说。

作者简介

瓦尔登湖瓦尔登湖  亨利·戴维·梭罗,H.D.(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作家、思想家。生长在波士顿附近超验主义思想运动中心康科德村,父亲是小业主。20岁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在学生时代与爱默生相识,在爱默生影响下,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人的著作,研究东方的哲学思想,同时以爱默生倡导的“自助”精神进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独立见解。[5]

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里马克河上划船漂游,写成《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1849),发挥了他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他的代表作《沃尔登,或林中生活》(1854)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沃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挥然一体。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Concord, Massachusetts),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规》(Dial)写稿,其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托尔斯泰和圣雄甘地。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Walden)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

作品评价

《瓦尔登湖》《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中国大陆译“瓦尔登湖”,台湾译“湖滨散记”,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6]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本书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如果说那不是黄金年龄的清纯狂喜的话。

整个《瓦尔登湖》记录着自我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

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

正像一切所进展的一样,梭罗记下了人跟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习性,连他自己恐怕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一会儿为自我辩护,一会儿充满了喜悦、自由、奔放、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煎蛋卷,让人们在饥饿的一天不断从中汲以营养。《瓦尔登湖》是最早一盘充满维生素的菜肴之一。

推荐

大众

赫胥黎赫胥黎梭罗除了对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情有独钟之外,还对东方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说是有精深的研究,尤其是印度的古典哲学和中国的儒学。他是真正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读到书中所引用的印度经典,印度文学的魅力让我惊叹,我甚至想,梭罗的优美文笔,该不是师从了印度的古典文学吧。书中多次引用孔孟之道,以佐证他的思想。老实讲,经他一引用,我才发现儒学竟是这样深刻,深感自己对《四书》的理解不过皮毛,真是惭愧之至。

为什么读书?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增长知识。读这本《瓦尔登湖》,就可接触到大量的动植物学知识和广博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欣赏到在优美的散文中阐发出来的人生哲理,体会到作者在行文之中水到渠成地提炼出来的振聋发聩的思想,这样也就在不同程度上向身为作家、哲学家和博物学家的梭罗看齐了。读懂这《瓦尔登湖》,就可以如赫胥黎所说,我们的生活也就更充实、更有意义、更有趣味。

媒体

《瓦尔登湖》与《圣经》等书一起被美国国会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

《瓦尔登湖》是崇尚简朴生活的经典范本,智慧的传世佳作。 --此文字指本书的不再付印或绝版版本。

名人

梭罗是一位天才人物……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写出了美国最好的书。

爱默生爱默生——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人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艾略特(英国著名作家)

《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徐迟(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

“在过去一百年里,《瓦尔登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纯洁天堂的同义词。”

——伊拉·布鲁克(美国著名批评家)

出版信息

瓦尔登湖瓦尔登湖1978年,《瓦尔登湖》,吴明实译,今日世界出版社

1982年,《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瓦尔登湖》,孟祥森译,书华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99年,《瓦尔登湖》,张玲译,远方出版社

2003年,《瓦尔登湖》,曹仁雪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与徐迟版本一字不差)

2003年,《瓦尔登湖》,张知遥译,哈尔滨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3年,《瓦尔登湖》,戴欢译,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4年,《瓦尔登湖》,苏福忠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瓦尔登湖》,杨家盛译,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年,《瓦尔登湖》,曾光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5年,《瓦尔登湖》,纵华政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年,《瓦尔登湖》,田颖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瓦尔登湖》,王家湘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年,《瓦尔登湖》,林志豪译,南海出版社

2007年,《瓦尔登湖》,王光林译,长江文艺出版社[7]

2007年,《瓦尔登湖》,潘庆舲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长江文艺、中国国际广播、中国华侨、华夏、湖南文艺

2008年,《瓦尔登湖》,李暮译,上海三联书店、文汇出版社

2008年,《瓦尔登湖》,王义国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年,《瓦尔登湖》,王宝根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8年,《瓦尔登湖》,张悦译,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9年,《瓦尔登湖》,仲泽译,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9年,《瓦尔登湖》,田然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瓦尔登湖》,许崇信、林本椿译,译林出版社

2009年,《瓦尔登湖》,穆紫译,武汉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9年,《瓦尔登湖》,吕晓滨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9年,《瓦尔登湖》,成维安译,哈尔滨出版社

2010年,《瓦尔登湖》,孔繁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0年,《瓦尔登湖》,叶子译,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0年,《瓦尔登湖》,王金玲译,重庆出版社

2010年,《瓦尔登湖》,梁栋译,译林出版社

2010年,《瓦尔登湖》,田伟华译,中国三峡出版社

2010年,《瓦尔登湖》,刘永升译,大众文艺出版社

2011年,《瓦尔登湖》,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年,《瓦尔登湖》,宋璐璐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年,《瓦尔登湖》,周玮、彭萍译,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2年,《瓦尔登湖》,田然译,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人民出版社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