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曰: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一生著述不多,总计只有不到3000字。除《太极图说》和《通书》外,还有20多首诗和两三篇散文。凭着这些文字,周敦颐开一门学说,并被称为“自孔孟之后第一人”。
人们历来不重视周敦颐的诗文,可能是因为它们不合于理学规范吧;只有一篇文章除外,就是《爱莲说》。
周敦颐素来惜墨,《拙赋》亦不例外。这篇赋只有40字,加上序25字,总共65字,可以称得上一篇超级短文。但这篇短文,却是体现周敦颐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具有辩证思维特点。巧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巧代表聪明能干,如巧手、巧匠、巧妇、巧干等。另一方面,巧代表虚伪,不诚实,如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等。拙,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拙代表真诚谦虚,实事求是,如拙诚相见、拙见、拙作、拙笔等。另一方面,拙也代表愚蠢,如拙劣、拙讷等。在这篇短文里,周敦颐所指的巧,是其虚伪、不诚实的一面;所指的拙,则是真诚谦虚、实事求是的一面。他从四个方面,将“巧者”与“拙者”进行了对比。在思维上,巧者花言巧语,千方百计吸引人们的眼球;而拙者忠厚老实,无需多言,信守“沉默是金”。在行为上,巧者煞费苦心,投机钻营,活得很累;而拙者没有私心杂念,处世泰然,用不着阿谀奉迎,活得自在、坦然。在道德上,巧者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是地地道道的“贼者”;而拙者正大光明,严于律已,是社会所推崇的“德者”。在最终结果上,巧者因多行不义必自毙,必然呈现凶险之像;而拙者无欲则刚,问心无愧,自然呈现吉祥之像。
周敦颐所奉行和向往的是“上下安顺,风清弊绝”的和谐景象。风清主要是指官场风气清正。官场风气清正了,各种弊端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抑制,不断减少乃至绝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端正官场风气,提倡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反对一切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行为。他写这篇短文的目的,就是要崇拙而去巧,颂拙而耻巧,形成一种风清气正的局面。由于这篇短文意义重大,后人为纪念周敦颐,在永州通判厅的后面建立“拙堂”,将《拙赋》刻于堂中石碑之上。后来,大学问家胡安国之侄胡寅任永州知府时,读了这篇《拙赋》,拍案叫绝,不仅认为做人要“拙”,而且认为为政也要“拙”。于是,他将“拙堂”改为“康功堂”,并赋诗一首:“政拙催科永陵守,实赖贤僚相可否。邦人复嗣海沂歌,仓廪虽空闾里有。貔貅未饱军须急,赤子如鱼釜中泣。若知王业在农桑,国势何劳忧岌岌。”诗中永陵即永州。
那么,周敦颐为什么要作《拙赋》呢?这同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此外,也可能与此前他写给乡关故旧的诗有一定关系。当侄儿仲章拿着这封信回到家乡后,这封信肯定会在众多亲朋戚友中传阅。信中的口气、态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也会有一些人不理解,甚至认为周敦颐对自家人太绝情,太孤高自傲,不善于变通办事,有点傻里傻气。而在官员与同僚中,对周敦颐的这种做法,有认同的、赞誉的,当然也可能有不认同甚至讥讽的。对于这一点,周敦颐在《序》中已经有所指:“或谓予曰:‘人谓子拙’。”周敦颐作《拙赋》,就是对“人谓子拙”的回答,而且态度鲜明地表示,自己以巧为耻,以拙为喜为荣。在现实生活中,周敦颐所提到的巧与拙的现象普遍存在。时至今日,周敦颐的《拙赋》,对我们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防止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多一些周敦颐式的“拙”,少一些各种形式的“巧”,我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风清气正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在56岁归隐九江之前,周敦颐一生仕途,官不上知州,究其因,可能就是太拙,不擅拍马逢迎,不懂自我溢美;但他却也赢得了“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莅临,皆有治声”的评价(宰相吕公著向朝廷呈递的推荐状里是这么说的)。
《拙赋》作于周敦颐任职永州期间。后任永州知州的胡寅读了这篇短文,感慨系之,他说为人要“拙”,为政也要“拙”;并赋诗道:“政拙催科永陵守,实赖贤僚相可否。邦人复嗣海沂歌,仓廪虽空闾里有。”
周敦颐为官清廉,为人自然、古拙,甚至自认迂腐。《周敦颐集》还收有七律一首《任所寄乡关故旧》:
老子生来性苦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今日之官场中人,多为巧者,拙者只有做下属的份儿;生意场上的成功人事,也多为巧者,拙者只有打工的份儿。巧者苦心积虑,做下了那么的暧昧事、亏心事,不知道他们晚上睡觉的时候,梦魂能得安否?
而宋朝何平仲写下的《题周茂叔〈拙赋〉》:“伪者劳其心,关机有时阙。诚者任其真,安知拙为拙。舍伪以存诚,何须俟词说。”也很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