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体育事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和发展的。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但是“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改革思路的提出及与其初步实践,都是在研究探索中完成的。
为了落实“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改革思路,亟需对以下基本问题取得共识,如体育产业的内涵、结构和层次;体育产业化问题;体育市场的性质、类别和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体育的关系等等。为此,国家体委在90年代初多次组织了有关的理论研讨活动,对体育产业化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在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的基础上,1995年6月16日国家体委下发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
《纲要》首先阐明了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意义:“发展体育产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推进体育改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深化体育改革,转换机制;拓展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渠道;满足随着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社会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对于增强体育事业发展活力、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和 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和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纲要》指出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1)发展体育产业必须坚持改革开放。(2)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3)必须坚持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4)要坚持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各行业和各社会团体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5)要坚持“以体为本”的原则,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产业发展道路。
争取用1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具体是:(1)到本世纪末,基本形成以体育主体产业为基础、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重点培育和发展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人才、技术信息市场和体育用品市场等。(3)力争一批体育事业单位通过自身经营优势和潜力的发挥,立足体育产业的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由差额管理逐步做到自收自支。(4)形成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开展体育经营、综合开发、效益显著、规模发展的股份制企业或企业集团。(5)不断增加体育产业开发收入的总量,使之占体育事业经费的比重每隔几年有较大的提高,成为弥补体育事业发展经费不足的主要来源之一。
(1)加快体育单项运动协会的产业化发展。(2)体育设施应坚持“以体为本,多种经营”的方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3)加强对体育无形资产的经营开发。(4)加强体育彩票的管理和发展。体育彩票要从规范发行工作、提高体育彩票发行效益着手,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彩票发行制度。(5)加强对各类体育基金的管理。(6)加快体育市场的立法进程,推动体育产业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7)大力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体育产业队伍的建设。(8)进一步加强对体育产业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