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旧居

还旧居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作品名称 还旧居
创作年代 东晋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还旧居[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旧居:指陶渊明故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⑵畴(chóu)昔:往昔,从前。畴:发语助词,无义。家上京:诗人大约在义熙元年(405),即由彭泽归田那一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当距柴桑旧居不远。

⑶六载:即诗人在上京居住的时间。一本作“十载”。去还归:谓常来常往。指经常回柴桑探望。

⑷今日:指写此诗的时间,始复来:诗人由上京迁居南村后,已多年(约为七年)未回柴桑旧居,所以称这次返回为“始复来”。

⑸恻(cè)怆(chuàng):凄伤悲痛。

⑹阡(qiān)陌:本指田间小道,此处指邑中街道,南北为阡,东西为陌。不移旧:没有改变原先的样子。

⑺邑(yì)屋:邑指县城。上京里在柴桑城外近镇内,故称民屋为邑屋。或时非:有的与从前不同。

⑻履(lǚ)历:所经过之处,周:全,遍。

⑼邻老:邻居家的老人。罕复遗:很少有还活着的。

⑽往迹:过去的踪迹。

⑾有处:意为某些地方。有,或也,此处转为“某”的意思。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⑿流幻:流动变幻,指人生漂流动荡,踪迹不定。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

⒀寒暑日相推:寒来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岁月流逝得很快。

⒁大化尽:指生命结束。大化:原指人生的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后遂以“大化”作为生命的代称。

⒂气力:指体力。不及:不待。衰:衰竭。古人以五十岁为入衰之年。《礼记·王制》:“五十始衰。”诗人此时已五十余岁。这两句是说,我常担心死亡到来,还没等我体力完全衰竭。

⒃拨置:犹弃置,放在一边。拨,拂开。

⒄觞(shāng):古代一种酒器。挥:一饮而尽的动作。[2]

白话译文

从前居住在上京,离别六年常来归。

今日重来旧居处,凄怆哀痛多伤悲。

东西街道仍原样,有些房舍已坍颓。

故居周围走访遍,邻里老人少存遗。

漫步探寻前踪迹,某处令我情恋依。

百年只是变幻影,寒来暑往岁月催。

常忧生命到尽头,身体气力未尽衰。

丢开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饮举起杯。[2]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陶渊明四十八岁;一说作于十三年(417年),陶渊明五十三岁。陶渊明始居柴桑,约四十一岁时迁居于上京。在上京居六年,又迁居南村。诗人居上京时。尚常往来于柴桑之间,所以此诗说“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然迁至南村后,已多年未回柴桑。这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柴桑故地,见物是人非,大有沧桑之悲。在感慨万千之中,尤觉岁月易逝,人生无常,于是写下这首凄凉哀怨的诗歌。[2]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萧瑟衰败的旧居景象,基调凄凉哀怨。房屋的变迁,人事的推移,直接的原因是社会的动荡,而又像是生命枯荣变幻的必然。全诗以“一觞聊可挥”做结,看似要以及时行乐来驱散心中的“恻怆”和“所悲”,但是诗人的“及时行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是其人生智慧的表现形式:纵浪于“自然”之中,身心达到适意之境。陶渊明的生活建立在田园生活的“自然”的基础之上,他解决人生问题的智慧也是由此生发出来。

陶渊明在回旧居之前已经历了辞官归田后的六年躬耕生活,可以说历尽艰难困苦,而今体力渐衰,迫使他不得不回到老家。眼前破落的故里,又增添了诗人的恻怆之情。浔阳(今江西九江)为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与西境重镇江陵(今湖北荆州)之枢纽。在过去十年中,桓玄篡乱,卢循起义,浔阳地区及左近都有激战。社会动荡与战乱,使浔阳日益凋敝。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专因环境、体衰而悲慨,但如果联系“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之五)来看,那就会令人感到陶渊明可能有更多而未明言的悲哀。诗的最后两句“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便透露了这一消息。[2]

名家点评

现代文物收藏鉴赏家、天津佛教协会原名誉会长龚望《陶渊明集评议》:俯仰感慨之状如见,久客天涯者读之,不胜归心勃勃……至此惟有扫愁之帚耳。[1]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他的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其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