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蝽科

猎蝽科

动物界
中文学名 猎蝽科
昆虫纲Insecta
亚目 异翅亚目Heteroptera
目录导航

科类简介

猎蝽科(学名:Reduviidae)是半翅目的一科。Reduriidae,一词出自拉丁文 Reduria,意思是倒刺、碎片的意思。猎蝽科昆虫头较小,头后有细窄颈状构造,体长最大可达40厘米。

猎蝽昆虫大部分具有捕食性,喜食行动不便的昆虫,如棉蚜、蓟马、棉铃虫,嘴像刚针一样,可以扎进猎物的身体,吸取养份。

种属分布

  猎蝽科昆虫在世界已知3000种以上,多分布于暖热地区。中国已知300余种,大部种类均分布于南方。中国种类分属于14个亚科,其中光猎蝽亚科(Ectrychodinae)、盗猎蝽亚科(Piratinae)、猎蝽亚科(Reduviinae)、细足猎蝽亚科(Stenopodinae)、真猎蝽亚科(Harpactorinae)的种类众多,最为常见。猎蝽科中常见的属有:光猎蝽属(Ectrychoderes)、盗猎蝽属(Pirates)、黄足猎蝽属(Sirthenea)、菱猎蝽属(Isyndus)、猎蝽属(Reduvius)、普猎蝽属(Oncocephalus)、刺胸猎蝽属(Pygolampis)、犀猎蝽属(Sycanus)、真猎蝽属(Harpactor)、猛猎蝽属(Sphedanolestes)等。

形态特征

  猎蝽科昆虫中型至大型,体壁一般比较坚强结实。多数种类为长椭圆形,少数类群体足细长,外观如蚊虫状。多为黄褐、褐色或黑色,部分种类鲜红色。头部相对较小,平伸,基部多少变窄,略成一颈状。头顶在单眼前方常有一横沟。触角细长,4节,第3、4两节长,并常具若干次生环节,致使触角视若节数很多。少数种类具长毛。多数种类具单眼。除个别类群的喙为4节外,绝大部分种类的喙均为3节,明显成弧形弯曲,粗壮,相对较短,端部尖锐;喙在静止时不紧贴头部腹面,与头部腹面均有一定距离,只末端接触前胸腹板;前胸腹板中央有一纵沟,沟底具细密横列棱纹,喙端即置于此沟中,与横纹摩擦可以发声。前胸背板大约成梯形,中部有深横沟将之分为前、后两叶。小盾片小。前翅爪片向端渐狭,且左右二翅在小盾片后即开始互相重叠,因而爪片接合缝不能形成。前翅膜片基部有2~3个大形翅室,可由端部翅室伸出一根或数根很短的翅脉,多不再分枝。少数种类无翅。前、中足胫节端部腹面常具海绵状垫,称海绵窝,可能与捕捉猎物有关。前足腿节有时粗壮,可具刺列。跗节3节(飒猎蝽亚科的前足胫节端部渐肥大,跗节2节,常反折隐藏于胫节端部的沟槽中,外观似若跗节缺失,颇为特殊)。雄虫抱器及生殖囊两侧对称。雌虫产卵器针状。卵多产于物体表面,可散落于地表,或以胶质粘附于其他物体上,直立或横卧,或数卵相互粘附成小卵块,或半埋于松散的土中。具卵盖。

生活习性

该科昆虫绝大多数为捕食性种类,在农林害虫的自然控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猎蝽科昆虫以捕食鳞翅目、鞘翅目幼虫等体软而行动不甚活泼的昆虫为多,但亦有捕食体壁坚硬的昆虫(如象甲成虫、蚁类等)和攻击力强的蜂类等者。受惊扰时亦可刺人,引起激烈疼痛。栖息场所多样,或栖息活动于植物上,或躲藏于树洞、石缝中,或潜伏于树皮、石块下,或在地表爬行,或生活在蛛网附近,取食蛛网上被蜘蛛吃剩的昆虫尸体〔蚊猎蝽亚科(Emesinae)中的某些种类〕。可昼间活动,这些种类常警觉而善飞翔;或夜间活动,或伺机捕食,常爬行较迟缓;或分泌粘液,用以粘捕猎物(粘猎蝽亚科Ectinoderinae);或具巧妙的伪装,以猎物(常为蚂蚁)的尸体粘附背上而遮掩其原来面目〔土猎蝽属(Coranus)的某些种类,中国古称儲蝂〕。锥猎蝽亚科栖居于哺乳动物巢穴和人的居室附近,吸血为食。更有一些猎蝽还会喷出一股毒液来击中目标,如果这种毒液喷到人的眼睛上,人便会失明。

此亚科中的一些种类在热带美洲成为传播美洲锥虫病(Chagas'disease)的媒介昆虫。在中国,此亚科已记录2种,迄今尚无传播人畜疾病的报道。

行为观察研究人员将猎蝽分别放在五种蜘蛛结成的网上进行观察,发现这种昆虫会使用手段对其猎物(蜘蛛)不断实施偷袭或诱捕(据《动物行为学杂志》DOI:10.1007/s10164-009-0202-8)。

它们偷袭猎物时,会悄悄爬向受害者,并在每跨出一步之前先用前腿在蛛网上敲击五次,它们还会在蛛网上以不规则的频率上下颤动。这些策略所造成的无规律震动会使猎物麻痹大意,为猎蝽的悄悄靠近提供掩护。

猎蝽诱捕猎物时,会用前腿不断掀动蛛丝达二十分钟之久,将自己伪装成被蛛丝缠住的昆虫。“蜘蛛误以为一顿美餐就在眼前,却不知自己就要成为别人的口中食了。”此外,猎蝽在杀死猎物之前还会用触角敲击对方。

生物学特征

  卵多产于物体表面,可散落于地表,或以胶质粘附于其他物体上,直立或横卧,或数卵相互粘附成小卵块,或半埋于松散的土中。具卵盖。

猎蝽科猎蝽科(5)  若虫亦具此科成虫的典型特点:喙3节,弯曲,前胸下方具摩擦沟,可与其他各科的若虫区别。腹部臭腺开口情况多样,或全无,或在第3~4、4~5腹节节间,或第4~5及5~6腹节节间,或第3~4、4~5、5~6腹节节间有臭腺开口。

  猎蝽科昆虫绝大部分为捕食性,以捕食鳞翅目、鞘翅目幼虫等体软而行动不甚活泼的昆虫为多,但亦有捕食体壁坚硬的昆虫(如象甲成虫、蚁类等)和攻击力强的蜂类等者。受惊扰时亦可刺人,引起激烈疼痛。

  栖息场所多样,或栖息活动于植物上,或躲藏于树洞、石缝中,或潜伏于树皮、石块下,或在地表爬行,或生活在蛛网附近,取食蛛网上被蜘蛛吃剩的昆虫尸体〔蚊猎蝽亚科(Emesinae)中的某些种类〕。

  可昼间活动,这些种类常警觉而善飞翔;或夜间活动,或伺机捕食,常爬行较迟缓;或分泌粘液,用以粘捕猎物(粘猎蝽亚科Ectinoderinae);或具巧妙的伪装,以猎物(常为蚂蚁)的尸体粘附背上而遮掩其原来面目〔土猎蝽属(Coranus)的某些种类,中国古称储蝂〕。锥猎蝽亚科栖居于哺乳动物巢穴和人的居室附近,吸血为食。此亚科中的一些种类在热带美洲成为传播美洲锥虫病(Chagas'disease)的媒介昆虫。在中国,此亚科已记录2种,迄今尚无传播人畜疾病的报道。

经济意义

  猎蝽科昆虫因捕食其他昆虫,在控制害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有一定作用。锥猎蝽亚科栖居于哺乳动物巢穴和人的居室附近,吸血为食,该亚科中的一些种类在热带美洲成为传播美洲锥虫病(Chagas’disease)的媒介昆虫,在中国,该亚科已记录2种,尚无传播人畜疾病的报道。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