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埠

瓦埠

目录导航

瓦埠

  地名,今属 安徽 寿县。历史悠久,最初是 淮河南岸支流 东淝河沿岸一商贸河埠。春秋末, 孔子弟子 宓子贱由鲁使吴径此,病卒葬于此,留有宓子墓,后人建宓子祠,称为君子镇。汉代曾为 成德县治,晋废,元朝称站,明清时称街。现 老街保存较好, 古街、古巷、古建筑尚成规模, 石板路、木格门…… 古韵悠久。
  除了瓦埠街,瓦埠还用于 瓦埠镇、 瓦埠湖、 瓦埠河、瓦埠区等地理名称中。

起义

  1931年 3月30日,中共 皖北中心县委在寿县瓦埠发动了农民 起义。
  1931年 3月27日,中共巡视员高中林(原名 方运炽,一名 方英)到寿县,在瓦埠 上奠寺召集寿(县)、凤(台)、阜(阳)三县 联席会议,宣布成立皖北中心县委,并以寿县 正阳关为皖北中心县委根据地,管理寿县、凤台、 阜阳、 颍上、太和、 沈丘、固始、 新蔡、 息县9个县的工作。会议将要结束时,瓦埠 党支部书记 王汉平报告寿县县长带七八十军警到了瓦埠。会议认为,这是夺取敌人武器,发动 游击战争的机会,决定缴县政府的枪。成立了行动委员会,书记 曹鼎,委员杨盟山、魏化祥,薛骞负责军事指挥。计划先捉双庙区区长路奎汉,缴保卫团和地主 豪绅的枪支。3月29日夜,起义队伍在瓦埠 泰山庙集中。由于负责军事指挥的薛骞 贪生怕死,迟迟不敢行动,又因叛徒泄密,双庙区区长路奎汉逃往寿县县城,保卫团分散潜逃。游击队追击时仅缴枪两支。经会议研究,决定继续起义,同时撤销薛骞的指挥职务,成立皖北红军游击大队, 方和平任大队长,宋天觉任副大队长,曹鼎任 政治委员,魏化祥任参谋长。下设三个中队,戚连雨、 杨守先、孟宪钦等任中队干部。
  3月30日,3400多名起义队员涌向瓦埠街,在望春园馆店门口竖起了镰刀斧头大旗,逮捕了10多名地主豪绅,一些未被捉住的地主豪绅则纷纷前来缴械。与此同时,中心县委还发动群众收地主家粮食。这次 起义共缴获长短枪130余支,收粮200余石。起义震惊了附近的地主武装联庄会,他们纷纷联合起来,向皖北红军游击大队发起进攻。游击大队在劣势的情况下,为缓和矛盾,把逮捕起来的地主豪绅全部释放。敌人见状,气焰更加嚣张。寿县县长张相昆 和县自卫大队袁少义带着县大队直奔瓦埠镇压。游击大队昼夜坚守三面靠水的张嘴子,英勇奋战,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但因敌众我寡,无法突围。此时,高中林因事又到 苏区去了。瓦埠支部便在鲁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私人关系向一些开明的地主 士绅借枪支子弹,以“小甸集联庄会”的旗号,从圩子的东边“袭击”,掩护游击队夜间突围。突围出来的游击队 化整为零,各回原地。并派宋德渊送信通知游击队负责人,不料宋在送信途中被敌捉住,宋 坚贞不屈,敌人查不出证据,便放他回鲁城。接着瓦埠支部又派 曹云峙化装成货郎担,把信送到。 傍晚时分,游击大队见圩子东边出现“小甸集联庄会”的旗帜信号后,顺利突出 重围。游击大队突围后,敌人 恼羞成怒,放火烧毁了张家嘴一带几个村庄的数百间民房。在这次起义中,第二中队队长戚连雨及17名战士英勇牺牲。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