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单(3)十二单的原型是奈良时代《养老律令》规定的贵族女性的朝服裳唐衣,由背子、大袖、小袖组成。平安初期以降,开始出现晴装束,由唐衣、裳、表衣、打衣、袿、单、绯袴组成的礼服。袿不是一件衣服,而是有18-20重。室町时代以后定为五重衣。女房装束略装则省略唐衣、裳。平服称为袿袴(うちきばかま),包括小袿和裳袴。十二单谓之物具,包括内衣、白小袖、打袴、单衣、打衣、五衣、表衣、唐衣、裳。皇后的御仪服则由帛御服(はくのごふく),御五衣(おんいつつきぬ)、御唐衣(おんからぎぬ)、御裳(おんも)、御小袿(おんこうちぎ)、御长袴(おんながばかま)组成。
现代宫中女房装束简略化为袿袴。明治十七年(1884)十一月颁布宫中席次第三阶以上华族女子大礼服制度,袿袴包括一褂、一单、一服、一袴、一发、一扇、一履。冬天的面料为唐织,夏天的面料为二重织的纱。大正四年7月24日,皇室令第八号将袿袴定为女官宫中觐见法服。
长袴:下身贴身的裙裤,已婚者用红色,未婚者用浓色。早期质地为平绢,后来为丝绸。现在又分带褶的长袴和无褶的表袴。
小袖:上身最内层的内衣,一般为白色短衣。
单衣:穿在小袖外面,多为绫、绢制作。
五衣:穿在单衣外面,有色彩浓淡搭配的衣服。原来为五层不同颜色的衣服,后来简化为同一件衣的开口处缝五层布料而成。
打衣:穿在五衣外面,质地坚挺的一层。最早的作用是御寒。因原来衣上有用木砧捶打出来的纹样而得名。
表衣:打衣外面垂领广袖的外袍,有华丽的刺绣,经常分表里两层。
唐衣:表衣外面的华丽短褂。
裳:颜色鲜艳,围在后腰的长裙,多为绫或纱所制。分为三个部分:后背自腰向下为“大腰”,向后直至拖地的八幅折裙为“延腰”,系于腰间部分为“小腰”。
衵扇:彩绘并饰有金银箔的木扇。
十二单的穿着顺序为内衣、白小袖、打袴;次加单衣、打衣、五衣、表着;再加唐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