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贵伤民

菜贵伤民

中文名 菜贵伤民
近义词 菜贱伤农
目录导航

主要现象

      在田间地头收购的7至8分钱一斤的蔬菜,到市区菜市场卖价就达到8至9毛一斤,甚至更高的价格。

原因分析

      商务部曾经做过跟踪调查,最后发现,从田头到市场,这里近10倍的差价主要是由于运输成本、存储成本等各种因素累计而成。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多次提出要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

  杭州百乡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约瑟介绍,一些生产流通环节长期存在的难题,比如中间流通环节的成本持续升高等,给蔬菜生产者和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现在的农贸市场还没有完全公益化,蔬菜进农市或者超市,这个过程的提价是相对比较高的。[1]

  菜贵伤民的本质原因其实还是信息流通问题,农民种菜有个特性,就是同一个地域的,往往在同一时段种相同的蔬菜,导致其他很多蔬菜供应量小,在很多地区难以购买,只有本地的客商贩子从外地批量贩卖,才能确保蔬菜得到供应,这样的结果也就使人民购买的价格也提高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要通过互联网,现在是信息时代,只有菜农学会如何可续的利用互联网,把自己的蔬菜信息在成熟之前就告诉外面的世界,那么就不愁卖不出去了,也便解决了“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问题。建议政府多教育农村朋友正确使用互联网,农民也要积极去利用互联网手段致富。目前针对农村的网站很多,比如心欣,就是针对全国农村的,使用很方便。[2]

理解

      购买力(purchasing power)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由于购买力是指对商品的购买能力,因此,一切不通过货币结算的实物收支和不是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如归还借款、交纳税金、党费、工会会费等,均不属于社会商品购买力范围。购买力是通过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社会购买力来源于各种经济成分的职工工资收入、其他职业的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居民从财政方面得到的收入(如补贴、救济、奖励等)、银行和信用单位的农业贷款、预购定金净增加额、居民其他收入、社会集团购买消费品的货币。中国社会购买力主要由3部分组成:居民购买消费品的货币支出、社会集团购买力、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货币支出。另一种含义指单位货币能买到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即货币购买力。它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或劳务费用的高低。购买力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分配。社会购买力随着社会生产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而国民收入中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也对购买力产生直接的影响。

相应政策

       2011年4月23日表示,商务部已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商务部门与农业等部门密切协作,缓解蔬菜“卖难”。

  一是加强商农合作,促进产销衔接;

  二是细分上海、山东、河南等地产销信息,加强信息加工、发布工作;

  三是支持菜农投保,建立救助机制,防止“菜贱伤农”。

菜贵伤民菜贵伤民

相关定义

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         所谓菜贵伤民,简单的来说,就是指菜市场上的蔬菜价格居高不下,超出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与菜贵伤民相对应的是谷贱伤农。“谷贱伤农”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经济学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在我国民间被形象的概括为“谷贱伤民”。

经济调节

       假如统一一下菜与谷,都以菜来定义,那么“菜贵伤民”、“菜贱伤农”似乎是不可调节的矛盾:菜的价格高,会伤害居民;菜的价格低(丰收带来),则会伤害农民。

     如何看待谷贱伤农与谷贵伤民?其实谷贵伤农与谷贱伤农是同一种管理病[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