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降泉出露的原因可分为: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补:
(1)侵蚀(下降)泉:沟谷侵蚀无压含水层成泉;
(2)接触泉:地形切割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地下水被迫从两层接触处出露成泉;
(3)溢流泉: 在地下水流前方透水性突变,或隔水底板隆起,水流受阻涌溢天地表成泉。
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常分布于砂层中的粘土夹层之上和石灰岩中溶洞底部有粘性土充填的部位。上层滞水由雨水、融雪水等渗入时被局部隔水层阻滞而形成,消耗于蒸发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由于接近地表和分布局限,上层滞水的季节变化剧烈,一般多在雨季存在,旱季消失。上层滞水仅能用作季节性的小型供水,并应注意其污染问题。
上层滞水的特征是分布于接近地表的包气带内,与大气圈关系密切;这类水是季节性的,主要是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补给,故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以蒸发或逐渐向下渗透到潜水中的方式排泄;雨季水量增加,干旱季节减少甚至重力上层滞水完全消失;土壤水不能直接被人们取出应用,但对农作物和植物有重要作用;重力上层滞水分布面积小,水量也小,季节变化大,容易受到污染,只能用作小型或暂时性供水水源;从供水角度看意义不大,但从工程地质角度看,上层滞水常常是引起土质边坡滑坍、黄土路基沉陷、路基冻胀等病害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