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园

醒园

目录导航

位置历史

历史沧桑,李氏醒园已荡然无存。1992年,文星镇(即调元镇)在镇西灅(lěi,氵垒)水河畔古团堆处跨溪流据史料构思,重建了醒园。

旅游看点

占地4000平方米的醒园,现有临江阁、坐花阁、大观台、洗墨池、半亩地、清溪草堂、木香亭等,建李化楠、李调元父子石雕像两尊,设文物陈列廊、史料展览厅、调元诗碑廊,使之成为集文物保护、文史展览、文史研究、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远山近水、岫虹叠韵,楼台亭阁、树竹掩映”,溏边垂柳袅袅,亭下墨池黝黝。苍劲的“李化楠故苑”石碑;笔力深厚的“文魁”、“醒园”匾额;雄浑的“叔倒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楹联;古朴的“忠厚开传”的白色照壁,与那从醒园故址移来不知迎送过多少文人骚客,依然伫立在大门两侧的斑驳石鼓相映成趣,散发出馥郁的文气。

进入园中,于厅亭中鉴赏文物、字画,阅读铭文、史料;在曲径回廊中徜徉,大观台上远眺;去临江阁前漫步,草堂凝思,且令人心潮跌宕、感慨万千。[1]

来历故事

李调元故居“醒园”中,陈放了一个黄荆树根。这个树疙瘩,大如华盖,重数百斤,盘根错节,模样奇巧,是李调元在广东当主考罢职后带回老家的纪念物。李调元诗文出众,才压三江,已招人嫉妒,再加上他在官场中不善阿谀逢迎,因此得不到同僚和上司的喜爱,常受攻讦。他调任广东主考不久,便有人谎奏他恃才傲物,轻慢皇室,勒索考生,贪污中饱。乾隆皇帝对李不满,欲罢他的官,又找不到理由,听了参奏后,派员去广东调查。名为调查,实为走过场而已。这位钦差大员,本是李调元同榜,十分同情他的官场遭遇,便把此事如实相告,想商量一个对策。哪知李调元听后,不但不作分辩,反而一口承认“件件属实”,并说自己贪污了“黄金三千两”。

钦差对李的为人十分清楚,明知说的是气话,但皇帝的意图他更清楚,奈何救他不得,只好上了一道模棱两可的奏章: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削职退归即可。

李调元卸任回家,钦差在十里长亭饯别,握手问道:“年兄两袖清风,三千两黄金又在哪里?”

李调元指着黄荆树疙瘩说:“那不是赃物?何止三千两!”说罢放声大笑。

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李调元,与乡人共处,亲密无间,再无官场倾轧、异乡飘泊之苦。

想起几十年在外为官,真是噩梦一场,多亏这“三千两黄金(荆)”,才从梦中苏醒。于是修整日居,造一小花园,将黄荆树存放在花园室内,把花园题名“醒园”,以断俗念。[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