璎珞纹

璎珞纹

中文名 璎珞纹
时期 明代
目录导航

简介

璎珞纹是指的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璎珞原是用丝线将珠石编串成多层次的装饰物品,《晋书·林邑国传》载:“其王服天冠,被璎珞。”将璎珞形象用于塑像或其他器物为装饰纹样,称璎珞纹。

璎珞纹始见于元代瓷塑宗教人物像上、多为景德镇窑与龙泉窑的瓷塑观音、菩萨。表现方法为模印或贴塑,以首都博物馆藏元代青白釉观音坐像最为精绝。坐姿观音微闭双目,端庄慈祥,自发髻而下全身纷披璎珞,神采奕奕。入明以后,璎格脱离人物独立使用,往住成为佛教或道教的象征,明代中期风行,多见于珐华器、青花器和五彩器、珐华器采用立粉画法,青花器与五彩器则采用笔绘手法。首都博物馆藏明成化珐华八仙纹罐,在罐的肩部饰一周璎珞纹,与腹部八仙过海纹相呼应,宗教意味浓厚。也有作为一般流行纹样应用的,如明中期珐华花鸟璎珞纹罐,璎珞纹的出现仅是一种装饰,无宗教含义。[1]

绿釉“杜家”款璎珞纹净瓶绿釉“杜家”款璎珞纹净瓶璎珞纹或用瓷泥小圆珠直接粘贴在瓷坯上组成璎珞图案,或用瓷泥细条粘贴后刻划横段而成,立体感强,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明代开始改用笔绘璎珞纹,明嘉靖时最为流行。

发展历史

璎珞纹是明清瓷器装饰纹样之一,但在明代瓷器装饰上并不普及,明宣德时官窑器有青花罐饰璎珞纹,明景泰、弘治两朝璎珞纹多画在民窑碗上。明嘉靖时期以璎珞纹装饰的琢器较多。并配以杂宝、花卉、变形莲瓣等,较明早、中期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入清之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有以璎珞为题材的器物,但圆器少见,而且纹饰结构新颖别致。装饰层次较多,在明代基础上,又增添了以璎珞为主题的其它装饰纹样,如蕉叶、回纹、如意云头、寿字等。康熙时期璎珞纹的官窑器多装饰于名贵器型如:葫芦瓶、藏草壶等,而且色彩在青花基础上又有了斗彩、五彩、青花五彩加金等,更显其官窑华贵气势,清中期以后璎珞纹装饰器物渐少。

璎珞纹从最初在元代坐像上的装饰,历经了明代、清早期、官窑器的多纹饰组合,即丰富了器物本身的装饰内容,又体现了象征佛、道、二教的文化。

康熙朝民窑璎珞纹碗常见,同样是璎珞纹装饰,其表现内容也不是绝对相同,因为璎珞不是图案式纹样。琢器上(立件)的结构内容就较繁缛,辅助纹饰就多,圆器上就比较单一,尤其是民窑。璎珞纹不论怎样演变,只要有串珠即便是画的似是而非,也可称璎珞纹,尽管此碗与民窑精品和官窑器相比差距较大,但它是真实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民窑工艺水准,也有粗、精之分,与官窑相比差距更是悬殊。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