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井镇

浅井镇

中文名 浅井镇
车牌代码 豫K
外文名 QianjingTown
下辖地区 23个行政村
行政区类别
著名景点 逍遥观龙尾水库
电话区号 0374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明朝,属钧州(禹州、钧平府)芸庄都、七里都。

清朝,属禹州锡章里。

民国元年(1912年),属禹县东张镇。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解放,属禹县五区(罗集)。

1958年,设钢铁公社。

1961年,改为浅井区。

1968年,成立浅井公社。

1984年,改乡。

2011年8月,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8年,下辖22个大队。

1984年,所辖22个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2003年,朱楼村民委员会分设朱楼和寨门李2个村民委员会。

2011年末,浅井镇辖浅井、马沟、陈地、横山、散驾、朱楼、小韩、寨门李、张村庙、张地、书堂、北董庄、土门口、扒村、梁冲、大冀庄、二郎庙、魏家门、王家门、范家庄、麻地川、张桐、大鸿寨23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86个村民小组。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浅井镇下辖23个行政村。[1]镇人民政府驻浅井村轩辕大道。

浅井村 陈垌村 小韩村 大鸿寨村 大冀庄村
张地村 马沟村 张村庙村 魏家门村 二郎庙村
书堂村 横山村 扒村村 王家门村 寨门李村
土门口村 散驾村 麻地川村 范家庄村 /
北董庄村 朱楼村 张垌村 梁冲村 /

地理环境

浅井村 陈垌村 小韩村 大鸿寨村 大冀庄村
张地村 马沟村 张村庙村 魏家门村 二郎庙村
书堂村 横山村 扒村村 王家门村 寨门李村
土门口村 散驾村 麻地川村 范家庄村 /
北董庄村 朱楼村 张垌村 梁冲村 /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浅井镇地处禹州市西北部,东邻无梁镇、古城镇,南连朱阁镇、顺店镇,西接苌庄乡,北与郑州新密市苟堂镇、新郑市辛店镇接壤。区域面积112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浅井镇地处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境内最高点位于东北部的大鸿寨山,海拔780米;最低点位于二郎庙村,海拔165米。

水文

浅井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炭、铝矾土、耐火黏土、石灰石、石英石等。其中煤炭储量30亿吨,分布在扒村、散驾、浅井、马沟村一带。铝矾土储量3000万吨,分布在扒村、浅井、马沟、陈地村一带;耐火黏土储量2000万吨,分布在马沟、陈桐、马沟村一带;石灰石储量50亿吨,分布在扒村、马沟、陈地村一带;石英石储量15亿吨,分布在北董庄、土门口、书堂村一带。

人口

浅井镇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流域面积112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马沟河、书堂河、扒村河等季节性河流。马沟河自马沟村入境至朱楼村出境,境内长7.9千米;书堂河自书堂山入境至小韩村出境,境内长11.9千米;扒村河自大鸿寨村入境至张村庙村出境,境内长13.7千米。

经济

2011年末,浅井镇辖区总人口3238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800人,城镇化率11.7%。另有流动人口230人,总人口中,男性16773人,占51.8%;女性15607人,占48.2%; 14岁以下5500人,占17%; 15~64岁21180人,占65%; 65岁以上5700人,占18%。总人口均为汉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1.2‰,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长率4.9‰。

2017年,浅井镇常住人口33839人。

截至2018年末,浅井镇户籍人口33622人。

综述

农业

2011年,浅井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26万元,比上年增长15%。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国税494.3万元,占总收入的11.4%;地税3716万元,占总收入的85.9%;其他财政收入115.2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3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

2018年,浅井镇有工业企业16个,其中规模以上1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3个。

工业

浅井镇有农业耕地面积5万亩,人均1.5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8%。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玉米、红薯、大豆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7万吨,人均525千克,其中小麦7000吨,玉米8000吨。经济作物以种植棉花、花生为主,2011年,棉花产量110吨、花生120吨。

浅井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3万头,年末存栏6000头,家禽饲养量13.8万羽,年末上市7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6930吨,其中猪肉5334吨,禽蛋3850吨。畜牧业总产值142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

截至2011年末,浅井镇累计造林30000亩。完成梁冲至彭花路通道绿化带5千米,麻地川荒山造林800亩,长防造林330亩。

商业

浅井镇工业初步形成以煤炭加工、耐火材料、石料加工、板材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比上年增长21%,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75%。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30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金融

2011年末,浅井镇有商业网点182个,从业人员228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各类服务业营业网点15个,从业人员105人。有扒村、浅井村共2个集贸市场,固定商户200户,流动摊点30家,从业人员500人。

社会事业

2011年末,浅井镇有浅井信用社、扒村信用社2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0.8亿元。

教育事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浅井镇有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1100人,专任教师70人;小学14所,在校生150人,专任教师11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600人,专任教师12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浅井镇教育经费支出12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60万元,财政性教育基本投资60万元。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浅井镇有镇中心文化大院1个,总投资30余万元,建筑面积380平方米;文化活动先进村15个,配备有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各类图书室6个,建筑面积240平方米,藏书1.6万余册。有民间舞狮队、秧歌队等民间文艺组织。文化行业从业人员220人。

2011年末,浅井镇有体育场20个,老年健身活动场所26个。广播体操、广场健身舞蹈、秧歌等体育项目普及。95%的农村安装了体育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60%。

2011年末,浅井镇有线电视转播站1个,有35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8500余户,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95%,电视综合覆盖率60%。

社会保障

2011年末,浅井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个;病床23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7张,固定资产总值106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6人,其中执业医师10人,执业助理医师15人,注册护士1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1000人次。

2011年,浅井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0/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9000人,参合率94.5%;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4岁,其中男性72岁,女性76岁。

基础设施

2011年,浅井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4户,人数54人,支出10.6万元,比上年增长11.1%;月人均162元,比上年增长11.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50户,人数1266人,支出106.2万元,比上年增长29.4%;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20人,年供养标准人均2400元,比上年增长400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50人,年供养人均标准1320元,比上年增长120元。全年共发放救济款4万元。国家补助、抚恤优抚对象4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5.2万元。农村医疗救助7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10人次。

交通运输

  •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浅井镇有邮政网点4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20千米,投递点13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4000件,业务收入8000元。有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30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800户,移动电话用户11000户,宽带接入用户800户。

  • 给排水

2011年末,浅井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3000米,用水1.2万吨,铺设排水管道2000多米。

  • 供电

2011年末,浅井镇镇区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380台,年售电量累计完成800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9.8%,供电可靠率99.7%。

  • 园林绿化

2011年,浅井镇镇区有公园2个,总面积4公顷,绿地面积3公顷,为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30%,人均绿地12平方米。

历史文化

浅井镇境内有325省道、008县道、020县道过境,其中325省道境内长11千米,通往无梁镇、苌庄乡;008县道境内长12.7千米,起点为扒村,通往朱阁镇;020县道境内长6.5千米,起点为浅井村、通往朱阁镇。境内有浅井、张村庙、马沟3个客运站,日均发送客车60班次,客运量42万人次。

地名由来

文物古迹

浅井镇因村内有水位极低的水井1座,故名浅井村。

风景名胜

  • 扒村窑址

扒村窑址在河南禹州市浅井镇,是禹州市最大的古窑遗址。创烧于唐代,终止于元代。文代堆积层分元、宋、五代、晚唐四层,五代堆积层较薄,同磁州窑产品极其相似,是我国北方金、元时期具有特色的一座民窑。出土的瓷器瓷片品种造型繁多,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产品多为白底黑花,次为翠青地绘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其白地釉下黑彩与磁州窑属同一类型,黑彩浓而醇厚,笔调粗放简练。故有宋代墨瓷遗址之称。为研究宋代民间绘画和宋代民俗学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1963年,扒村窑址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