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⑴
一剪梅花万样娇。
斜插疏枝,略点眉梢。
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⑵,拍手相招。
夜渐寒深酒渐消。
袖里时闻,玉钏⑶轻敲。
城头谁恁⑷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⑴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六十字。
⑵尊前: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⑶玉钏[chuàn]:用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⑷恁[nèn]:那么,那样。
词人咏梅,开头就点明了梅花在他心目中的美是一个字“娇”,而且不是一般的娇美,是“万样”的、风情万种的。他把梅花看作美人,斜插在树枝上,仿佛是眉梢上稍稍的一点,在那里微笑着,风中的舞姿轻盈得飘若惊鸿,仿佛是在对酒宴上的人们拍着手招呼。
夜渐渐深了,也渐渐冷了,酒意也慢慢消去了。经常可以听到美人的衣袖里玉镯敲碰的声音。城头上是谁在催促着打更,银饰的漏壶怎么样了,让明天的早晨来得更晚一些吧。
这首词上阕写景咏物,把梅花比作娇美的女子,又是眉梢,又是微笑舞蹈,又是拍手相招,栩栩如生,美不胜收。而下阕抒发情感,词人原本是饮酒赏梅甚是乐趣,可是随着夜深,用来消愁的酒也慢慢消散,清醒的他又想起来心里的那个她。然后突然听到外面传来的打更声,不甚哀伤。他不愿太阳升起,不愿第二天的到来,只想慢慢享受这凄清的夜晚。[2]
周邦彦(1057-1121),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被尊称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