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秦腔剧院成立于2005年,为西安市重点院团,系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下属事业单位。西安秦腔剧院由原西安易俗社、西安市秦腔一团、西安市秦腔二团(西安青年艺术团)、西安市五一剧团4个剧团合并组建。为保护和利用好秦腔艺术品牌,有利于秦腔面向市场演出,剧院下设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两个非法人分支机构。
2007年6月26日,秦腔剧院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整建制移交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西安曲江新区。在曲江新区管委会的领导下,西安秦腔剧院在体制改革上不断推向深入,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探索创新,狠抓艺术生产和艺术质量,取得了多项成果。将传统秦腔艺术与现代交响乐及高科技舞台手段相结合,创作上演了大型秦腔交响诗画《梦回长安》、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举办了《秦腔之夏》、《今夜曲江月更明》等大型演出;在5·12地震发生后,举办了抗震救灾专场演出,将全部收入捐给灾区。
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梦回长安演出分公司、三意社演出分公司、易俗社演出分公司、西安曲江民族乐团四个演出实体。公司全体员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迅速投入到剧目排演工作中,在较短的时间里创作了大型秦腔音乐剧《杨贵妃》,作为“献礼建国六十周年”系列演出活动的开局。此次献礼演出活动还包括《红色经典秦腔演唱会》、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西安曲江民族乐团音乐会》等一系列好戏、大戏,全面展示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改制成果,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好评。
2009年9月,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又传捷报,被评为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向全国舞台精品工程冲刺。与此同时,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重新精加工复排了一批秦腔优秀传统剧目,为进一步拓宽演出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坚持以市场化、精品化、产业化为目标,打造全国一流的艺术院团。未来5年,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将依托西安曲江新区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的优势,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化、精品化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发展成以演艺、旅游、商业为主营业务,用现代企业运作的大型文化演出集团。
1、西安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由孙中山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和孙仁玉二人共同发起成立,其宗旨为“移风易俗,辅助社会”。1957年戏剧家田汉先生经过考证认为,易俗社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团体,为“中国第一”,在世界上仅次于法国芭蕾舞团、莫斯科艺术剧院,为“世界第三”。1924年,鲁迅先生在西北大学讲学时,曾多次到易俗社观看演出,捐赠讲学金,并题“古调独弹”匾额相赠。目前西安易俗社有剧本存量800余种,1000多册。西安易俗社在近百年历史进程中,创作并演出了大量优秀剧目,如《三滴血》、《游龟山》、《西安事变》、《软玉屏》等,其中《三滴血》1960年被改编为首部秦腔电影。剧院还涌现出刘毓中、孟遏云、陈妙华、肖若兰、全巧民、张咏华、杨天印等大批著名演员。西安易俗社现有《双锦衣》、《翰墨缘》、《夺锦楼》等数十本戏及四五十个精品折子戏。拥有以张保卫、齐爱云、李淑芳为代表的国家一、二级专业技术人员40余名,艺术行当齐全。演出足迹遍布陕、甘、宁、青、新、豫、晋、京等省市,并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大型演出,在西北地区享有盛誉。
2、西安三意社成立于1895年,原名为“长庆社”,创始人为苏长泰。“三意社”三个字是以苏氏三兄弟的乳名组合而成。在10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长期活跃于西安戏曲舞台,为秦腔剧种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深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演出过《赵氏孤儿》、《火焰驹》、《游西湖》、《打柴劝弟》等大量优秀剧目,并涌现出大批著名秦腔艺术大师,如苏长泰、苏哲民、苏育民、苏蕊娥、肖玉玲、王辅生等。西安三意社现有《玉堂春》、《谷雨》、《狸猫换太子》、《龙凤呈祥》、《墙头记》、《游西湖》、《清风亭》、《黑叮本》等数十本戏及四五十个精品折子戏。拥有以侯红琴、张涛等为代表的国家一、二级专业技术人员30余名,艺术队伍机构合理,演出阵容强大,演出足迹遍布西北五省及晋、豫、京等省市,并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大型演出,在西北地区享有盛誉。
西安秦腔剧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
www.sn.xinhuanet.com 2009-05-28 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 |
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秦腔是我国西北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剧种,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现代化、全球化和图像化的今天,戏剧消费者市场份额日趋缩减。 然而,西安秦腔剧院却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觅得商机,取得骄人成绩。 新华社记者冯国
2018年10月13日-14日,参加演出百年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