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女主人公露西·斯诺是一个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孤女。小说一开始描述了小露西在教母布莱顿夫人家作客的经历。这个家庭里还有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六岁小客人叫波琳娜,她和这家十六岁的儿子约翰·格雷厄姆·布雷顿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八年之后,露西到马奇蒙特女士家帮她照顾孩子。马奇蒙特女士很富有,但身体有残疾。她的男友意外受伤而去世。在马奇蒙特女士去世后,露西去了欧洲大陆,在法国的一座叫做维莱特的小城贝克夫人开办的女子寄宿学校学习法语,后来在这个学校当教师。
露西童年的朋友约翰当了医生,他碰巧也住在小城。约翰在贝克夫人的学校给学生看病,结识了并爱上该校的一名学生杰妮娅·范肖。后来约翰认识到杰妮娅的浅薄后和她分手。在这期间,学校的一位法语教师保罗·伊曼纽尔先生,常在暗处窥探露西,注视露西的一举一动,并逐渐爱上露西。露西和保罗虽然几经争吵,但这两个人后来成了朋友,并彼此相爱。保罗试图让露西皈依天主教,但露西坚持自己对新教的信仰,没有皈依为天主教徒。贝克夫人和其他一些人一起试图阻挠保罗和露西的感情。贝克夫人安排保罗去西印度工作。保罗在走前为露西买下一栋房子,让她开办一所学校。露西管理者所新学校并获得了成功。在此期间露西意外地从一位老朋友那里继承了一笔遗产。她用这笔遗产将这所走读学校变成了寄宿学校。
小说的结尾模棱两可,暗示了保罗先生在回家的路上死于海难。露西过着独身的生活,从爱的回忆中得到些许安慰。
译本序第一卷第一章 布列顿第二章 波琳娜第三章 游戏的伙伴们第四章 马趣门特小姐第五章 翻开新的一页第六章 伦敦第七章 维莱特第八章 贝克夫人第九章 伊西多尔第十章 约翰医师第十一章 女杂务工的小房间第十二章 小盒子第十三章 不合时宜的喷嚏第十四章 圣名瞻礼日第十五章 暑假第二卷第十六章 往日的时光第十七章 台地别墅第十八章 我们的口角第十九章 克娄巴特拉第二十章 音乐会第二十一章 反应 | 第二十二章 一封信第二十三章 瓦实提第二十四章 德·巴桑皮尔先生第二十五章 年幼的女伯爵第二十六章 葬礼第二十七章 克莱西公馆第三卷第二十八章 挂表链第二十九章 先生的圣名瞻礼日第三十章 保罗先生第三十一章 树仙第三十二章 第一封信第三十三章 保罗先生遵守诺言第三十四章 玛勒伏拉第三十五章 博爱第三十六章 不和的金苹果第三十七章 阳光第三十八章 阴云第三十九章 旧雨新知第四十章 幸福的一对第四十一章 克罗提尔德郊区第四十二章 尾声附录 夏洛蒂·勃朗特生平大事记 |
此目录参考资料来源: |
译本序第一卷第一章 布列顿第二章 波琳娜第三章 游戏的伙伴们第四章 马趣门特小姐第五章 翻开新的一页第六章 伦敦第七章 维莱特第八章 贝克夫人第九章 伊西多尔第十章 约翰医师第十一章 女杂务工的小房间第十二章 小盒子第十三章 不合时宜的喷嚏第十四章 圣名瞻礼日第十五章 暑假第二卷第十六章 往日的时光第十七章 台地别墅第十八章 我们的口角第十九章 克娄巴特拉第二十章 音乐会第二十一章 反应 | 第二十二章 一封信第二十三章 瓦实提第二十四章 德·巴桑皮尔先生第二十五章 年幼的女伯爵第二十六章 葬礼第二十七章 克莱西公馆第三卷第二十八章 挂表链第二十九章 先生的圣名瞻礼日第三十章 保罗先生第三十一章 树仙第三十二章 第一封信第三十三章 保罗先生遵守诺言第三十四章 玛勒伏拉第三十五章 博爱第三十六章 不和的金苹果第三十七章 阳光第三十八章 阴云第三十九章 旧雨新知第四十章 幸福的一对第四十一章 克罗提尔德郊区第四十二章 尾声附录 夏洛蒂·勃朗特生平大事记 |
此目录参考资料来源: |
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在择偶时首先考虑的是财富、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美貌等外在因素,而对于真爱——婚姻的基础,人们却很少考虑,或根本不予考虑。在两性关系中,男女双方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女性往往丧失自我,处于从属、受支配的劣势地位。男女双方缺乏理解、沟通与尊重,男性不把女性当做独立、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因为这样的社会观念,以及夏洛蒂贫寒的家境,更重要的是夏洛蒂对完美爱情的追求,这一切都使她的爱情经历极其曲折。她曾爱上出版商乔治·史密斯,因认为自己配不上他而放弃了这段感情。1842年2月,夏洛蒂和艾米莉去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所寄宿学校求学。夏洛蒂在校主要学习法语、德语和文学,后来又兼任英语教师。在两年的求学生活中,她爱上了才华横溢的埃热先生。1844年,夏洛蒂因返回家乡后,仍无法忘怀这段恋情,给埃热先生寄去了抒发炽热情感的书信。但由于埃热先生已经有了家室,两人的感情最终无疾而终。
然而,这一段经历她始终不能忘怀,无望的爱情一直刺激着她的创作冲动。1846年,她利用这段经历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教师》。1851年,她又再次以布鲁塞尔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了《维莱特》。书名“维莱特”的原文是法文villette,是“小城”的意思,英国人用这个字指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作者根据自己在创作时的处境和心境,她的创作意图是要为主人公露西安排的是一个悲剧的终场。但是她的父亲不喜欢这样凄惨的结局,要求女儿让露西有个好的结局。夏洛蒂不忍违背父亲的意愿,又不愿放弃自己原来的设想,于是就进行了改写,她没有明确交代保罗的确切命运,而是以开放性的结局结束了小说。
露西·斯诺(Lucy Snowe)
故事的叙述者和主角。一位长相普通、倔强,但真诚独立、自尊坚强、敢于反抗、敢于追求真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平时性情冷淡、软弱,但是也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和恨。比如在遇到相爱而不敢爱的人时,会压抑自己的感情;而在面对不公待遇时,也敢大声表达自己的愤怒。她是坚定的新教徒。
保罗·伊曼纽尔(Paul Emanuel)
保罗性格易怒、固执,有男性沙文主义倾向,是贝克夫人寄宿学校的一位教师,同时也是贝克夫人的亲戚。露西喜欢他的性格中的优点。他很慷慨,喜欢偷偷给露西送礼物。他很善良,赡养了死去的未婚妻的祖母。他是天主教徒,并试图让露西转信天主教。
约翰·格雷厄姆·布雷顿(John Graham Bretton)
他是露西教母布雷顿夫人的儿子,外表英俊、气度不凡,性格开朗、善良而温和。在作者笔下他是完美的化身。
中文名 |
英文名 | 介绍 |
---|---|---|
布雷顿夫人 | Mrs. Bretton |
露西的教母,约翰·格雷厄姆·布雷顿的母亲。孀居。 |
波莉·霍姆 | Polly Home | 美丽、聪慧、略微有点骄傲的英格兰女孩。露西和约翰幼时的伙伴,成年后成为一位女伯爵。 |
德·巴桑皮尔伯爵 | Count de Bassompierre | 波莉的父亲,敏感、爱思考,极其宠爱波莉。 |
杰妮娅·范肖 | Ginevra Fanshawe | 一位漂亮而又浅薄的女孩,贝克夫人寄宿学校的学生。 |
贝克夫人 | Madame Beck | 小说故事发生的女子寄宿学校的所有者和校长。身材矮胖。聪明、严格、呆板,在学校里喜欢监视每一个职工和学生。 |
罗西纳 | Rosine | 贝克夫人寄宿学校的女门房,聪明、漂亮。 |
此表参考资料来源: |
中文名 |
英文名 | 介绍 |
---|---|---|
布雷顿夫人 | Mrs. Bretton |
露西的教母,约翰·格雷厄姆·布雷顿的母亲。孀居。 |
波莉·霍姆 | Polly Home | 美丽、聪慧、略微有点骄傲的英格兰女孩。露西和约翰幼时的伙伴,成年后成为一位女伯爵。 |
德·巴桑皮尔伯爵 | Count de Bassompierre | 波莉的父亲,敏感、爱思考,极其宠爱波莉。 |
杰妮娅·范肖 | Ginevra Fanshawe | 一位漂亮而又浅薄的女孩,贝克夫人寄宿学校的学生。 |
贝克夫人 | Madame Beck | 小说故事发生的女子寄宿学校的所有者和校长。身材矮胖。聪明、严格、呆板,在学校里喜欢监视每一个职工和学生。 |
罗西纳 | Rosine | 贝克夫人寄宿学校的女门房,聪明、漂亮。 |
此表参考资料来源: |
在夏洛蒂的小说中,《维莱特》是哥特式情节最多的作品。作品中既有传统式的哥特式情节,又有具有作者自己特点的哥特式情节。作者对哥特式技巧的运用和新探索增加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
哥特小说是十八世纪末英国流行的小说,强调潜意识、梦幻,对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有很大影响。它的三要素是哥特式的古堡,恐怖、神怪情节和事物的巧合性。《维莱特》中华尔雷芬夫人的住宅,传说中被活埋的修女的鬼魂,主要人物异地巧遇的描写正与这三个要素一一对应。
夏洛蒂·勃郎特一反文学中常见的女主人公标准形象,创造一个不是美人的女主人公,应该说是小说艺术中的创举。有人认为,夏洛蒂有意写一个相貌普通的女主人公,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出于艺术原则。作者要写一个各方面都平凡的人,靠自己的努力争取自己的事业和爱情。十九世纪就有批评家指出了夏洛蒂的小说中的现实性和民主性两大特色。有人说,她以最低的现实主义,达到最高的浪漫主义。也就是说,用写普通人的思想感情来表现人性的崇高和美。
英国过去的小说为了让读者心情舒畅,一般都是大团圆结局。而夏洛蒂的四本小说,有两本不是圆满结局。简·爱虽然终成眷属,但有遗憾——丈夫瞎了。这是使小说从传奇性走向现实性的一步。《维莱特》的结局是一个创新。露西·斯诺眼看着要得到她期待已久的幸福了,保罗却在海上遇到风暴,生死未卜。作者留下了一个两种可能的结局让读者去选择。
夏洛蒂的作品中的每一个女主人公都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体现出作家本人强烈的女性意识。夏洛蒂是一位独特的女性。由于终年生活在偏僻的荒原,她的视野并不像盖斯凯尔夫人那样广阔;悲苦的生活又使她整天与孤独、痛苦相伴,所以她关注的仅仅是个人的生存问题,她的女性意识是她自己对生活的一种体悟。夏洛蒂独特的家庭背景、维多利亚时期对女性的要求以及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女性意识的形成。
夏洛蒂在《维莱特》中展示了自己对生活和爱情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对女性问题的更深切的关注,并尝试在一个男权的社会中找到解决女性问题的办法。这一点在作者的其他作品中很少见到。作者通过露西的行为,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强压给女性的价值观,赞扬了女性的独立精神。作者还通过作品中其他女性角色的塑造,揭露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低下地位。通过对这些女性角色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渴望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自主意识。
夏洛蒂一生都在思考女性问题,在写《维莱特》时,她已经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新、更成熟的认识,并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如何找到出路提出了现实可行的办法:她认为女性要想获得全面的发展和解放,应该把工作而非婚姻视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女性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而不是将自己局限于家庭生活。
在《维莱特》中,夏洛蒂塑造了几个主要的女性角色并在她们身上分别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爱情观以及维多利亚时代主流的爱情观。作者通过露西这一角色,表达了她理想的婚姻模式:男女双方各为主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双方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达到心灵的契合。作者通过波莉和约翰的爱情关系,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主流的爱情观,即两性关系中,女性处于劣势、被动、屈从的地位。作者又通过对杰妮娅角色的塑造,抨击了把婚姻视为争取权利、获得财富的途径的观念。
夏洛蒂小说中有关爱情、婚姻和妇女解放的观点是如此先进,大大颠覆了传统婚姻观,因此后来有些评论者把她评价为妇女运动的先驱。
出版年 | 译者 | 出版社 | 备注 |
---|---|---|---|
1987年 | 谢素台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1994年 | 吴钧陶,西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0年再版 |
1996年 | 陈才宇 | 河北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