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孰溪[1]
⑴《太平寰宇记》:姑孰溪,在太平州当涂县南二里。姑熟(姑孰),即古县名。此水经县市中过,故溪即因地以名之也。《江南通志》:姑熟溪,在太平府当涂县南二里,一名姑浦,合丹阳东南之余水,及诸港来会,过宝积山入大江。周必大《泛舟游山录》:姑熟溪,水色绀碧,与河流不相杂。陆放翁《入蜀记》:姑熟溪,土人但谓之姑溪,水色正绿,而澄澈如镜,纤鳞往来可数。溪南皆渔家,景物幽奇。
⑵《元和郡县志》:丹阳湖,在宣州当涂县东南七十九里,周围三百余里,与溧水县分湖为界。《六朝事迹》:丹阳湖,图经云:在溧水县西八十里,与太平州当徐县分界。唐李白尝游此湖,酷爱其景,乃张帆载酒,纵意往来而作诗曰“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云云。《太平府志》:丹阳湖在府城东南,跨多福、黄池、积善、湖阳等乡,徽池、宁国、广德诸州之水汇之,与江宁之高淳、溧水,皆以湖心为界。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太平之巨浸也。
⑶《太平寰宇记》:青山,在太平州当涂县东三十五里。齐宣城太守谢朓筑室及池于山南,其宅阶址尚存,路南砖井二口。天宝十二年改为谢公山。《江南通志》:谢朓宅,在太平府东南青山之椒,南齐谢朓守宣城时建别宅于此,今为保和庵。路旁有井,名谢公井。陆放翁《入蜀记》:青山南小市有谢玄晖故宅基,今为汤氏所居,南望平野极目,而环宅皆流泉、奇石、青林、文筱,真佳处也。由宅后登山,路极险巇。凡三四里许,至一庵,庵前有小池曰谢公池,水味甘冷,虽盛夏不竭。
⑷《方舆胜览》:凌歊台,在太平州城北黄山上。宋武帝南游,尝登此台,乃建离宫焉。《江南通志》:凌歊台,在太平府当涂县黄山,有石如案,高可五尺,顶平而圆,宋武帝建宫避暑处。周必大《泛舟游山录》:出北门五里余,登凌歊台,台在黄山上,本不高,而望甚远。西南即青山,却顾采石、天门及溧阳、和州诸山,皆在目中。
⑸王筠诗:“开窗延叠嶂。”
⑹丘希范《与陈伯之书》:“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谢瞻诗:“夕阴暖平陆。”《尔雅》:“大野曰平,高平曰陆。”
⑺《一统志》:桓公井,在太平府城东五里白纻山,晋桓温所凿。
⑻按《广韵》:湛,与沉同,音皆直深切。兼引《汉书》“从俗浮湛’句于“湛”字下,盖“沉”、“湛”古通用也。
⑼《艺文类聚》:《丹阳记》曰:江宁县南四十里有慈母山,积石临江,生箫管竹。王褒《洞萧赋》所称,即此竹也。其竹圆致,异于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其后惟此干见珍。故历代常给乐府,俗呼为鼓吹山。李善《文选注》:《江图》曰:慈母山,此山竹作箫笛,有妙声。《太平府志》:慈姥山,在当涂县北四十里,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估舟尝依此以避。其山产竹,圆体而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
⑽龙吟,用马融《笛赋》中语。凤曲,用箫史事。
⑾《晋书》:顾悦之曰:“蒲柳常质,望秋先零。”蒲柳,今之水杨也。其叶易凋落。
⑿《太平寰宇记》:望夫山,在太平州当涂县北四十七里。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为石。其山临江,周围五十里,高一百丈。
⒀《广韵》:颙,仰也。
⒁《江南通志》:牛渚山,在太平府城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矶,曰牛渚矶,与采石矶相属,亦名燃犀浦。晋温峤燃犀照水族于此。《太平府志》:牛渚矶,在当涂县采石山下,江漘有石柱高丈许,突兀峭壁间,相传古有金牛见此,故名。《后汉志》丹阳疆域独称“南有牛渚”,孙吴、东晋每宿重兵其地。
⒂《韵会》:“洑,水洄也。”
⒃《异苑》: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其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车马,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
⒄《方舆胜览》:灵墟山,在当涂县南十里。《一统志》:灵墟山,在太平府城东北三十五里,世传丁令威学道飞升于此山椒,坛址犹在。山有洞,后有井,大旱不竭。
⒅《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墟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敌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江南通志》:丁令威,辽东人、为泾县令、游姑熟,乐灵墟山泉石幽秀,炼丹于此。丹成,翔虚去。
⒆《抱朴子》:第一之丹名曰丹华,第二之丹名曰神符,第三之丹名曰神丹,第四之丹名曰还丹,第五之丹名曰饵丹,第六之丹名曰炼丹,第七之丹名曰柔丹,第八之丹名曰伏丹,第九之丹名曰寒丹。凡服九丹,欲升天则去,欲且止人间亦任意,皆能出入无间,不可得而害之矣。
⒇《太平寰宇记》:天门山,在太平州当涂县西南三十里。有二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天门,按《郡国志》云:天门山,亦名蛾眉山,楚获吴艅艎于此。两山相对,时人呼为东梁山、西梁山。《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宋孝武诏曰:梁山层岫云峙,流同海岳,天表象魏,以旌国形,仍以二山立阙,故曰“天门”焉。《太平府志》:天门山,在郡西南三十里,亦称东梁山,与和州西梁山夹大江对峙,自江中远望,色如横黛,修妩静好,宛宛不异蛾眉,故又名蛾眉山。[2]
姑孰溪
我喜爱这溪水的清幽,乘兴在水中漫游。荡起船浆怕惊动鸥鸟,垂下钓竿等待鱼儿上钩。水波翻动了朝霞映下的艳色,岸上的春山延绵着重重叠叠。不 知是哪家的女子在水边浣纱,可惜与这红颜少女不曾相识。
丹阳湖
淼淼湖水似与天相连,风波浩荡永无止境。远处的商船象从天上而来,一片白帆在云间航行。千岁之龟游于莲叶之上,鸟儿宿在芦花丛间。少女荡起轻快的小舟,歌声伴着流水的声音。
谢公宅
青山已在暮色笼罩之中,谢公故宅一片寂静。竹林里人声已经消逝,水池中映出的月色显得格外清冷。庭院里到处是衰败的荒草,厚厚的苍苔已积满废井 。只有那清风显得幽闲自在,时时在泉石间奏起乐声。
凌歊台
为暸望旷野而登上古台,台高真使人能够极目。重峦叠嶂在远空中排列,杂花绿树在高平的陆地上相间密布。闲云有时飘入窗内,翠野之中长出了松竹 。我很想看一看碑上的文字,无奈那青苔侵满了碑石,怎能让我去读?
桓公井
掘井的桓公早已成为古人,废井却至今未曾枯竭。石壁上积出冷冷的苍苔,井中的寒泉中沉着一片孤月。山上的桃花到了春天还要开放,梧桐渐渐在秋风中落叶。可惜这里路远人迹罕至,谁能见到这古井之水依然清澈?
慈姥竹
野竹丛丛傍石而生,似烟霭掩映着慈姥山岛。那翠色的落影使江波澄绿,虚声中使人感到寒冷来得太早。竹制箫管能吹出龙吟的声音我未曾听到,但制成笛子吹出的凤曲应当更好。希望你不要学蒲柳的早凋,而要保持自己的坚贞节操。
望夫山
仰首远望身临碧空,永远是那充满离别之怨的面容。江草不知道愁苦,岩间的花儿只管斗艳争红。远征的夫婿相隔千山万重,千里音信实难相通,春去 秋来的年复一年,这苦苦的相思何时了终?
牛渚矶
绝壁直临着大江,山峰连绵耸立相望。乱石突兀于伏流之间,回波相激自成巨浪。我惊奇那林木的葱笼秀异,而不敢测知水下精灵的形状。更有那夜间的山猿啼叫,使我忧心忡忡像醉在江上。
灵墟山
丁令威辞别了世人,拂去俗衣来到这修仙之路。潜身炼成了九丹,方随着彩云而去。今日这里的松树藤萝已掩蔽了修炼的幽深山洞,长年荒寂,桃杏已隐入在丛木深处。不知他成仙化鹤以后,往来于辽东与灵墟山之间有了几度?
天门山
远远出现于江面上的天门山,两座山峰隔江相对。江岸掩映在松色中显出了寒意,巨石将江浪激成花一样碎。天边的群山参差起伏,缥缈立于晚霞外围。航船随着落日远去,四看山色苍苍,如同沉于一片青霭。
《姑孰十咏》当为李白晚年经当涂而作。这十首诗中既写春山、夏莲,又写秋桐、凋柳,或非一时之作。似分别作于天宝后期及上元、宝应年间。
苏轼《东坡志林》卷二:“过姑熟堂下,读李白《十咏》,疑其语浅陋不类太白。孙邈云:闻之王安国,此李赤诗,秘阁下有赤集,此诗在焉。白集中无此 。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卒为厕鬼所惑而死。今观此诗止如此,而以比太白,则其人心疾已久,非特厕鬼之罪。”
孙邈云:“闻之王安国,此乃李赤诗。秘阁下有赤集,此诗在焉,白集中无此。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其后为厕鬼所惑而死。今观其诗只如此,而以比李白,则其人心恙已久,非厕鬼之罪也。”
陆放翁《入蜀记》卷二:“李太白集有《姑熟十咏》,予族伯父彦远尝言:东坡自黄州还,过当涂,读之,抚掌大笑曰:‘赝物败矣,岂有李太白作此语者?’郭功父争以为不然。东坡又笑曰:‘恐是太白后身所作耳。’功父甚愠。盖功父少时诗句俊逸,前辈或许之以为太白后身,功父亦遂以自负,故东坡因是戏之。或曰:《十咏》及《归来乎》《笑矣乎》《僧伽歌》《怀素草书歌》,太白旧集本无之,宋次道再编时贪多务得之过也。”
严评本载明人批:“此乃十首侧律,一一精妙,更无迹可求。”
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一:“《姑熟十咏》,前辈疑非白作,信然。”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东坡云:‘余尝舟次姑孰堂下,读《姑孰十咏》,怪其语浅近,不类太白。王平甫云:此李赤诗也。赤见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后为厕鬼所惑以死。今观其诗止此,而以太白自比,则其人心疾久矣,岂厕鬼之罪也。’苕溪渔隐曰:东坡此语,盖有所讥而云。”
《明文海》卷二五三徐火通 《李翰林集》云:“李太白《姑孰十咏》,东坡怪其语浅,不类太白。孙邈子思以为李赤之诗,且谓:‘赤诗止此,而以太白自比,则其心疾已久矣,岂厕鬼之罪哉?’今观《十咏》,体格声调,无可指摘,且中多佳句。如‘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又‘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又‘石甃冷苍苔,寒月湛孤月’,又‘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又‘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此非太白不能办也。藉令果出赤手,亦自可传,何至诋为病狂丧心之语?俗儒吠声,一至于此。愚又谓唐人讥讽时事,多讬寓言,如李赤《河间妇》,亦乌有先生之类耳,以为实有其人,似亦愦愦。”
《全唐诗》卷四七二:“李赤,吴郡举子。尝自比李白,故名赤,诗十首。”下列《姑熟杂咏》,注云:“一作李白诗。”《全唐诗》卷一八一载李白《姑熟十咏》,题下注云:“一作李赤诗。”《姑熟杂咏》与《姑熟十咏》为同一组诗。按《柳河东集》卷十七《李赤传》 :“李赤江湖浪人也。尝曰:吾善为歌诗,诗类李白,故自号为李赤。游宣州,州人馆之。 其友与俱游者有姻焉,间累日及从之馆。……”但未及作《姑熟杂咏》事。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按陆游《入蜀记》卷三:“李太白往来江东,此(池)州所赋尤多。如《秋浦歌》十七首及九华山、清溪、白笴陂、玉镜潭诸诗是也。《秋浦歌》云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又曰:‘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则池州之风物可见矣。然观太白此歌高妙乃尔,则知《姑熟十咏》决为赝作也。” 张才良主编的《李白安徽诗文校笺》以张才良《〈姑熟十咏 〉作者辨证》以及房日晰、张源泰《〈姑孰杂咏〉非李赤作辨》二文,证之《姑孰十咏》为李白所作,并谓柳宗元《李赤传》纯属虚构,如《蝜蝂传》之类。詹本评此论曰:“恐亦未必。”
李白像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