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叫城遗址1998年-2007年,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1]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的重点课题“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专家现场会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举行。会上,专家宣布发现一处主体部分至少330平方米、加南廊至少500平方米的木结构房子。
鸡叫城遗址此处垣壑尚存,相传有仙人夜间筑城,鸡叫而成,故名鸡叫城。城呈圆形,东西长约480米,南北宽约460米,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四周城墙用黄色粘土夯筑而成,有明显的夯筑层。残高2~3米,城四面各有豁口,应为城门遗址。外有围壕,现为许多大小不等的堰塘和低洼田分布在古城埠外。西北两面为人工河,东南两面以自然小河为壕。在东北两门外约1公里处,各筑烽火台一座,残高2~4米。早年调查在城内发现有龙山文化遗存,多灰色夹砂粗陶,有大口罐、敞口尊等。
1997年于西城墙探沟内发现龙山时期陶片,专家认为此系屈家岭文化中、晚期的古城(距今5200~4000年),陆续使用到龙山时期。
1998年,发掘190平方米,墙体地层关系可分为七层,底层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晚期居住遗址,柱洞密而小,一般直径15-20厘米,深度在20~30厘米。
鸡叫城遗址三重环壕的聚落结构在长江流域属于首次发现。城外水稻田的发现,为此前出土的海量谷稻壳找到了来源。至此,可以看到鸡叫城遗址的发展过程:由油子岭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演变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大型城址,由屈家岭文化时期的一重环壕发展到石家河文化时期的三重环壕。[3]
鸡叫城遗址鸡叫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此一大型聚落遗址,对研究原始社会发展和国家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在鸡叫城聚落群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相关遗址的年代从彭头山文化到肖家屋脊文化,展示了该范围史前时期从简单社会到复杂社会连续6000年的演变情况,覆盖了中国史前社会文明化历史的全过程,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进程的缩影。孙家岗遗址的F13房屋结构及朝向,在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到商周这段时期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孙家岗墓地的土坑墓及墓葬形态与高堰村石家河文化墓地、城河王家塝墓地屈家岭文化墓葬,可谓一脉相承。要继续沿着这些线索,追寻在“最早的中国”的形成时期,长江中游是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融入其中的。
鸡叫城遗址2022年3月31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公布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鸡叫城遗址在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