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底,为了进一步以文化为锐利的武器,配合抗日斗争,鼓舞人民,打击敌人,陈毅考虑将苏北的文化人集中起来,在阜宁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停翅港与华中局所在地汪朱集之间(今陈集镇老曹村)设置一个文化村。
说到“卖饭曹”的来历,相传明朝初年,一些曹氏家族从苏州阊门迁徙到淮安府庙湾场(今阜宁县城西南方向约45华里处)定居,从事农耕。当时,从庙湾场至淮安府有一条官道必经曹氏村庄,且官府车马、南北客商,熙来攘往,因此,曹氏经营的卖饭小铺便在官道旁应运而生了。
文化村于9月16日在卖饭曹正式诞生了。这是苏北文化人的一件喜事。受陈毅的委派,杨帆主持文化村的工作。文化村设立了招待所,专门接待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此外,还办了食堂、俱乐部,安排文化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尽管当时根据地物质条件很差,但军部对这批文化工作者还是给予特殊照顾。陈毅、彭康、黄克诚等领导人经常到文化村看望他们,关心他们的吃住和安全,并同他们纵论天下,品茗赋诗。常住文化村的主要有杨帆、阿英夫妇、范长江、胡考、池宁、铁璎、天然、李明、徐雪寒、孙冶方等十几个人。在文化村附近还住有“军鲁工团”的贺绿汀、行政学院的车载,抗大华中总分校的薛暮桥、《盐阜大众报》的王阑西等一批文化人,他们经常到文化村聚会,或挥毫作书,或交流棋艺,或赋诗唱和,感情融洽,思想活跃,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