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下村

岭下村

中文名 岭下村
古名 锦厦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著名景点 大王坮
邮政区码 351100
面积 9.6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概述

[2]十九都二册,清雍正十三(1735)年屏南分县后划二都。据记载,当时岭下包括埔峰境(今岭下村)、开源境(今开源村)、佑源境(锦厦新村一带)、上山富境、双楼境(今龙泉寺一带)、桂芳境(今岭下卫生院至景福寺一带),据老一辈说,鼎盛时期的岭下,方圆数里内分布着大小十几个村庄,居住着陆、游、周、陈、郑、高、彭等十多姓人口。

岭下的鼎盛时期在两宋至元朝,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连接福宁——建宁两府的“上下府”古干道从锦厦境内穿过,从岭下沿古干道往北十里就是与建瓯交界的分水隘,隘口设有隘楼和分水头塘讯;从岭下往东北经谢坑、葛畲到下山口塘讯可与青岭古干道相接;从岭下沿古干道至梨洋溪口往西经梨洋、富竹、东峰可达上楼塘讯。二是有宝兴银场,该矿自开办至关闭经历四个朝代474年,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岁收课银高达六万一千五百两。这一时期也恰好是岭下的鼎盛时期。因交通便利,又有宝兴银场,过往客商众多,使岭下的边贸活跃,成为这一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商业中心。

;岭下古时候的人口数已无从查考,据历史资料记载,主村埔峰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的128户至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8年)的120户再至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的85户,在这长达529年的时间里,其户口但没有增加,反而逐年递减,这表明岭下的鼎盛时期应在两宋至元朝,从明中叶起就开始从兴盛逐渐走向衰落,其历史原因无从查考。但根据有关资料分析,结合老一辈的传说,匪患频繁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岭下地处屏南、建瓯、政和三县交界地区,周围峰雄岭峻,森林茂密,且山高皇帝远,各县政务管理鞭长莫及,官府征赋难收,因而盗寇蜂起。就连岭下境内开源村南一座不太险峻的山上(俗称寨坮),也有一座山寨,据说山下的周厝里村就是被啸聚在这座山寨的盗寇所毁灭。为了防寇,埔峰、开源等村都建起了围墙、村门和岗楼。因此,造成岭下由兴转衰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匪患影响之说是不无道理的。

岭下村的人文、交通等建设也大都在两宋至元代之间,据记载,后梁龙德三年(924年)建登云寺(俗称红亭);北宋建隆年间(960-964年)建景福寺;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建崇福寺,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建花桥(今广利桥);南宋德祐元年

(1275年)建补阁堂;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建三教堂供奉魏伯阳、虞会启二仙,后改为龙泉寺;元朝元统六年(1339年)建开源长桥(今广福桥)等寺庙与廊桥。

2、地理位置

岭下村位于屏南县西北隅,是一个四面群山环绕的小盆地。岭下溪从中穿过,溪两岸有许多珍贵的古树名木,如红豆杉、水杉、楠木、柳杉等。

3、环境条件

岭下村海拔880米,山清水秀,全年气温平均16摄氏度左右,素有“天然空调”之称,有一个面积1200亩全县最大的岭下洋。

4、村镇规模

岭下村下辖岭下、锦厦新村两村,全村404户,1862人,其中劳动力420人。全村耕地面积1600亩,山地面积22295亩。

优秀文化遗产

岭下村传统建筑有三类:古廊桥、古民居、古寺庙。

(1)古廊桥特色

广福桥广福桥广利桥广利桥岭下村现有建于宋代的两座折线型木拱廊桥——广福桥与广利桥。广福桥又名溪源桥,元元统元年(1333)始建,清嘉庆十二年(1806)重建,全长29.47米,宽5米,孔跨24.17,廊屋,悬山顶,减柱穿斗式木构架,两旁设风雨板、栏杆和长条凳。广利桥又名花桥。宋代始建,明正统年间(1436—1449)重建,清乾隆二十九年(1775)重修;全长28.33米,宽5米,孔跨19.19米;结构同广福桥。[3]

(2)古民居特色

古民居太府堂为二 层土木结构三进式房屋,占地面积1082平方米,全厝有厅堂3个、住房18间、天井8个,厨房16个。前厅大门左前方为下马厅,右前方是炮楼,大门上横排着两对“户对”。门口屋檐下曾挂有“文魁”牌匾,厅堂由四个直径36公分的柱子抬起屋梁,正厅堂面积最大有52.6平方米。[4]

(3)古寺庙特色

景福寺。景福寺坐落在岭下村后溪龙山,是一座具有1043年历史的古老寺院,建于北宋建隆年间(960至963年)初建,千余年来,景福寺历尽沧桑,几经兴废。1983年,岭下几位村民筹资重塑三宝、观音、弥勒、韦陀、伽兰等主要佛像,寺院初具规模。明景泰年间,来自浙江平阳的寂照禅师曾留下诗篇:巍巍梵宇蔓颓垣,古寺苍苔昼掩门。犬吠屋腰山杳杳,虫鸣阶下草荒荒。寒溪淡月蒹葭冷,篱落西风桔柚香。昔日凤凰池上客,也曾此地拜慈光。

龙泉寺。始建于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原名三教堂,祀魏伯阳,虞会启二仙,俗称仙堂,两进土木建筑,粉墙黛瓦,天井种植花木,明清时曾是“锦厦书院”。后因委托景福寺僧人代管,被改为“龙泉寺”。现正殿仍祀魏、虞二仙,后殿为佛殿。

古文化遗址有大王坮遗址。大王坮遗址位于岭下村东南200米处的一个小山丘上。1987年省文物考古队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采集标本有印纹灰硬陶片、砺石等。陶片纹饰有方格纹、编纹、绳纹等,经专家鉴定为青铜时代文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