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创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辛弃疾
【作品体裁】词
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 小桥横截,缺日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 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 沁园春】
沁园为东 汉明帝为他的女儿 沁水公主修建的 皇家园林,园址位于焦作西北部的 沁河出山口一带。据《 后汉书 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 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作为 词牌名,创始于初唐。亦名《 寿星明》。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阕四平韵,后阕五平韵,一韵到底。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 稼轩,历城(今 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 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 《美芹十论》与《 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 落职闲居于 江西上饶、 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 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 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 苏辛”并称。有 《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 辛稼轩诗文钞存》。
读辛弃疾这位大词人的山水词,就会发现他多么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神与物游”的境界,他笔下的山水似乎和人一样,有思想,有个性,有灵气, 流连其间,言感身受,别有新的天地。这首 《沁园春》便有这种特色。
这首词大约作于公元1196年( 宋宁宗庆元二年)落职闲居之时,写的是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灵山“高千有余丈,绵亘数百里”(《江西 通志》),有七十二峰。“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就是写这里 千峰万壑的宏伟气象。这里的山峦或“西驰”,或东向,好像千千万万匹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来回奔驰,在词人笔下,静止的山活起来了, 动起来了!
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再写 近景:“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 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 万斛明珠弹跳反射。还有一弯 新月般的小桥,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词人犹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在莽莽苍苍丛山叠嶂的壮阔画面上,重抹了几笔韶秀温馨的情韵。
连绵不断的茂密森林,是这里的又一景色。辛弃疾在一首 《归朝欢》词序中说:“灵山齐庵 菖蒲港,皆长松茂林。”所以词人接着写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辛弃疾面对这 无边无垠的高大、葱郁的松树林,不由浮想联翩:这些长得 高峻的松树,多么像 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想自己“ 壮岁旌旗拥万夫”,何等英雄,而今人 老了,该当过闲散的生活,可是老天爷不放他闲着,又要他来统率这支十万长松大军呢!诙谐的笑语抑或是乐?抑或是苦?抑或是自我解嘲?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内心深处确实隐隐有一份报国无门的孤愤在。
在这种地方,词人轻轻点到即止,顺势落到自己山中结庐的事上来。齐庵,是辛弃疾在灵山修建的一所茅庐。他说,这房子选的地点还是不错的,“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每当 皓月当空,可以看到状如龙蛇般盘屈的松影,又可以听到声如风雨的万壑松涛,别有一番情趣啊!
上片写灵山总体 环境之美,下片则是词人抒写自己处于大自然中的感受了。辛弃疾处于这占尽风光的齐庵中, 举目四望,无边的青山千姿百态。拂晓,在清新的空气中迎接曙光,东方的几座山峰,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从晓雾中探出头来,争相同他见面,向他问好。红日升起了,山色清明,更是气象万千。看那边一座山峰 拔地而起,峻拔而潇洒,充满灵秀之气。它那 美少年的翩翩风度,不就像芝兰玉树般的东晋谢家子弟吗?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不就像 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么!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置身于这 千峰竞秀的大地,仿佛觉得此中给人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等诸种美的感受,好像在读一篇篇 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此中乐,乐无穷啊!在作者心目中,灵山结庐,美妙无穷,于是他关切地打听修筑偃湖的计划,并油然而生一种在此长居的感觉。
这首词通篇都是描写灵山的雄伟景色,在写景上颇有值得注意之处,它不同于一般描写山水之作,它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如写山似奔马,松似战士,写得龙腾虎跃,生气勃勃,实是词人永不衰息的斗争性格的写照,即他词所说青山与我“情与貌,略相似”也。显然,作者写此词,力图透过山峰的外形写出其内在的精神;力图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内在的美写出来。要传山水之神,光用一般写实的方法不行,于是辛弃疾借助于 用典,出人意料地以古代人物倜傥儒雅的风采来比拟山峰健拔秀润的意态,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来刻画灵山深邃宏伟的气度。表面上看来,这两两相比的东西,似乎不伦不类, 风马牛不相及,而它们在精神上却有某些相似之点,可以使人生发联想。这种独特的比喻,真可说是出神入化了!当然,为山水传神写照,是纯粹写观赏风景之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与作者的胸襟、与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境界,正像辛弃疾自己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词作者这种传山水之神的写意笔法,在山水文学上开创了一代先河,值得后人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