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大佛寺石窟

彬县大佛寺石窟

中文名 彬县大佛寺石窟
地理位置 陕西省彬县
批准时间 1998年
文保级别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入遗时间 2014年6月
目录导航

主窟简介

    主窟大佛依岩跌坐,身高二十四米,造形雄伟、雕饰富丽,发式作螺髻形,雍容端庆,耳垂披衣、袒胸、盘膝端坐在莲座上,体态自然丰满,颇显唐代风格。被誉为陕西和丝绸之路第一大佛。主窟两则有千佛洞、罗汉洞等。

  大佛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现已建立文管所,设专人保护并对游人开放。

历史资料

  彬县大佛寺系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邠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坂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初名应福寺,北宋仁宗为其养母刘太后庆寿时改名庆寿寺,该寺位于彬县城西10公里的清凉山下,石窟依山雕凿,就在理像,围绕窟内开龛70处,造像740多尊。窟平面呈平圆形,南北13米,东西28米,窟底周长74米,顶高25米。窟内主像为一佛二菩萨。大佛居中结跏跌坐,肩宽体厚,高约20米。上体穿窟室中心而上,佛两旁菩萨头戴宝冠,衣着华丽,身高均达15米许,故俗称“丈八佛”。窟壁为佛龛,均雕刻大小佛及菩萨等造像。窟前有护楼三层,可以登临眺望。此窟规模宏大,造像宏伟,雕饰富丽,技巧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大佛发式作螺髻状,面方,耳垂,披衣袒胸,腰下系结佩带两条,盘腿端坐在莲台之上;佛的左手着膝,右臂上弯,手掌向内,手指微屈,作说法状。全身姿态自然,肌肉丰满,面相端严。背景就崖雕刻而成,在靠近大佛的头部周围浮雕坐像七尊,边缘更围绕十九个飞天,是极富装饰性的精美雕刻。佛身健硕雄伟,所谓“一指之大几为腰”。寺亦因此得名。

  大佛窟西侧为“罗汉洞”窟群,西北排列四个小石窟,各窟大小不一,西起第三窟壁上浮雕经变故事六十余幅,并留有唐、宋以来游人题刻;其余三窟,各有立体石佛及菩萨造像数尊不等,亦都优美、生动,雕工细致。其东为另一窟群“千佛洞”,东西向排列三窟,中略小,为方形,另两窟较大,均呈方形。壁间浮雕三百余幅,另有少量佛造像和菩萨,栩栩如生。大佛寺石窟为我省现存古代造型艺术中唯一大型石窟。

精美洞窟

  全寺共130孔洞窟,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立体岩面上。其中有佛龛446处,大小造像1980尊。分四大部分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最值得一观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弥陀佛,跏趺坐于幽深空灵的石窟正中,美轮美奂,袒胸披衣,螺髻罩顶,两耳垂肩,月眉风眼,鼻直口阔。仰观金光灿灿的风腴面态,慈祥中透出威严,威严中又现慈祥。虔诚凝观,一股撼人的国量,透彻心扉。这是陕西第一大佛。在全国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但若以精美完好论,则位居各佛之冠,且别具一格。 气势磅礴,伟岸大度,充溢着伟人的博气象。有位专家在研究此大佛的论文中称:大佛造型与李世民相似。侍立于大佛两侧的菩萨分别为观世音和大势至,与大佛合称为西方三圣两尊菩萨身高均为176米也是非凡的艺术雕刻。各持法相,面相丰圆,佼秀慈雅,含蓄恬静所着锦衣,流畅自如,其形其神,无不透谢出天国里的至善至美。位天大佛窟东侧的千佛洞,则另具特色。

鬼斧结构

  此窟呈中心柱式结构。窟中主像为弥勒佛像,两边侍立的分别是弟子,菩萨,力士。除此各龛内大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两弟子两菩萨造像。尤其是众多的石雕菩萨造像,袒胸露腹,飘逸飞动显示出优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动人,游人会从中充分领略大唐时女性自由、活泼、开放的社会风尚。这些造像,多次被国外游客冠以“东方维纳斯”美称。佛洞位于大佛窟西侧。释迦牟尼佛为主像。

  释氏的一侍胁为文殊菩萨稳骑雄狮背上,狮颈系铃、狮尾甩动,给人以长啸奔腾的感觉。彬县大佛寺石窟目前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有众多的海内外游客仰慕而至,每日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三月初八,是大佛寺的传统庙会,这一日,数万游客,香客,从四面八方如潮涌来,盛况空前。如今,随着大佛寺旅游区内一座座旅游服务设施的崛起,愈来愈多的游人来大佛寺饱览神游,从而为人生增添一段美好难忘的回味。景点类型:古寺庙景点位置: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泾河南岸。

保护工程

  陕西省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县城以西约10公里处,开凿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因年代久远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佛洞内存在着顶部裂缝坍塌、窟壁渗水、佛像风化、背光剥落、窟内淤积、雨道变形、彩绘变色脱落等问题。为了有效地保护这座唐代石窟,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合作,对石窟进行研究保护。在长达10年的合作中,工程人员了解了大佛寺石窟的历史沿革及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对石窟进行了照究。在工程中,还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对石窟及佛像进行了受力状况的模拟分析。

人物铭记

  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开凿于唐高祖武德元年,是秦王李世民为悼念平定薛举之战而阵亡的将士所建。大佛洞、千佛洞、罗汉洞是其中的精华所在,都是初唐时期开凿,历经盛中晚唐完成的。大佛寺石窟中保存的历代碑刻题记颇多,晚清的金石学家叶昌炽就是在收集了大佛寺石窟103条题记的基础上,撰写成了《邠州石室录》一书的。1996年6月间,笔者全面系统地调查了大佛寺石窟,抄录了所有近二百条的碑刻题记,发现其中不乏历史上的名人题刻,有九位题刻人在正史中有传,一位曾被《宗室世系》表所提及,可补正史所载之缺。故在此特作专门介绍,以供史学研究者参考。 碑文中的丁汝昌,在(史稿》卷四百六十二《丁汝昌传》中记载道:“丁汝昌,字禹廷,安徽庐江人。初隶长江水师,从刘铭传征捻,积勋至参将。捻平,赐号协勇巴图鲁.晋提督。光绪初,留北洋差序,……九年,授天津镇总兵。……十四年,定海军经制,命为海军提督。二十年,赏加尚书衔。”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丁汝昌“自饮药死”。没有记录他这次在陕西的军事活动。以上十人在彬县大佛寺石窟的敬佛题刻,无疑可补正史记载之缺,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与完善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陕西彬垦大佛寺石窟开凿于唐高祖武德元年。

历史编年

  档案工作是科学研究现代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手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档案管理也日趋进步,各门学科和各个领域的档案都在进行管理方法的更新和规范,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文物考古学的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使其向科学化、系统化发展,为此,我们以陕西省彬县著名的唐代大佛寺石窟资料为试点,尝试对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献考

宋人题刻

  《文博》1997年6期刊登了常青的文章,内有新发现的三件宋人题刻,颇有历史价值,兹作考证如下:一、滕宗谅题记尚书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膝宗谅,诏守径塞,继至于此,后二日谨识石室.按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是范仲淹的好友,范曾为他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尚书刑部员外郎”是其官名,为从六品上(《宋史·职官志》八),是没有具体职事的虚衔.“直集贤院”是其职名。

彬县大佛寺

       大佛寺旧名庆寿寺,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泾河南岸,唐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径约21米,高30米,窟内有石雕佛像三尊,大佛依岩跌坐居中,高24米,上体穿窟室中心而上。两旁为胁侍菩萨,身高5米左右。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精细。窟壁凿小佛龛各种造像400个。大佛洞﹑千佛洞﹑罗汉洞是其中保存有造像的主要洞窟。

基本介绍

  大佛寺现遗址以大佛石窟为主,外围古色院墙及其他相应保护性建筑。石窟呈半圆形,径约21米,高30米,内有石雕佛像三尊,大佛依岩跌坐居中,高24米,上体穿窟室中心而上。两旁为胁侍菩萨,身高5米左右。造型优美,雕刻精细,线条流利。窟壁凿小佛龛400个,其中小佛石像各有造型。大佛洞﹑千佛洞﹑罗汉洞是其中保存有造像的主要洞窟。另外大佛寺外还有其它零散小石窟, 其中的石佛像,经过千年风雨水沙浸漫,虽失昔日风采;但千年沧桑又造就了与山水合一的灵秀韵味,其间释义,真是不可言喻。

历史发展

  大佛寺在唐代为应福寺,后改称庆寿寺。石窟造像主要雕造于唐初至唐文宗时期的 200年间,元以后曾大事装修。

详细描述

  大佛寺石窟开凿在任河南岸的石崖峭壁上。这里川流横列,山峰对峙,地势狭长如廊,径河自“佛洞”前蜿蜒东流,风光旖旎,环境优美。窟前5层楼阁屹立。这是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的佛教石刻造像群。1956年咸阳地区文管会对大佛寺进行了全面勘察。大佛寺石窟群现存大小窟、龛361个,其中洞窟107个,佛龛254个,内有造像的洞窟共19个,造像1498尊。东部87窟称之为“东窟”;中部12窟称之为“中崖”,即“明镜台”;西部8窟称之为“西崖”。东崖和中崖洞窟比较密集。开凿较早、规模最大和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大佛洞”。其次,是“千佛洞”和“罗汉洞”,大约开凿于唐高宗执政时期。窟前有砖木结构的5层护楼,原为唐建,现存建筑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经清代修建而成的,楼高32米。第一、二层用条砖“一顺一丁”平砌。台基为方形,顶部为六角的攒尖式顶。第一层门楣上刻“觉路”二字。第二层垒砌3个拱形门洞,正中门洞上刻“明镜台”3个字,3个门洞与大佛洞相通,大佛洞内光线明朗,便于礼佛者站在洞内瞻仰洞内所有的群像,使大佛洞内诸造像以最好的光线和最佳的角度呈现在礼佛者面前。自第三层之上全部成为木构建筑,各层面阔与高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整体轮廓为方塔形,每层辟有门窗,造有栏杆,拾级而上,可以登临眺望。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该寺最大的洞窟。窟平面成半圆形,径约34米,高31米。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塑像3尊。阿弥陀佛(俗称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宝石蓝髻护顶,秀眉慈目,跌坐于莲台之上。大佛头像后有2道圆形雕刻花边、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着19个飞天,构成富丽祥和的背光。侍立于两侧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身高15.6米,头戴宝冠,身着华丽缨珞,神态恬静。此外,窟内佛龛尚有造型各异小造像400余尊。此窟规模宏大,造像雄伟、雕刻精致,是古代造型中的一大宝库。“大佛洞”保存了当年华丽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环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飞天伎乐拱卫着弥勒佛宝阁,呈现出了一派西方极乐世界的欢乐景象。被誉为陕西和丝绸之路第一大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