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深熟石榴,向日笑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这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渭在《榴实图》中的题画五绝。
徐渭缘物寄情,以深山石榴自喻,沉痛地抒发了他那胸怀“明珠”而无人赏识,被社会弃置的凄惨心情。
名称:明代徐渭《榴实图》 |
作者: 徐渭 |
年代: 明代 |
尺幅: 91.4×26.5厘米 |
平尺: 2.13平方尺 |
价格: ¥2560元 |
装裱: 立轴 |
销售: 未售出 |
上市: 2009年03月 |
大写意派画多为文人墨戏,比一般的写意画更显得奔放、泼辣。其特点是只花片叶,随意点染,纵横历落,奇趣盎然,只求笔墨精练,富有情趣,气韵生动,而不拘于真实的描写。这种画风,是明代花鸟画的特色。作为水墨大写意画派的开创者,徐渭的功绩是不容抹煞的。
徐渭在这幅画中用狂草的书法题诗,字迹飞舞有势,字与画的风格,互相映衬,耐人寻味。题画诗的内容,反映了他悲观厌世、怀才不遇的心境。物我两融,寓真情实意于“深山石榴”的艺术形象之中。他在另一幅《墨葡萄》的题画诗中写道:“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显然,这同样流露了他自叹落魄潦倒的心情。徐渭的艺术作品,往往表现他愤世嫉俗的心情,其中有不趋权贵的,有孤高自赏的,也有抨击社会的。总之,借助笔墨抒发胸中郁积怨恨,是他美术作品的特点。
徐渭的创作意图,可从他的身世得到反映。他一生失意、坎坷。他青年时代,很有文才,但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 由此心灰怠懒。中年在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府当书记,参加过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斗争。后来,胡宗宪受弹劾两次被捕,不久传出胡瘐死于狱中,徐渭因受株连,清名受污,并受到排挤,几次自杀未遂,以至精神失常,误杀了妻子,被逮入狱,过了几年狱中生活。嗣后,在友人营救下,才侥幸出狱。这时,他已五十三岁。不幸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混乱、腐败的社会激愤不满,对世俗人情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再也不愿跻身仕途。此后,开始了他一生真正的艺术生涯。他游历名胜,著书作画,他的不少重要著作和绘画,都产生在这个时期。他以犀利的笔墨,用揶揄讽刺,嬉笑怒骂,旁敲侧击,含沙射影的笔调发泄心头的激愤。如他画《雪压梅竹》,表示对当权者迫害抗铵将领的抗议;画《伐木图》,揭露统治者耗费民力修筑宫殿,等等。暮年,他贫病交加,数千卷书籍变卖一空。正如他自己所说:“几问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至年迈古稀,终于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徐渭生活在明代后期,不悦为一位杰出的具有革新精神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他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不但诗、文、书、画纵横一时,对戏曲亦有很大贡献。特别在绘画方面,更有突出的成就。他对山水、花卉、人物、走兽、虫鱼、瓜果等无一不能,尤擅大写意花鸟画。他中年开始学画,继承梁楷、林良、沈周、文征明诸家写意花鸟画的风格,而不拘程式,用笔您肆狂放,泼墨汪洋淋漓。从他那随意挥写的写生画法,可以看出他“不求形似求生韵”的意境。他反对复古主义,抨击一味师古者为“鸟学人言”。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法,出现在明代后期的画坛上,说明了当时的“文人画”已经走向成熟,这一成就对于后来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徐渭留传后世的作品不少,除了《榴实图》、《墨葡萄》之外,还有《水墨花卉卷》、《芭蕉雪梅图》、《蕉石图》、《黄甲图》、《墨荷图》、《十贤集撰图》、《驴背吟诗图》等,为我国文化宝库贡献了一份重要的财富。
作者及作品(5)才名早扬
虽然出生在官僚家庭,但徐渭早年的生活并不愉快。由于是庶出,而两个嫡出的哥哥又比他年长二三十岁,所以徐渭在家中也没有什么地位。在徐渭十岁那年,苗夫人把他的生母逐出了家门。幼年夺母,对徐渭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虽然二十九岁那年他得以把母亲接回自己家中,但直到垂暮之年,他仍然不能忘怀这件事情。
他年轻时考秀才未取,在给督学官员要求复试的上书中这样说道:“学无效验,遂不信于父兄。而况骨肉煎逼,箕豆相燃,日夜旋顾,惟身与影!”显得很悲愤。成年后家道中衰,徐渭入赘妇家,生活当然也不那么自在。一个机警敏感的人,在如此坎坷的境遇中长成,自然容易养成执拗和偏激的性格。
徐渭生性极为聪慧。他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 扬雄的 《解嘲》作 《释毁》,轰动了全城。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比之为 刘晏、 杨修。二十来岁时他与越中名士陈海樵、沈炼等人相交往,为“ 越中十子”之一。沈炼曾夸奖他说:“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据说在一次酒宴上,主人有意为难徐渭,指着席上一件小东西请他作赋,暗中却命童仆捧上丈余长的纸卷。徐渭立身把笔,一气写尽,惊倒了满座的人。另外有一个关于徐渭的小故事,也能凸显他的聪明才智。在他年幼时,还在上私塾,老师看他聪明伶俐,便要考考他,让他拿着两个水桶去汲水,期间要度过独木桥,当时徐渭尚小,力气也不足,自是困难,但是塾师看见徐渭高兴地抬水回来,惊问方法,他高兴地说:把水桶放水里自然轻松多了!当时尚无浮力一说,徐渭的聪敏,让老师大加赞赏。屡试不第
自幼以才名著称乡里的徐渭,一向颇有些自负自傲,对功名事业充满了向往,然而在科举道路上却屡遭挫折。二十岁那年,他结结巴巴地考中了个秀才,此后一次又一次参加乡试,直到四十一岁,考了八次,始终也未能中举。其间二十六岁时丧妻,从潘家迁出,以教书糊口,直到三十七岁时应胡宗宪之邀,入幕府掌文书。徐渭在科举中一再失败,并不是偶然的。他暮年作《自作畸谱》,还特地记下了六岁入学时所读的岑参《和贾舍人早朝》诗句:“鸡鸣紫陌曙光寒”,流露出无穷的人生感慨。
从戎幕到牢狱
徐渭《墨花图》
嘉靖时期,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频繁侵扰,由于兵备松弛,官吏无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惨重损失。徐渭一方面以诗歌对此进行尖锐的抨击,一方面满怀热忱地投入到 抗倭战争中。他虽然身无一职,却几次换上短衣,冒险随军队来到前线,观察形势,然后记录下战事的经过,分析成败的原因,向有关官员提出破敌的方略。这些文章大都写得比较切实,不同于一般的书生议论。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徐渭以才名为总督东南军务的胡宗宪所招,入幕府掌文书。入幕之初,他为胡宗宪作《进白鹿表》,受到嘉靖帝的赏识。自此胡宗宪对他更为倚重,对他放任的性格,也格外优容。陶望龄《徐文长传》记载说:徐渭常常与朋友在市井饮酒,总督府有急事找他不到,便深夜开着大门等待。有人报告胡宗宪,说徐秀才正喝得大醉,放声叫嚷,胡宗宪反而加以称赞。当时胡宗宪权重威严,文武将吏参见时都不敢抬头,而徐渭戴着破旧的黑头巾,穿一身白布衣,直闯入门,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当然在幕府中也有许多不如意的事。胡宗宪出于各种原因,与权臣严嵩来往甚密,而徐渭是痛恶严嵩的,他最亲近的友人沈炼就因参劾严嵩而遭到杀害,但徐渭又不得不代胡宗宪写了一些吹捧严嵩的文字。
徐渭造像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被免职, 徐阶出任 内阁首辅。在徐阶的策动下,胡宗宪受到参劾,并于次年被逮捕至京(后来因平倭有功,只受到免职处分),徐渭也就离开了总督府。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胡宗宪再次被逮入狱,死于狱中,他原先的幕僚也有好几人受到牵连。徐渭生性本来就有些偏激,连年应试未中,精神上很不愉快,此时他对胡宗宪被构陷而死深感痛心,更担忧自己受到迫害,于是对人生彻底失望,以至发狂。他写了一篇文辞愤激的 《自为墓志铭》,而后拔下壁柱上的铁钉击入耳窍,流血如迸,医治数月才痊愈。后又用椎击 肾囊,也未死。如此反复发作,反复自杀有九次之多。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徐渭在又一次狂病发作中,因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她杀死,因此被关入监牢。他在狱中完成 《周易参同契》注释,揣摩书画艺术。徐渭被下狱后,友人纷纷予以援助。其中援助最为有力的,先是礼部侍郎诸大绶,后是翰林编修张元忭(即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的曾祖父),他们都是徐渭的至交,又都是状元出身,颇有声望。在这些朋友的解救下,徐渭坐了七年牢,终于借万历皇帝即位大赦之机获释。这是万历元年(1573年)的事,徐渭已经五十三岁了。
潦倒晚年
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徐渭已不再有什么政治上的雄心,但他对国事的关注却老而未衰。出狱后,他先在江浙一带游历,登山临水,并交结了许多诗画之友。万历四年(1576年)夏,徐渭 年轻时代的朋友,这时已经做到担负北部边防重任的 吴兑邀他北上,他便欣然前往。徐渭在宣化幕府的时间不到一年,但留下了不少描写北地风光、民俗和军旅生活的诗文。在写给许多官员的赠序中,他都喜欢议论政事,尤其是关于边防的策略。当时 张居正主持国政,对蒙古采取抚和的方针,徐渭对此表示赞赏。期间又过居庸关赴塞外 宣化府等地,闻 戚继光所云至辽寻 李成梁,教授其子 李如松兵法,结识蒙古首领 俺答夫人 三娘子。他在吴兑那里受到敬重,无奈身体不好,只得于次年春经北京回到家乡绍兴,注释 郭璞 《 葬书》。六十岁时,徐渭应张元忭之招去北京,但不久两人的关系就恶化了。据张岱的记叙,张元忭是个性格严峻、恪守礼教的人,而徐渭却生性放纵,不愿受传统礼法的束缚。张元忭常常以封建礼教约制徐渭,这使徐渭大为恼火。他曾对张元忭说:我杀人当死,也不过是颈上一刀,你现在竟要把我剁成肉糜!由于和老朋友的交恶,加上与官僚们交往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徐渭情绪郁愤,旧病复发,便于居京三载后重归家乡。此后,徐渭就再没有离开过山阴。
徐渭画像
晚年乡居的日子里,徐渭越发厌恶富贵者与礼法之士,所交游的大都是过去的朋友和追随他的门生。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据说有人来访,徐渭不愿见,便手推 柴门大呼:“徐渭不在!”其中只在张元忭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他一生不治产业,钱财随手散尽,此时只得靠卖字画度日。但手头稍为宽裕,便不肯再作。倒是一班门生和晚辈的朋友,或骗或抢,常常得到他的杰作。徐渭似乎特别嗜蟹,许多题画诗记载了朋友们用活蟹来换他画蟹的经过。最后几年,徐渭身患多种疾病,大约画也不能常作,生活更为贫苦。《徐文长文集》中有《 卖貂》、《卖磬》、《卖画》、 《 卖书》诸诗,显示出徐渭凄凉的晚境。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渭去世,年七十三。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