潋江书院

潋江书院

地理位置 江西兴国县潋江镇横街
占地面积 4903平方米
目录导航

景区简介

雕梁画栋的潋江书院,位于兴国县潋江镇横街,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朱门丹窗。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占地面积4903.8平方米。依山造形,五重递进,由门厅、讲堂、拜厅、魁星阁、文昌宫和崇圣祠组成一个建筑群。由低而高,阶梯次,设计严谨,布列有序,气势恢弘,雄伟壮观。1929年4月,红四军党代表毛泽东在潋江书院传达中共六大会议精神并主办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1930年至1934年,书院为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2001年6月,中宣部将潋江书院列入全国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5月,潋江书院被国家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潋江书院蕴涵毛泽东故居、兴国县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兴国县苏维埃政府(含革命委员会阶段)和建筑文化等四大文化,分别体现兴国红色、古色、客家、建筑文化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

布局介绍

门楼

牒楼式门楼,坐西向东,以取“紫气东来”之意。歇山顶门头,脊的两端,吻兽相向倒立,中有雄塑宝瓶。其下为红底蓝字的横额,上书“潋江书院”,云纹图案饰边,左绘“梅兰”,右绘“竹菊”。

余坪

跨进门楼,是宽敞余坪,可容纳千人。四周栽有8棵松柏,两株玉兰,朝北,登13级台阶为门厅,硬山屋顶,高为二层,共有四间。中为大门,红石门框,和合木门,书有红底蓝字“秀汇双江”横额嵌于门首。横匾左右分别为“北秀山河映双江”、“东汇泮水起人文”山水图。门前竖一对圆木丹柱。

花圃

入门厅,可见小四合院式的花圃。圃内奇花异草,芬芳四溢,峡谷侧有玲珑墙相隔。穿过花圃走道,上五级石阶为讲堂,共三间,硬山屋顶,脊有堆塑“丹凤朝阳”。飞檐之翘卷上,诗画相间,雅趣盎然。前为船篷顶檐廊,四根木质丹柱,红石鼓墩为基,支撑船篷,堂前左右为对称的木栅栏围屏,中堂三墙而无门,左右为花格门窗厢房。左右各一耳门,堂之东侧有学舍6间,两侧9间。

科厅

穿过讲堂,则是天井,上两级台阶为科厅。雕花绣朵,描龙绘凤。四角各一丹柱支撑硬山屋顶,四周均系花格长窗,前开和合门,门槛过膝,状若“大花轿”。厅内陈设黑漆书箧10多箱:史册、精华、蕴玉、简帛、翰林、国粹等。

魁星阁

魁星阁位于拜厅之后,比拜厅高五级石阶,攒尖 阁顶,顶有“双龙戏珠”彩图。四柱八角,角系铜铃,俗称风铃,风吹铃响,反衬幽静。书有“魁星阁”三字的横额,挂于阁顶和阁棚之间。顶棚澡井,俗名果合顶,或花轿盖,饰以“鲤鱼跃龙门”浮雕。阁基为条石垒砌,两侧围以红石栏杆,石柱上塑石狮,昂首相望,憨态可掬,栩栩如生。魁星阁,原为供奉魁星菩萨之处,状似应变亭,四壁透风,内栽6株仙人掌,长达20年,亭亭玉立,状如香烛。近年间花开四次,均是白色,冰清玉洁,实属罕见,甚是喜人,被称为“吉祥之兆”。 魁星阁二层阁棚下有一手持朱红毛笔,屈腿单立的魁星菩萨造型,意表“魁星点斗”。阁棚为三层,飞檐翘角,碧瓦朱槛,嵯峨挺拔于青天之下,鹤立鸡群于书院之中,为最高层建筑。

文昌宫

魁星阁后即文昌宫,两者前后紧连,唇齿相依,中间隔出一条人行道,旧为“文昌帝君”之供奉处。文昌宫,亦砖木结构,硬山屋顶,中堂顶棚有八角形藻井,雕花斗拱,上下五层花板,凹面为浮雕“龙凤呈祥”。六根红石大柱立于宫中,其中前廊石柱上原镌刻兴邑传胪学士钟启峋以“兴国”撰写的嵌字联一幅:“兴我小邦,示其文德;国之善士,简在帝心”。宫中堂两侧,各配楼房,上下两层共二间,厢房前还有软扇耳房。 宫的前部为船篷顶檐廊,其东西两端各一耳门,直通屋外。

崇圣祠

崇圣祠位于文昌宫左侧,有耳房纡通,中隔余坪,砖木结构,歇山屋顶,重檐翘角,红墙丹柱,双开花格大门,四根木柱支撑着顶棚,檐廊正中顶棚绘有“麒麟吐玉书”之彩画;中堂正中顶棚为藻井,其凹面为“双狮滚球”浮雕,侧为四向五屋,流云翘桥,山水画配诗。正厅天花顶棚其上绘有四幅对称彩图:一曰“蜂(封)猴(侯)拜象(相)”图;二曰“二鸭(甲)传芦(胪)”图;三曰“金鸡报晓”图;四曰“雀(爵)鹿(禄)蜂(封)猴(侯)”图。耐人寻味。 楼房前14米,屹立一座三门石碑坊,上刻龙头、狮身、花卉、卷云、面鼓……雕工之精细、线条之流畅、图案之隽秀,堪称石雕石刻艺术之精品,令人叫绝。

历史价值

潋江书院建筑艺术精湛,既有历史文化价值,又有现代革命意义,它是1929年4月毛泽东的故居。当年毛泽东在此写下著名的《兴国县土地法》,从此有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澎湃怒潮;有了十万兴国男儿如鬃发怒耸的雄狮,呼啸着跟毛委员当红军闹革命;有了著名的兴国“红军县”、“将军县”、“烈士县”、“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模范县”。

潋江书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座永恒的丰碑。

书院信息

《新建兴国潋江书院记》

立教必有地,设学固其所也。而萃身心,考德业,俾学者切靡朝夕,以备德造,于书院亦重有赖焉。兴之书院,始于安湖。宋咸淳八年,何君时建于衣锦乡。明正德已卯,黄君泗以其地僻远,改建邑东,后改革者为名贤祠,而安湖书院遂废。至万历癸卯,何君应彪建鸿飞书院于城西。己卯,吴君宗周建长春书院于治南,皆迹久而湮。嗣是而书院不复兴矣。国朝雅化作人,诗书泽洽。书院之设,直省皆有。海内之士,经明行修,仕为良臣者,大半出其中。世宗宪皇帝,乐人才之成,加意作兴。凡会省书院,悉发重帑修葺。由是士益感激奋励,争自濯磨,以期仰副上意。乾隆二年,予自定南来宰兴国。数阅月,而民之以事至者辄少,因得于政治暇,校阅士风。比见被服都雅,彬彬郁郁,知其沐浴于教泽者深矣。而后生小子。亦循循有法度,予喜其教之可也。越明年春,即择邑之才品兼优者,课士于学,选俊秀者与焉。时书院未尝有也,予亟欲获其地以建,不可得。会迁建学宫,得右偏旧学基址,势极宏敞,不胜额指,举向之所欲建,而无其地者,于迁学一举而两得之。乃与褰事者谋所以建之,咸踊跃乐从,遂鸠工庀材,未久,而书院成。然是役也,岂徒修举废坠,涂饰耳目己哉。夫学以求道也。圣贤之道,不外彝伦日用之间,贤智有同趋,愚不屑亦可共由。要惟讲学明理,身体力行,举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一一返己无亏,由是发为文章,皆所以阐明圣道,而非徒为词章之学也。予性甚好文,而于躬行未逮者,终未之有取焉。古语云:“穷经将以致用”。今兴之士诚良也。由此益励所未及,循鹿洞①之条规,耳新庙之钟鼓,致知力行,明体达用,将人才风俗     日上,圣贤之道明,而贤之教行矣。书院之制,其向如学,前有堂,后有讲学之所,旁环栖士舍,额以“潋江书院”。虽不改谓举合邑之士而甄陶之,亦将于此乐观人才之成也。兴之人士,于予调任文水②之将行也,揖而言曰:书院愿有记,并记之。

注释:①鹿洞:即白鹿洞、宋朱熹讲学之地,在庐山五老峰下,世称白鹿洞书院。②文水:吉水县的别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