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冰肌玉骨

作者 苏轼
作品名称 洞仙歌·冰肌玉骨
作品出处 《全宋词》
目录导航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洞仙歌·冰肌玉骨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苏轼

 【作品体裁】

 【创作手法】檃括

原文释义

原文

洞仙歌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1]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2]夜纳凉摩诃池[3]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4]。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5]。水殿风来暗香满[6]。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7];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8],金波淡,玉绳低转[9]。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注释

[1]孟昶,五代时后蜀的末主,在位三十一年。

[2]《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徐匡璋纳女于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陈无己以夫人姓费,误也。”

[3]“摩诃”,梵语,有大、多、美好等义。摩诃池在孟蜀的宣华苑,今成都郊外昭觉寺,传是它的故址。

[4]当以东坡此序为正,原作不知是什么词牌,故有“岂洞仙歌令乎”之说。宋人所传孟昶《玉楼春》词,即系就东坡此篇改写者。若系原作,则东坡既抄袭了,又讳言其所出,这当然是不会有的。其他的传说,如少年遇美人,以此叙自晦等等,恐皆不可信。

[5]《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6]徐陵《奉和简文帝山斋》:“荷开水殿香。”王昌龄《西宫夜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风动荷花水殿香。”

[7]杜甫《玩月呈汉中王》:“关山同一点。”

[8]《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杜甫《春宿左省》:“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9]“金波”,金色的波浪,指月光。“玉绳”,星名,在斗杓之北。《汉书·礼乐志》、《郊祀歌》“天门”十一:“月穆穆以金波。”(《初学记》卷一引作“月移彩以金波”。)《文选·西京赋》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玉衡北两星为玉绳。”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金波丽 鹊,玉绳低建章。”[1]

作品译文

    她遍体的肌骨如冰一般洁净、玉一般莹润,本就清凉无汗。风吹进水上宫殿来,暗暗带来满屋荷花的香味。绣帘开处,一轮明月偷偷地窥看着人,人还没有睡,靠在枕上的她,已金钗横斜、鬓发散乱了。

    我从床上起来,拉着她雪白的手,步出卧房,庭院宫室静悄悄的,夜空中不时有几颗流星飞过银河去。我问:“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哦,已是三更半夜了。只见月光淡淡地浮动着,玉绳星已转向低处了。我只是屈指计算着还有多少天西风就要来临,却没有想到流逝的时光,已在不知不觉中偷偷地改换了。[2]

词牌

  【洞仙歌】

  唐教坊曲名。原用以咏洞府神仙。敦煌曲中有此调,但与宋人所作此词体式不同。有中调和长调两体。双调八十三字。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冰肌玉骨,

  ⊙○⊙●(句)

  自清凉无汗。

  ●○○⊙▲(仄韵)

  水殿风来暗香满。

  ⊙●○○●○▲(协仄韵)

  绣帘开,

  ●○○(豆)

  一点明月窥人,

  ●●⊙●○○(句)

  人未寝,

  ○●●(豆)

  欹枕钗横鬓乱。

  ⊙●⊙○⊙▲(协仄韵)

  起来携素手,

  ⊙○○●●(句)

  庭户无声,

  ⊙●○○(句)

  时见疏星渡河汉。

  ⊙●○○●○▲(协仄韵)

  试问夜如何,

  ⊙●●○○(句)

  夜已三更,

  ⊙●○○(句)

  金波淡,

  ○⊙●(豆)

  玉绳低转。

  ⊙○⊙▲(协仄韵)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协仄韵)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

作品赏析

  这首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起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在艳羡、赞美中附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值得注意的是,花蕊夫人本是孟昶的宠妃,后蜀灭亡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诗句令赵匡胤大为倾倒。不久,孟昶暴亡,花蕊成了太祖的贵妃,据说跟太宗赵光义也有瓜葛。对这样一个与三个皇帝有绯闻的“亡国之妃”,苏轼坦然地把她刻画得几近仙女,且毫不避讳地写她与孟昶的爱情。此词在宋朝广为传唱,还没有一个道学家跳出来说三道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