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画中,松、竹、梅是常被表现的题材,而在“文人画”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风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现人格品质和气节。
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如文同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竹是文同笔下的“常客”。梅的画法在杨无咎时创出后,后世画梅能手也层出不穷。到赵孟坚时才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创“岁寒三友”之格。
宋以后,“岁寒三友”也常被作为瓷器的装饰题材,或是用石块、柏树代替梅或松树而组成岁寒三友图的。
赵孟坚赵孟坚(1199—1267?年),宋皇宗室,太祖十一世孙,字子固,号彞斋居士,海盐广陈(今嘉兴平湖广陈)人。家境清寒,初以父荫入仕,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中进士,授集贤殿修撰,官至朝散大夫、严州知府,景定初,迁翰林学士承旨。不久罢归。一度做过右丞相贾似道幕僚。宋亡,赵孟坚入元后不乐仕进,隐居广陈镇(今海盐县),是南宋末年兼具贵族、士大夫、文人三重身份的著名画家。工诗善书,擅水墨白描水仙、梅、兰、竹石。其中以墨兰、白描水仙最精,兰花入画即始于赵孟坚。传世作品有《水仙图卷》《岁寒三友图》《墨兰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