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都镇地处福清市西北部山区,东接镜洋镇,北接永泰、闽侯二县,西南与莆田市相邻,东南与东张镇接壤。国土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原为一都乡,是福清市第二国土面积大镇,辖一都村、普礼村、善山村、王坑村、东山村、后溪村及山城居委会等6个村委1个居委会128个自然村。
一都镇为福清市辖镇。位于市境西北部,东连东张镇,北靠闽候县,西接永泰县,南邻莆田市。辖1个居委会、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一都村。古迹有宋状元黄定读书处的协济庙,清建东关寨及黄定的状元厝。东边的镜洋镇的镜洋镇客运站有县道174线和福厦公路交叉,在此通过县道174线和莆田县道221县线和省道202线往西、南走十几分钟路程可直接通莆田市、涵江区、永泰县和东张镇客运站。
一都镇南接在莆田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老鹰尖自然保护区,一都有山地面积15万亩,耕地面积8100亩,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福清市发展山地农业经济的重点镇。[1]
西汉始元二年(前85年),属扬州冶县。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属扬州侯官县。冶县改名侯官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属建安郡原丰县。析侯官县东部地置原丰县。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属建安郡闽县。原丰县改名闽县。
唐武德六年(623年),分属福州闽县、长乐县。析闽县东部置长乐县。
唐圣历二年(699年),分属福州闽县、万安县。析长乐县南部置万安县(福清县前身)。
唐长安二年(702年),分属福州侯官县、万安县。再分闽县西部置侯官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分属福州侯官县、福唐县。万安县改名福唐县(福清县前身)。
闽龙启元年(933年),分属福州侯官县、福清县。福唐县改名福清县。
唐永泰二年(766年),分属福州永福县、福清县。析福州侯官县西乡、剑州尤溪县东乡置永福县(永泰县)。
闽国天德三年(945年),分属福州永福县永泰镇永泰里和福清县长乐西乡新宁里。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分属泉州兴化县长乐乡永泰里、福清县长乐西乡新宁里。太宗赵光义诏即游洋镇(兴泰、福兴、浔阳、兴建四里)加以百丈镇(崇仁、安仁二里)共六里,及析泉州莆田县广业、紫仁二里,仙游县来苏里,福州永福县永泰、忆鸾二里,与福清县清源东、中、西三里总一十四里,置兴化县及太平军(县级),县治在兴泰里古邑(游洋镇游洋村)。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分属兴化军兴化县长乐乡永泰里、福清县长乐西乡新宁里。诏升太平军为兴化军(同下州),兴化县为附郭,与泉州分置,始正体统,齐于列郡。兴化县长乐乡永泰里(岭路乡寨下、对山、云山、长坑、翀峰陈山头/七斗等村,一都镇后溪、善山、东山、龙溆龙屿/一都、普礼、山城等村居);福清县长乐西乡新宁里(东张镇南湖、玉林、泗州/少林、际山、岭下、芦岭、溪北、道桥、华石、崔后等村,一都镇王坑村)。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兴化县永泰里龙屿村(一都村)人黄定壬辰科进士第一(文状元)。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分属福州府永福县丰和乡唐元里、福清县长东乡新宁里。兴化县撤销,兴化县长乐乡永泰里并入永福县丰和乡唐元里(创岭、石人坑、岩村、郭店、龙屿街、龙屿十八溪路)。明初实行乡、里、都编制,因其位于东,编为一都,故名。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分属福州府永福县丰和乡唐元里(一都镇山城、普礼、一都、东山、善山、后溪等村)、福清县南上隅新宁里(一都镇王坑村)。
1958年4月,属闽侯专区福清县一都乡。永泰县的东山、善山、一都3乡合并称一都乡,面积85.76平方千米,划给福清县管辖。
1958年9月,属闽侯专区福清县东张公社。
1961年7月,属闽侯专区福清县一都公社。析东张公社西北部分设一都公社。
1964年辖6个大队。1984年改一都乡,1994年改一都镇。1996年,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1.1万人,辖王坑、普礼、一都、东山、善山、后溪6个行政村。2009年,辖山城1个社区和一都、王坑、普礼、东山、善山、后溪6个行政村。
一都镇分别使用永泰话和莆田话和闽县话。比如一都镇后溪村、善山村(松山、吴斜、菜林底、田万)、罗汉自然村以及鸟囝山等(和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相接)保留使用莆田话。新厝镇是莆田话区的一部分。新厝镇仅有蒜岭北边的棉亭村、东楼村被福清话同化。莆田县江口镇有蒜溪和福清户籍的莆仙民系人群和莆田县人、仙游县人合建的福莆仙东岳观。
该镇东边的镜洋镇镇不少村、自然村更多保留使用莆田话,镜洋镇墩头、东风、梨洋、玉埔、下施、浮山、长征村部分、镜阳村部分、北张村部分、前张村部分等;该镇东部和南部的、西部镇也有保留使用莆田话的,该镇东边的音西街道云中村岭口自然村;该镇南部的东张镇崔后村、岭下村、金芝村、双溪村部分、芦岭村、漈山村部分、玉林村部分等;
渔溪镇东漈村、联华村梧瑞自然村、红山村(下姚、半岭、赤岐)、水头村部分、建新村部分、苏田村部分、钟前村马头崎自然村、柳厝村石塘顶自然村、南升村部分、双墩村新厝一部分等;
江阴镇小麦村、下石村等
一都镇原来属于永泰县,永泰县的保留使用莆田话的:葛岭镇万石村;城峰镇高峰村的一半;岭路乡的七斗、叶洋、云山、对山、长坑、寨下;赤锡镇淡油村、石竹村、东坑村、念后村、蕉坪村;梧桐镇潼关村、后溪村、西林村(西林、长太洋)、丘演(芹菜胡)、小白杜;嵩口镇的赤水村、里洋村、月洲村青坑岭、村洋村仙炉、大喜村陈坑、佳洋村的下林坑;洑口乡吉坑村、紫山村;东洋像仑坪村、彭洋村、长畲村;同安乡尾林村等。
因为这些地方外围地处福清话为主的地方,因此还有地方在长期历史过程中 被当地的周围的闽南语和闽县话、福清话同化了,前述地方 语音情况较复杂,加上那时语言普查交通不便,普查时间仓促短,不少居民点漏了统计。 此外除了前述莆田话分布地方还有莆田话未被其它语言同化而混合的地方,比如莆田话和闽县话混合区域,比如镜洋镇的琯口村、东张镇的泗洲村等,莆田话和福清话混合地方:比如一都镇的王坑村部分 。通过东张镇客运站也有客车到莆田市、涵江区、永泰县。
2010年常住人口8796人(六普)。
2017年,一都镇常住人口12280人。
【邮编】350306【2013年代码及城乡分类】350181119:~001 121山城居委会 ~201 121一都村 ~202 220普礼村 ~203 220王坑村 ~204 220东山村 ~205 220善山村 ~206 220后溪村[2]
水果重镇 一都的山区气候特征明显,雾多昼夜温差大,适合水果生产,是福州名优水果示范基地。主要水果品种有枇杷、青梅、百香果、脐橙、水蜜桃、杮子、黑李等品种。特别是以“果大、色艳、肉厚、汁多、味美”享誉国内外的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融都枇杷”是一都人引以为傲的特产, 植面积达5万亩,产值突破亿元[3]。2012年12月11日,“一都枇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核准注册[4]。入选2020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
旅游新镇 一都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有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堡式山寨---东关寨,有始建于南宋年间集宋、明、清三代古建筑艺术的协济庙,还有状元厝、张百万宅等;宋代文豪欧阳修溯闽江考察经一都挥笔留下的“遗照台”和“三生石”笔迹崖刻;有人称“小武夷”的位于东山村的石门坑;有后溪的“东方第一漂”以及待开发的后溪森林公园;有闽中特委游击队主要活动据点,1931—1932年中共福建省委临时办公地点,可开发为红色旅游景点的罗汉双福寺革命遗址;有尚待开发的拥有上百个奇异景观的位于一都原始森林深处的龟湖风景区等,这些旅游资源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旅游,初步形成了一都作为旅游休闲胜地的声势。并正在科学规划,挖掘开发,积极推介。
有数千一都籍乡亲闯荡海内外打拼创业,在经济、政治、法律、金融等领域颇有建树。他们中有的荣任福清世联会副主席,海外新侨中的非洲的南非、菜索托等地福清同乡会领导大多是一都籍乡贤。近年来,广大一都籍乡贤以振兴家乡经济为己任,在国内各地兴办企业,全方位参与祖国、家乡的经济建设,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9年7月24日,一都镇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5]
2019年9月24日,一都镇(枇杷)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2020年6月29日,一都镇被列入福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6]
2021年4月,一都镇被评为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镇。[7]